一:达信大帝时期
谈起曼谷王朝的历史,不得不先提起一个华人,他就是梁启超《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里的暹罗国王郑昭(昭在泰语是“王”的意思)。(注:暹罗为泰国前称,泰人原多以王朝名自称,外人多称其为Siam。1377年,大城国王侄儿访问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专门派使者赐大城国王以“暹罗国王之印”,大城王国遂正式称为“暹罗国”,以后沿袭此名。)
郑昭(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เจ้าตากสินมหาราช),中文名郑信,泰国名达信(达即达府,又名来兴府),又称帕昭达信(帕昭意为圣王)、披耶达(披耶为当时暹罗贵族爵位的第二等)、帕昭恭吞武里(意即至尊吞武里圣王),《清实录》译音为“披雅新”,史称“达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是泰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大帝”之一。
其父郑达,又名海丰,为今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华富村人。
清雍正年初,因在村里难以立足,不得不偷渡到了暹罗。在大城从最低层社会混生活开始一直到最后包揽赌税发迹,更名为郑镛,并娶暹罗女子洛央为妻,于1734年4月17日生下郑信。
郑信还在很小的时候,父亲郑镛就去世了,后来他被当时暹罗财政大臣昭披耶节基(“昭披耶”为当时暹罗最高贵族爵位)收养为义子。
一说,他之所以被昭披耶节基收养为义子,是因为郑信出生后体型异于常人,以肚脐为中心,从头到脚的长度与两手张开的长度相等,这是佛祖身前的体型,昭披耶节基惊为伟人降生
一说昭披耶节基有一次碰巧路过郑信摇篮的时候,看见一条七锦大蟒蛇盘踞于摇篮之上,于是惊为异人。而且自从郑信来到昭披节基家后,他们家更加财运亨通,所以给他取名“信”,即泰语中“财富”的意思。当然,这些传说都极具神话色彩。
成为了昭披耶节基义子后,郑信也得以从小享受贵族子弟的教育,7岁进入葛沙瓦寺学院师从主持通理大师读书,先学习泰文、巴利文,后研习三藏佛典,13岁完成全部课程。后又由义父“剃顶髻”(暹罗小男孩留一发髻于头顶,将发髻剃去后,即表示已成年),落发为沙弥,前往大城城外的三殿寺继续研习佛典与巴利经文。并在此时结识了同为小沙弥的通銮。通銮和他一样都具有中国血统,两人成了要好的朋友。传说一次,他和通銮,一起碰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惊奇地告诉他们,他们两个以后会成为国王,他们都觉得很荒谬,因为国王怎么可能有两个,没想到以后真验证了这个算命先生的说法。郑信成了吞武里大帝,通銮成了拉玛一世。
还俗后,由义父扶持入宫当了国王御侍,深受国王爱护,让他除了学习泰文和巴利文之外,还学习中文、印度文和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