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吧 关注:2,810,874贴子:58,556,860

『求问』『知识』耳机频响范围和人耳可听声的冲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法SA5000都要125K的频响了 不过人耳的可听声只到20k而已 那么 问题来了 超出和低出人耳可听范围的频段到哪里去了呢?
也听说过会被骨头之类的其他地方感觉到 不过自己亲自体验的感觉是用高频响耳机听采样率高的音源时候耳朵更容易发胀和疼 是心理作用么?
还是我右耳太敏感了 - 所谓的人听歌听软了是因为这个原因么- 好像确实感觉骨头有所振动
(脑洞)
耳机娘镇楼


1楼2014-10-09 23:29回复
    又是2楼,真烦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0-09 23:33
    回复
      又是3楼,真烦[滑稽] [滑稽]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0-09 23:35
      回复
        我索广告怎么说来着
        ”听不到,感受的到~”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0-09 23:36
        收起回复
          其实这个问题困扰有一段时间了 不知道巨大频响除了可以做广告之外真可以还原声场?我的骨头又开始咔咔作响了


          5楼2014-10-09 23:36
          回复
            耳机娘戴的什么耳机?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0-09 23:38
            收起回复
              好像有这样一个说法,如果耳机的频响范围是20-20kHz的话,感觉就好像在静音室里听歌


              IP属地:江苏7楼2014-10-09 23:38
              收起回复
                就和你的鼻翼,耳廓可以感知到极低频一样的道理,极高频也可以被一些身体器官感觉到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4-10-09 23:46
                收起回复
                  大多数低频其实是用身体感受到的而不是耳朵,高频也是一些细小关节能感受到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0-09 23:47
                  收起回复
                    这些多出去的声音在真正的乐器上是存在的,只是人耳无法听见。某些耳塞的频率范围很大就是为了还原这些超声波和次声波。这些超/次声波虽无法听出来但对听感有影响。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4-10-09 23:49
                    收起回复
                      泛音, 泛音指的是,一件自然乐器(自然振动发声的乐器,包括人声,不算插电的,电子合成的声音),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一个基音加一系列泛音组成的. 泛音频率是基音频率的整数倍. 要注意的是,基音和泛音是同时发出的,不是分先后的.
                      举个例子,一把琴拉出一个1000赫兹的音. 此时我们听到的琴音,包含了1000赫兹的基音,以及一系列由2000赫兹,3000赫兹,4000赫兹,5000赫兹 .....直至10000赫兹,11000赫兹的泛音共同组成的泛音列. 泛音从低向高音区延伸,有些乐器可以延伸到1万赫兹以上,甚至超出人耳的可闻音域. 当然频率越高的泛音,越为微弱. 小提琴的高频泛音是可以延伸到1万赫兹以上的,但1万赫兹以上的泛音能量已很微弱.
                      之所以会这样的原理,是因为存在'部分振动'的现象,也就是说当振动源(发声源)在整体振动时,同时存在部分振动. 整体振动发出的是基音,而部分振动则发出一系列泛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0-09 23:51
                      收起回复
                        泛音的重要性在哪里? 在于每件乐器有着自己的泛音列特征,而我们的耳朵,正是靠这个,来区分不同乐器的. 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一个SAX,奏出同样的音,比方中央C,这时基音是一样的,都是261.6赫兹. 那为什么我们一听就知道,这个C是钢琴发出的,那个C音是小提琴的,这个是SAX的,那个是小号的? 就是因为每种乐器尽管在演奏同样的基音,但它们整数倍的泛音列,比例是完全不同的. 也就是261.6X2,261.6X3,261.6X4那些频率的泛音,各自的比例不同. 所以同样的基音,混合了不同特征的泛音,我们得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音色: 钢琴音色,小提琴音色,小号音色,等等. 电子琴就是靠模拟不同乐器泛音列的特征,来模拟出很多乐器音色效果的.
                        对HI-FI来讲,难就难在准确地表现出这个泛音列. 特别难表现准确的,是高频泛音列,比方1万赫兹以上的高频,极高频泛音. 虽然这些位于高频和极高频的泛音,能量十分微弱,但没办法,我们的耳朵就是敏感,能识别出这些微弱高频泛音的缺失!
                        所以一件HI-FI器材必须要有很宽的频响幅度,特别是优异的高频延伸,以及平直的频率响应,才能完整而准确地表现出乐器的泛音,使我们听到真实的音色.
                        '混响'也有些人习惯叫它'残响',指的是原始发声源(比如一把小提琴)在停止发声,即声源停止振动之后,在一个空间里,它之前发出的声音,会持续一定时间的现象. 当然这个声音持续的长短以及特征,和这个'空间'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混响这个概念,和乐器所处的空间,关系很大. (而'泛音'与乐器所处的空间是毫无任何关系的!)
                        假如不存在这个'空间',比方你在一望无际的野外拉琴,发出的声音全部向四面八方散播出去了,除了因为存在地面,会产生一点点'混响'之外(声波接触到地面后的反射),此时的'混响'是极其微弱的. 假如一个人从飞机上跳下来,在空中歌唱,那他的歌声是一丁点混响都没有的. 而假如你在一间房间里拉琴,那混响就非常明显了. 你听到的琴声,除了直接从琴弦传到耳朵的所谓'直达声'外,经过四周墙壁和地面反射而来'反射声'(会延迟一点点)是成分很大的. 在你停止拉琴,琴弦彻底停止振动后,仍会存在混响造成的反射声,直至声波能量被空气和墙壁吸收殆尽为止.
                        大致来说,在一个空间内,混响的时间长短,和空间大小以及四周墙体的材料,是关系密切的. 有些材料的墙体容易吸收声波能量,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0-09 23:52
                        回复
                          样反射回的声波就少,有些材料的墙体则很少吸收声波,象镜子一样把多数声波能量都弹回来,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多,混响就强,混响时间就长. 对音乐演奏场所如音乐厅来说,存在一个最佳的混响时间,太短过太长都不好. 太短的话声音太'干',听感不自然,而太长的话,就容易发混,清晰度下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0-09 23:53
                          收起回复
                            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要玩音箱- 可惜没米


                            14楼2014-10-09 23:53
                            回复
                              这就是玄学 只能自己感悟 脑放全开 你就听见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0-09 23:5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