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唱萧韶吧 关注:3贴子:83
  • 14回复贴,共1

【哲】 关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三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4-02-14 02:47


1楼2014-10-08 08:22回复
    依然是《齐物论》。
    这次,想要按照个人意图说说《齐物论》的第一段,即那段颜成子游和南郭子綦的对话。坦白说,无数次尝试精读,结果在第一段就败下阵来,没有办法继续下去,然后弃书,一无所获。一来二去,第一段就记住了,印象深,就是在没有借助努力回忆的情况下,也是想得起来的,其余的部分就总是今天稍微读懂然后过段时间就一无所有了。
    所以一直觉得,《庄子》能够有所感悟真是种机缘,强求不来。
    自己最先使用的翻译书是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释》,后来又读了些别的。本文既然意图按照自己心意解读,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陈鼓应的注解书可以做到征集众多的“一家之言”,慑于学识,我不行,另外就是,我的想法和他的注解不太一致,这当然也是我对他不满意的地方。
    好吧,出正文。


    2楼2014-10-08 08:23
    回复
      第一段的原文是这样的,在这里做一点删减,不影响理解就好: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
      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
      “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忽然想到,庄子后学正式了解庄子是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毕竟逍遥游那么玄奥深晦,想要见到一个人真实的心理状态太难了。本段文字的内容是对话,像是学生请教老师的片段,话中人物都是可以查到的,据百度百科,“南郭子綦”其为楚人,住城郭南端,因以为名。旧说其人为楚庄王司马,疑为庄子寓托的高士,非历史人物。而颜成子游是他的学生。
      我也比较赞同认为子綦即是庄子自己,庄子借他的口说了想要说的话。
      这段文字从字面上似乎不难,所以不必再去搬来些翻译的现在文,存在思考的可能有这样几个词,“槁木”“死灰”“吾丧我”“天籁,地籁,人籁”,这几个词挺重要的,因为无论在哪找到的资料,对这些词的注解都非常多,所以也应该重视,但这并不是最先应该做的事情,按我的意图,最先需要是这样的事情。


      3楼2014-10-08 08:23
      回复
        首先,这是一段对话,那么就从对话的特点说起,想像一下,两人说话的时候,有什么样的状态?
        前段时间开始玩帖子,经常会发生一些有意思的对话,然后让自己渐渐理解了“喷子”是怎么回事,现在学会慎言,对他们绕道而行。和喷子说话,就是一场场是非争执,自说自话,说也不去倾听对方,每个人各自听到耳朵里的,和对方想要表达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于是双方就谁也听不懂对方的话,心烦意乱的很,再然后不欢而散,指责对方缺乏谈话的诚意。
        比如,发问的一方问道,黛玉小性儿是怎么一回事情,意图想要求解她性格养成的原因,喷子没经大脑,以为问的是黛玉既然小性儿所以你还替她说话你就是nc,于是张口便说,她才不是呢,blablablab,当然个别有些学识的会连带着带出些对性格的分析,以至于对话肯能还会进行。
        还有一些时候,即是善意的交谈或者是诉说,也同样会造成误会,你说的我没有听懂,我说的你也一样,我们最后说的就不是同一件事情,尽管还是在对话。
        这样的情况举例真是件累人的事情,但是来自于事实,我想很多人都遇到过,那么,这样的特征,我是说,——谈话时对方言语理解出现偏离的情况——在子綦和颜成子游之间有没有呢?这当然需要下一步的分析。
        这需要回答这样一个疑问,子綦回答的答案内容和颜成子游发问的问题是同一个吗?如果不是,那么子綦的答案是针对自身什么样的心思做出的呢?这一定会是庄子本人的疑惑之处,我想对理解自古难读的齐物主旨是很有帮助的。


        4楼2014-10-08 08:23
        回复
          那么,再看一次,本段文字: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
          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
          “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这段对话,我们看看是否也具有上文所陈述类似的误会和偏差,子綦靠着茶几坐着,仰着头向天上清嘘,那相忘于己的样子好像精神脱离了躯体,颜成子游立在他的身边,问道,“为何这样呢?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却不可使如死灰(原文是疑问语气),如果那样(明知不可而可),今天的你,就不是昔时的你了。(这在他来看是完全荒谬而且不可能的)”


          5楼2014-10-08 08:23
          回复
            另,据百度百科的完全背弃了原文的荒谬翻译,是这样的“形体承认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也可以使他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不大不一样呢。”本人是完全不能认同的。


            6楼2014-10-08 08:23
            回复
              由此,颜成子游的问题其实是,子綦老师,您这样,失魂落魄,有何意义呢,明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嘛…
              接下来,子綦说,“偃,这个问题问的好!(就像你所说的一样,可是)今天的吾丧我(指我的伤痛,我的心结,或许还有困惑的那些东西),你能明白吗?(那是因为)你听见人籁就不去听地籁,你听见地籁却又不听天籁!”


              7楼2014-10-08 08:24
              回复
                再次附上百度百科的一般性翻译,是这样的“(今天我忘掉了自己吾丧我,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没有听见过地来,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颇感糊涂的翻译,这是要做什么?子綦是做音乐老师出身的不成?请恕我着实不能苟同,而且,即便这样翻译了,对于本文的理解又有何助力?不过,他把“吾丧我”解释成了“我忘掉了自己”,我查了一下资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并没有什么决心去反对它。不过这和我的观点并不冲突,因为它仍然可以代表着“我的伤痛,我的心结和困惑”。


                8楼2014-10-08 08:24
                回复
                  颜成子游于是便开始请子綦详解,“敢问其方”之后子綦便以一番对三种声音的庄子经典风格的文字应对,翻译起来同样费力,因为过于繁琐而且对于本文分析作用不大,此处略过。不过,其中的“大块”二字引人注意,我也不太懂,陈鼓应说,是“大地”,不知道可否?
                  也附上原文:“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听完这些话之后,子游说:“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注意了,然后颜成子游说的是,重申一次,“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这里存在两个疑问,一,他听懂了子綦的意图了吗?如果没有听懂,那么,二,他回答是什么样的问题?
                  我的答案,颜成子游并没有没听懂,真的拿子綦当乐理老师了。而且,他的回答是,嗯,老师,你对这两种声音的形容着实不错,显示了您孤高卓绝的品味和道家经典式语言水平,现在,请你接着说完,什么叫天籁呀?


                  9楼2014-10-08 08:24
                  回复
                    说到这里,不得不批驳一种总是让我感到不满意的观点,因为有些人从一开始就已经领悟失败,所以当读到这里的时候,反而就会觉得,原来子綦真的就是在解释这几种声音,然后,往回推,以此确认子綦的语言的核心在于这三种声音,这是很没道理的,因为你不能拿听众的理解佐证发言人的心意吧?就和你上街买菜,卖菜的不会因为你听错了菜价就便宜卖给你少收你钱似的,这不是糊涂吗!


                    10楼2014-10-08 08:24
                    回复
                      好吧,吐槽结束。颜成子游没听懂,子綦当然明白,让我们看看他之后说的这句话,“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非常重要的一句,无论是多糊涂的资料和解读,都觉得,这句很重要,我也一样。因为这是集中体现了齐物论精神内涵的一句。
                      子綦说:“声音万般不同,却可以自行其道。这都是它们自行发动,谁可以发怒使他们如此呢?”


                      11楼2014-10-08 08:24
                      回复
                        另,据百度百科,“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是她们的发生和停息都是出自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看来行文至此,我和百度百科的思路已经彻底的分道扬镳了。其实我手头的资料到这里,也基本上都用不上了。
                        很累,好吧,我继续。


                        12楼2014-10-08 08:25
                        回复
                          子綦这样说,并不是要解释天籁的内涵,而是要解释“齐物”的内涵,他说的极好“咸其自取,怒者其谁?”想想那些年你们了解的关于“齐物”二字的解读,是不是这样?
                          对于一段经常发生对话而言,被你解释的东西通常不是在之后,而是在之前问题里,子綦也是如何,他此时的解释,正是针对那句,“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说的,但不同的是,对比这句,“咸其自取,怒者其谁”他表的真实重点在于,“闻”和“未闻”而不是,颜成子游的,三籁!
                          请回忆刚刚我们讨论的对话之间的偏差,我们那时想要得到的分析已经完成,即子綦和颜成子游之间的对话是否存在相互的偏差,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学生没有听懂老师,老师的表达也未必清楚,(其实,这种神妙问题谁能表达的清楚?齐物论有多难!)
                          所以,颜成子游无法领悟子綦的心意,也就无法得到清晰的答案,更不可能领略齐物论的真是内涵。
                          于此同时,子綦的接下来的行文,并非是针对学生颜成子游说的,而是着重展开了纷繁复杂的各类境界,可称为“齐物论”的道家经典思想。不过这和本文关系不大,在此不多说了。
                          那么,这样看来,学生颜成子游误会又是什么呢?既然老师说的不是三籁,而是“闻”和“未闻”,那么它的含义是什么?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事情。


                          13楼2014-10-08 08:25
                          回复
                            让我们再次看看原文“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如果排除强调的三籁,那么,“闻”和“未闻”同时发生又会发生什么?想想,拿起一个,又放下一个,不是吗?
                            想想“喷子”,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是,他们的反对和支持是非常鲜明的,他们常常保持着,“我反对的东西一钱不值,没有讨论必要和思考价值”,同时,“我赞同的东西无比高尚,就是至理名言,谁不同意就nc”,这样的境界。
                            这和闻人籁不闻地籁,闻地籁不闻天籁,这样的心态,何其相似!
                            子綦的意图是,颜成子游,你错在不能做到普遍的“闻”,做不到“齐物”,所以你不能理解我的苦闷,“吾丧我”你是不能能明白的,更何况让人悲伤的“人丧人”!
                            为什么不能放平心态的去看待问题呐?
                            为什么不能做到闻天籁和也闻地籁人籁呐?
                            如果能够做到普遍的“闻”,是不是也就开始了“齐物”的第一步呐?
                            反过来,这第一步做好了,面对“咸其自取,怒者其谁”是不是也就轻松许多了呐?
                            分析到此,基本也就结束了,但是不知如何休止今晚的荒废心肠。


                            14楼2014-10-08 08:25
                            回复
                              对于这段对话的分析,状况如何,肯定是会影响全文的,那么,影响是什么呢?说不清,全文太庞大了,说不好的。但是,可以说,分析子綦内心应答的真实状态,一定会成为理解全文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既闻天籁,也闻地籁人籁,应该是“齐物论”在最开始表达的特征了。齐物论最终想要化解内心的是非,使得道家和儒家不可能待在一起了。
                              (全文完)
                              2014年2月14日 02:37:54


                              15楼2014-10-08 08: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