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江浙沪包邮党吧 关注:9贴子:105
  • 3回复贴,共1

浅谈几点对“超焦距”的认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浅谈几点对“超焦距”的认识
前段时间我在“关于手动对焦”一文中提到了一个概念---“超焦距”,蓝七星老师为此特地安排指导我补充一些相关内容。我个人感觉这一概念既简单也复杂,有些抽象,有许多摄影书籍也都提到了这一概念。为此,查阅了一些资料,整理了一篇短文,供大家参考讨论。
许多摄友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拍摄一幅前景和远景都清晰的风光片?”,得到的回答几乎是差不多的,那就是:“用小光圈,焦点选在无穷远”,但事实并非如此,答案是用超焦距的理论,将焦点聚在超焦点上。
1、超焦距的含义
超焦距是指对无限远调焦后,清晰范围中距离镜头最近的清晰点叫超焦点,而超焦点与镜头之间的这段不清晰的范围叫超焦距,简单地说,当镜头对焦到无穷远时,从照相机到最近清晰物面之间的距离H叫超焦距。通过确认与利用超焦距,我们可以在拍摄中加大原有的景深范围,很简单,只要把镜头焦点对在超焦点上而不是在无限远上,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做到。

2、超焦距的认识
许多卡片相机在设计时一般就利用了超焦距,利用短焦镜头在一定距离之后的景物都能比较清晰成像的特点,省去对焦功能,所以,一些低端的自动相机并不是像单反镜头那样自动对焦,只是利用了超焦距而已。“清晰”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超焦距范围内的景物并非真正的清晰成像,由于不在对焦点上,肯定是模糊的,相对来说只是模糊的程度在能够接受的可视范围内,这就是一些消费类相机拍摄的相片不能放大得太大的原因之一。
超焦距的核心就是确定超焦距后,拍摄时只构图不再对焦,由镜头的焦距与所用的光圈来决定清晰范围,越是广角镜头和小光圈清晰范围越大。每个焦段的镜头都有与各档光圈匹配的超焦距具体数据,全背熟记在心毫无意义,有些镜头上都标有刻度,且用超焦距时一般采取手动对焦模式。

超焦距的运用是一种扩大景深的聚焦技术,在拍摄静态景物时,当希望远处的景物和尽可能近的景物都在景深范围内时,运用超焦距聚焦和较小光圈是最佳的选择。在动态拍摄中,尤其是需要抢镜头的抓拍摄影中,如果光线条件允许你使用小光圈,那么,利用超焦距聚焦更可省去拍摄时的聚焦,从而有利于捕捉精彩的瞬间影像。
超焦距不是一个定值,它随着光圈的大小和镜头焦距的长短以及拍摄距离的远近而变化。光圈开度越大,超焦距越大,成正比关系。镜头焦距越长,超焦距也越大;超焦距和焦距成正比,而超焦距和景深的关系是:超焦距大,景深小,成反比关系。
由形成景深的原理可知,当调焦点放在无穷远时,前景深是无穷远到超焦距,而后景深没有发挥作用。当调焦点移到景深前界,最远清晰点仍在无穷远,而最近清晰点则离镜头更近,这时,从最近清晰点至镜头的距离恰好是超焦距的二分之一,景深也就增大二分之一超焦距,运用超焦距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增大景深范围,这对新闻摄影来说,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是可以适当开大光圈,相当于提高感光度。例如:在某一固定镜头焦距下,要得到3.12米到∞的景深,必须用F16的光圈,如果运用超焦距则用F8的光圈就可以得到同样的景深范围,这样就相对地开大了两挡光圈,提高了感光能力,在光线较暗的场合可以拍摄同样的景深画面。
3、超焦距的简易计算公式:
  计算超焦距的简易公式:H=F平方/Cf (超焦距=镜头焦距的平方除以c、F之积)
(在这里,H为超焦距,F为镜头焦距,C为弥散圈直径,f为所用光圈)。
对于这个“c”弥散圈直径,以前的教科书都定为0.05,即1/20mm,老的镜头上的景深表都是按1/20mm 画上去的,不过现如今有定为1/30mm的,还有定1/40mm的,特别是数码相片,弥散圆直径的确定与传感器尺寸、像素等许多因素有关。在平时使用时一般把弥散圈直径的直径设定为0.05毫米,因而把上述公式简化成H=20(F平方)/f,只凭简便的计算就能够知道任何镜头的焦距光圈组合所用的超焦距是多少。例如:如果我们使用50毫米镜头和f/16光圈,那么将其代入上述公式用毫米计算,结果为50000/16=3125毫米,也就是说它的超焦距刚好是3米过一点。

在上面的示意图中,调焦点在3米上,即超焦距,这时景深近限为1.5米,景深远限为无限远;下图调焦在l.5米处,超焦距仍为3米,这时景深近限力1米,景深远限为3米。上例通过把调焦点从超焦距移到其一半的距离上,即可把清晰区域限制在一组人物身上,从而把某些景物安排在景深之外。
4、关于超焦距使用中的几个问题
  (1)查表和计算公式,在风景、人像、静物等静态摄影中还能应付,可遇到街头速写抓拍运动物体,精彩可能转瞬即逝,那么该怎么办呢?下面的方法就非常实用。
  在纪实摄影里面,街头速写成功率偏低,原因在于相机的对焦速度始终追不上那一刹那发生的事情,很多精彩镜头就一瞬间错过了。到了数码单反时代,超焦距的使用反而少了起来,很多人不知道或是一知半解,其实只要预先设置好对焦距离就可以用超焦距进行快速的免对焦拍摄。
  事先把相机选择MF,预先对焦在∞,转回对焦环,使前景深尽量增大,到∞开始变模糊时停止转动对焦环,这样的预先设置可以应付一些突发事件的拍摄。
(2)在弱光拍摄环境中,尤其是早晚时分,对焦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对长曝光画面的控制,预先计算出超焦距,把焦点确定在超焦点上,从而使得提高整个画面的清晰通透度。
(3)超焦距中小光圈的使用需要注意极小光圈带来的画质下降,要合理控制,充分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4)通过公式估算出来的超焦距,往往无法在镜头上准确地设置出来,很可能多转一点点,就不在超焦距的范围内。另外对景物的距离估计也会有一些误差,从而导致超焦距设置出现问题,这需要实践的不断积累。如果是通过查表的,特别需要单位换算。


IP属地:山西1楼2014-10-09 09:35回复
    PS教程中一开始就讲了“RGB色彩模式”和“灰度色彩模式”等基本概念,接下来才是选区,合成,色彩调整,蒙版,涂层等等具体的操作介绍。作为我们这些业余玩家,不可能系统的像学生那样循序渐进层层过关的学习,但我个人的体会是,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后续手段只是一个熟练操作的过程,并且所有软件大同小异。
    数码摄影中的通道色,是由像素采集的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而不是绘画中的红绿蓝三种颜色合成,每种色光的强弱用2的8次方表示。
    当某一像素采集到的三色光的强弱相等(R=G=B)时,由无数这样的像素组成的画面,便是灰度画面。灰度画面肉眼看上去不包含色相信息,而实际上包含了特殊条件下的色相信息:即RGB取值相同。RGB在通道色中同时取值为0时,我们看到的是黑色,同时取值为255时我们看到的是白色,而在灰度通道色中应该理解成“亮和暗”,强度用百分比表示,百分之0是最亮,百分之百是最暗,可以近似的理解成灰亮饱和度最低时是“白”,饱和度最高时是“黑”。这种没有颜色的画面便是我们通常说的“黑白照片”,严格的讲应该叫做灰度照片。这一概念阐述了色彩画面与灰度画面的关系。
    有了上述概念,我们便比较容易在实际操作中区分色彩的“鲜亮”与“明暗”之间的关系,下面举个例子。
    P1是一张色块区别明显的郁金香画面,肉眼看上去红色比较显眼,如果我们后退十几二十米以外观看,红色的穿透力更是明显,黄色和白色逐渐变得不易区分,而郁金香绿色的叶子在P1中看上去是最“暗”的颜色。
    P1

    器材:佳能 500D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 35-80mm f/4-5.6
    时间:2011-04-26 16:33:04.42 快门:1/60 光圈:F/1.4 焦距:50毫米 感光度:200
    下面把P1的色饱和去掉,让它变成一幅灰度画面后再体验一下明暗关系(P2)。
    P2中白色花朵最亮,黄色其次,红色最暗,有意思的是P1中看上去较暗的绿色在P2中与红色的亮度几乎一样!
    P2

    器材:佳能 500D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 35-80mm f/4-5.6
    时间:2011-04-26 16:33:04.42 快门:1/60 光圈:F/1.4 焦距:50毫米 感光度:200
    这说明,在色彩画面中非常鲜艳的红色,在灰亮画面中却呈现出饱和度较高的灰暗色。我们可以再用P3和P4比较一下。
    P3

    器材:佳能 500D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 35-80mm f/4-5.6
    时间:2011-04-22 16:50:08.37 快门:1/50 光圈:F/1.4 焦距:50毫米 感光度:200
    P4

    器材:佳能 500D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 35-80mm f/4-5.6
    时间:2011-04-22 16:50:08.37 快门:1/50 光圈:F/1.4 焦距:50毫米 感光度:200
    下面再比较一下白色花卉的灰度变化。
    P5


    IP属地:山西2楼2014-10-09 09:40
    回复
      想问这个镜头市场价多少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2-05 0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