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吧 关注:3,593贴子:53,301
  • 1回复贴,共1

【春秋人物解读】宋宣公传弟及穆公传侄的新解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春秋人物解读】
宋宣公传弟及穆公传侄的新解读
(一 人物介绍
宋穆公:?---前720年,名和,在位9年,宋宣公弟。
与夷:即宋殇公,宋宣公之子,宋穆公之侄 公子冯:即宋庄公,宋穆公之子
(二 故事叙述
宋穆公和是宋宣公的弟弟,公元前729年,宣公去世,当时他的儿子与夷已经成年,但宣公没有传位给他,而是选择了弟弟和。暂且不论宣公的动机,但这确实是一个伟大而明智的选择,从与夷后来的表现来看,他确实远远不如他的叔叔。宋穆公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他深知没有他哥哥的礼让,自己是当不上国君的,因而时时感念哥哥的情谊,打算将君位传回哥哥的世系。在他病重时期,召见大司马孔父嘉托“孤”,但这里的“孤”并不是自己的儿子冯,而是侄子与夷(殇公)。并留下遗言:“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确实是忠厚之人。但大臣们却心仪公子冯,认为他更贤达,更适合主社稷,表示愿意侍奉公子冯。但遭到穆公拒绝,于是大臣们只好遵从君命,立与夷为宋君。
(三 解读
大臣们说他们愿意立冯为国君的一席话,我个人认为是诚恳的,这间接地暗示了公子冯确实要比与夷胜一筹,试想,宋穆公企图传位于侄的意图不可能没有表露过,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还是站在公子冯一边,显然与夷上台很大程度上是国君的遗命使然。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当年宣公把君位传给了弟弟,而穆公临终前又传位给侄子。但是要注意,行为相似,但本质不同:宣公的选择是“择贤立弟”,而穆公的选择却是“择情(谊)立侄”,一个依据才干,一个看重情谊。因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宣公选择了一个贤君,而穆公却选择了一个不称职的继承人。以往史家十分看重宣公、穆公兄弟的美德,但并没有仔细分析这些“美德”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我认为,宣公选择立弟,是一个负责任的选择,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胸怀,而且从继承制度的角度上看,也是没有问题的;正如他所说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天下通义也。”,而穆公立侄,我们不论它是否符合礼制,穆公的选择在道义上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值得赞誉的,是对那些搞兄弟相残的人最好的讽刺。但是抛开道义,我们看看它的后果:与夷并不是一个贤明的国君,在他统治期间,人民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十年十一战”,弄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家家都有亲人战死沙场。而当公子冯继位后,国家保持了长时间的稳定和繁荣。由此可见,穆公无异于“舍贤立不肖”,纵使在道义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但在政治责任上难免要受到非议。当然我们不能强求宋穆公,因为他必须在道义和责任中二选其一。他选择了前者,或许他有他自己的道理,但是与个人情谊相比,我更看重国家大义。有时候,为了成就国家大义而牺牲个人情谊,固然残酷但有些时候又是必须的。从个人来说,我很尊敬宋穆公,但对他的选择我不能苟同。如果立公子冯,那么或许国人也不必承受“十年动乱”带来的痛苦;当然如果与夷是一个贤君的话,那么问题就不会这么复杂了,但历史确实很捉弄人,与夷偏偏不是这种人!为了小义而舍弃大义是个问题,难道不值得谨慎吗?我认为,宋穆公是一个好人,但他似乎没有领会他哥哥立他为君的真实用意。传统观点认为宋宣公是老谋深算,以小义换得大义;但我恰恰相反认为:“宋宣公在行‘大义’,而宋穆公反而在行‘小义’”。前者是从社稷安危的角度看问题,因而选择了穆公;而后者是从个人恩情的角度看问题,因而选择了自己的侄子。前一个选择给国家带来了稳定繁荣,而后一个选择则给国家带来无尽的灾难。因而说“国家大义高于个人情谊”,如果你非要反其道而行之,那么你可能收获美名,但对国家和人民未必是件好事情,至于古人对宋宣公的赞誉,我认为不应该过多强调他的“老谋深算”,(当然他是否有那种想法,我们很难判断),更应该侧重于他“舍小义而就大义”;而在评价宋穆公时,也不应该过分看重他的有情有义,而更应该看到他有“舍大义而就小义”的一面,因而评价一个人物时确实应该看得更深远一些。


1楼2014-09-29 11:06回复
    好久不见


    IP属地:福建2楼2014-09-29 15: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