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吧 关注:2,443贴子:5,881

回复:【转】心理学的一百多种现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拍球效应】
拍球效应:拍球时,用的力越大,球就跳的越高。
拍球效应的寓意就是:承受的压力越大,人的潜能发挥程度越高,反之,人的压力较轻,潜能发挥程度就较小。


125楼2014-10-04 13:39
回复
    【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现象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
    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结论性的、权威的证据证明旁观者现象。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利他行为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便是“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126楼2014-10-04 13:39
    回复
      【泡菜效应】
      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它们分开煮,其味道是不一样的。
      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的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这正如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泡菜效应”揭示了“人是环境之子”的道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作用。人在幼年时期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敏感,染苍则苍,染黄则黄。


      127楼2014-10-04 13:39
      回复
        【培哥效应】
        培哥记忆法可以避免记忆的枯燥单调。要点,需要经常锻炼,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联想奇特醒目。
        培哥效应
        倒背如流的秘密,培哥记忆术。
        【案例】在有些电视节目中,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然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并按序写在黑板上。表演者在这一过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容,甚至还能把全部内容倒背出来。
        【记忆原理】自创一套记忆编码,比如,⑴——帽子,⑵——眼镜,⑶——围巾,⑷——衣服,⑸——腰带,⑹——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连接。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⑴大象,⑵打气,⑶洗澡,⑷电风扇,⑸自行车,⑹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要记住第六个词“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
        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有意识地把联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象成电风扇穿了一件羽绒服,就非常奇特,这就更便于记住这一对象。


        128楼2014-10-04 13:40
        回复
          【配套效应】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
          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亦可称作为"配套效应"
          也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129楼2014-10-04 13:40
          回复
            【破窗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个"偷车实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分别放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环境比较脏乱的贫民区,结果发现贫民区的车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辆几天后仍然完好无损
            如果将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天窗玻璃打破,几个小时后,那辆车也被偷了。
            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


            130楼2014-10-04 13:41
            回复
              【齐加尼克效应】
              因工作压力导致心理上的紧张状态,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批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结果一组顺利完成了任务,而另一组却未完成。试验表明,虽然受训者在接受任务时均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其紧张情绪逐渐消失,而未完成任务者,紧张情绪却持续存在,且呈加剧倾向。后一种现象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132楼2014-10-04 13:42
              回复
                【青蛙效应】
                是指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133楼2014-10-04 13:42
                回复
                  【权威效应】
                  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
                  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
                  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134楼2014-10-04 13:42
                  回复
                    【情绪效应】
                    情绪效应又称情感效应,所谓情绪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到对某一个人今后的评价。


                    135楼2014-10-04 13:42
                    回复
                      【热手效应】
                      来源于篮球运动中。指比赛时如果某队员连续命中,其他队员一般相信他“手感好”,下次进攻时还会选择他来投篮,可他并不一定能投进。仅凭一时的直觉,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就采取措施就叫做热手效应。
                      在轮盘游戏中,赌徒往往认定其中的红黑两色会交替出现,如果之前红色出现过多,下次更可能出现黑色。可是,直觉未必是靠得住的。事实上,第一次投篮和第二次投篮是否命中没有任何联系,转动一回轮盘,红色和黑色出现的机会也总是0.5。这种现象就叫“赌徒谬误”。


                      136楼2014-10-04 13:43
                      回复
                        【顺序效应】
                        面试考官在对多名考生依次进行评定时,往往会受面试顺序的影响,而不能客观评定考生的情况。


                        137楼2014-10-04 13:44
                        回复
                          【睡眠效应】
                          是指在信源可信性下的传播效果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现象。也就是说,传播结束一段时间后,高可信性信源带来的正效果在下降,而低可信性信源带来的负效果却朝向正效果转化。
                          有人也称此现象为信息振幅效果定理。睡眠者效应是指在态度改变过程中,说服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降低反而提高的一种现象。


                          138楼2014-10-04 13:44
                          回复
                            【Stroop效应】
                            对视觉选择性注意,研究者进行过大量的研究。
                            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
                            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慢。


                            139楼2014-10-04 13:44
                            回复
                              【苏东坡效应】
                              古代有则笑话:以为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他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
                              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有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
                              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
                              从某种意义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
                              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140楼2014-10-04 13: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