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契美尼德波斯吧 关注:145贴子:1,137
  • 4回复贴,共1

再看马拉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然老希对于希波战争已经做了详尽的记载与说明,让今天的人们得以身临其境的通过细节还原那场大战。但是希罗多德本人并未亲历过战争,所以他的记载也有一些模棱两可、但也耐人寻味之处,在对比了不同史料对马拉松战役的记载后,我想写写自己对这场战术点被挖的差不多了的战役的一些想法。
通过阅读不同的史料:奈波斯的《异族名将传》、老希的《希波战争史》、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三者的记录除了数据外,并无较大出入,我发现唯一有出入的地方貌似是对于雅典将领们出城迎战还是守城的辩论:
老希的记载是:雅典人在听闻波斯人登陆马拉松之后 立即出兵到达马拉松附近,在到达之后有人看见波斯人军容严整于是心生怯意,后来是米亚提德斯力排众议,主张就地迎战,他力劝卡里马克思道:

奈波斯的记载是:这一过程发生在城市中, 米亚提德斯主张出城的理由是:“鼓舞公民士气、震慑敌军令其迟疑,如果犹豫不决,会使民心生变。”
对比两个版本的记载,值得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劝谏的理由,我觉得把两个版本里劝谏的言语综合起来看应当就是米亚提德斯的原义了 ,他从士气、策略的实际因素与民族命运、荣耀的宏观角度来说明出城迎敌的必要性,所以这个问题不大。
第二个问题是辩论到底发生在哪里?是雅典城内或是城外?从这一点说开去 ,就是我对这场战斗的新认识了。
单从时间上看,雅典人有可能在城外、在马拉松附近发生争吵,因为希波两军对峙了一段时间,希罗多德说是十余天,不过我们根据希罗多德记载算一算,大致就可以推测出战争的时间表了:
菲利皮迪斯只用了一天就到达了斯巴达,他到的时候是Carneius月的9号;斯巴达人说因为他们此时正在举行一种宗教祭祀。现在“正是那一个月的第9天”,而由于宗教上的禁忌,“在第9天月亮还没有圆的时候,他们是不能出征的”就是说,从第9天到月亮圆的期间,他们是不能出征的”。


这给了后人考察马拉松之战具体时间一个重要线索。希腊的阴历和我们一样(即以月亮的一个满亏循环作为一个月)15日月亮圆,所以“月亮圆”就应该指当月的15号。而这里的宗教祭祀,应该指斯巴达人的“卡尔涅亚祭Carneia”。这是一个纪念阿波罗的赛会,和奥林匹亚赛会一样,比赛举行期间各城邦要保证不参与战争。由于菲利皮迪斯跑完雅典到斯巴达的路程只要一天,所以菲利皮迪斯有可能是在8号出发,10号返回。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雅典军一听闻波斯人登陆就发兵出征,在菲利皮迪斯返回后雅典人就留在战场还是返回起了争执,所以10号时雅典军队已经在马拉松附近扎营了:



由于斯巴达人只有在祭祀结束后方可出征,而且斯巴达的援兵急行军3天后赶到战场,所以斯巴达人大约是18号赶到,但他们晚来了一天,没赶上战斗,所以战斗应当发生在Carneius月的17号左右。从 10号到17号,中间估计有6天的样子在对峙,而非10天。这样一来,就与老希说的10天有矛盾了。


1楼2014-10-11 16:07回复
    我觉得这个十天是老希自己附会出来的,因为他提到了米亚提德斯是第10个将军,后面他又说因为当时是十将军轮流掌握一天指挥权的,而米泰亚德一直在等待自己掌权的那天,即第10天的到来,好让全军都彻底服从他的命令。希罗多德在介绍米泰亚德时说他是“第十位将军”,就是在说他的掌权次序,在名将正式掌权的那天打一场漂亮仗,似乎说明希腊人取胜是顺天应人,既合乎天意又顺应制度。但是在瞬息万变、计划比不上变化的疆场上,米亚提德斯真的会像宋襄公一样墨守陈规、呆板的固守旧制以至全军覆没吗?我看不会,因为米亚提德斯是个机智的人,从《异族名将传》、《希波战争史》、《希腊罗马名人传》的记载来看,他在大流士渡海讨伐斯基泰人时就主张烧掉波斯的跨海大桥,让斯基泰人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困死大流士,从而一劳永逸的解除大流士对希腊的威胁;后来在征服利姆诺斯岛时,面对岛上野蛮人要求“雅典人只要借着北风从家出发,利姆诺斯人就归顺雅典”的刁难(利姆诺斯岛在雅典北边),他先率领雅典人在色雷斯建立殖民地,(色雷斯在利姆诺斯的北方)然后从他们的家----在色雷斯的殖民地借着北风出发来到利姆诺斯岛,从而为雅典获得了这么一个大岛,这是一个当机立断、不拘常规的足智多谋的人,怎么可能为了所谓的规矩而无视战机呢?


    所以10天估计靠不住,当时最有可能的情况应当和普鲁塔克的记载一样,阿里斯提得斯主张让出自己的领导权还说服其他将领这么做,以便让掌握了正确战术的米亚提德斯不受羁绊的施展拳脚。对峙天数的问题解决了,希腊人有时间在对峙时间里发生争执。而争执具体发生在哪里因为记载的缺乏,也就不得而知了。


    2楼2014-10-11 16:07
    回复
      狄奥多罗斯和《苏达辞书》 为我们补充了两个重要的历史细节。
      1.狄奥多罗斯告诉我们,达梯斯遣使告诉雅典将领,声称当年雅典的埃勾斯王与第二任妻子梅地亚(伊阿宋的妻子,科尔启斯的公主,后来来到雅典成为王后) 之子Medos因为其母亲谋害提休斯的阴谋(害怕提秀斯成为王子威胁道自己母子的地位)而被流放到小亚细亚,后来Medos成为了media之国的祖先,即米底王国,达梯斯自己就是米底人,(波斯人的兄弟民族)他声称这次出师是前来代天罚罪,还要收回本书与自己祖先的城市。如果雅典人愿意投降,那么引回希庇亚斯;如果不愿投降就准备接受埃雷特里亚人的下场。米亚提德斯将计就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结合神话解释道,既然Medos是被流放的雅典人,那么就应当是一个雅典人建立并统治过米底而米底人从来就没有统治过雅典,回绝了达梯斯的招降。
      这个故事应当不是孤证,在阿里斯托分的喜剧《和平》里第290--300行,他还引用了一首达梯斯对与雅典人的对和平的赞美诗:

      我们都知道,阿里斯托芬戏剧中的有政治讽喻意义的比喻、双关语、谐音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政治人物的事情都是确有其事的,绝非空穴来风,他的戏剧就像段子一样调侃军国大事,所以这条佐证不可被忽视,而且在他生活的年代,还有马拉松之战的幸存者健在,这些人被伯罗奔尼撒战争年代的雅典人称为“马拉松老战士”,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阿卡奈人》里面就有“硬朗的像榆木漆木一样的老战士。”也就是说阿里斯托分在创作的年代还可以接触到一些战争亲历者与他们所知道的细节,所以狄奥多罗斯的记录有一定可信度。
      如果招降确有其事,那么对于这场战争我们又有新的认识------希罗多德记载达梯斯是来惩戒雅典和埃雷特利亚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公元前500年前后,由波斯王大流士的御医带队的一支考察队前往希腊各地探查,伺机窥探希腊虚实,为日后的大规模入侵做准备。前一次由马尔多尼斯统领的那路波斯大军于公元前492年出征时是水陆并进,从北往南讨伐,而雅典在希腊半岛靠南的位置,波斯人想要什么一目了然,而那路大军因为在阿索斯山附近受到怪风袭击,达梯斯才改走海路;而普鲁塔克说达梯斯会尽可能多的吞并希腊土地,也就是说,达梯斯的远征军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抱着尽可能多的取得战果、侵凌希腊的目的而来,在大肆蹂躏破坏、削弱希腊城邦实力的同时,还要考虑招降一部分希腊城邦、扶植亲波斯势力,为日后更大规模的入侵做准备。在埃雷特里亚,由于当敌人实力相对弱小而且内部意见不统一,所以达梯斯捏软柿子,强攻了埃雷特里亚还把当地人卖为奴隶;但眼下在马拉松的情况似乎并不利于波斯人作战。不过既然是剑指全希腊,那么一切战和手段都在考虑范围之内,能少打就少打,尽量避免可避免的损失。所以能够不打这一场骑兵难以参与的胜算不大的战斗、又用外交手段平定一座城邦就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当时达梯斯有那么意气风发吗?
      要知道,一路上达梯斯是没有主动提出过和谈的。这次和谈,除了是有意招降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呢?有可能是达梯斯想以体面的方式结束僵局,毕竟自己一路杀来,在帕罗斯,纳克索斯还有埃雷特里亚已经损兵折将,眼下自己的骑兵又施展不开来,于是与其打一场胜算不大的战斗,还不如暂时和谈,用体面的方式结束战斗,而且获得雅典在名义上的投降与归顺。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如果达梯斯真的提出了议和,那么雅典统帅们还有可能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因为在敌强我弱、占据不明的前提下,把握和平的机会比贸然开战是更负责任的表现。


      4楼2014-10-11 16:07
      回复
        不过别慌,还有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可能是重构历史的关键。
        2,《苏达辞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情节:在马拉松之战前夜,当时波斯军中的爱奥尼亚希腊人在树干上刻字,告诉雅典人波斯人正在将步骑兵分开,骑兵正在后退登舰。于是希腊人当机立断,大举主动出击。
        如果这个细节是真的,那么就能解释马拉松之战中基本上没有关于骑兵的记载这点疑问,整场战斗描写中几乎没有骑兵的影子。其实我觉得希罗多德记载的马拉松之战中波斯骑兵没有出场是因为当时的战场上基本上没有波斯骑兵。因为古代最早有效解决海上运输马匹的是中世纪的诺曼骑士,而在此之前跨海运输马匹难度极大,马匹容易死亡不说,战马所需的粮草数量也十分惊人,一匹马的日常食量相当于成年男性的十倍左右,而达梯斯是一路横海伏波而来,大规模海运易死亡、消耗大量粮草的战马实再不明智,因此达梯斯估计没带多少骑兵;而在马拉松,骑兵登陆受到限制,可以参战的骑兵的数目就微乎其微了,再加上达梯斯后撤了骑兵队,以至于他们被希腊人忽视。由于时代比较接近,希罗多德的资料来源应当是参加过战斗的雅典人的叙述,而在当事人的叙述中没有提到敌人骑兵部队的作战情况,也许就说明了对方数量极少的骑兵并未引起雅典战士们的注意,而且并未对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所以希罗多德的记载中,只有一句话证明了他们的存在:“骑兵位于步兵后方列阵。”
        如果《苏达辞书》的记载属实,达梯斯真的后撤了骑兵,那么达梯斯主动后撤部队就说明,达梯斯有可能不想打这一战了。因为波斯人的经典战术是在把敌人的队形彻底打乱之前尽量避免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而是尽量利用位于其方阵前排的步兵弓箭手,用弓箭射击敌人,并利用骑兵弓箭手猛冲敌人队形的翼侧和后方,从而打乱敌人的作战队形,然后再与陷于混乱的敌人展开肉搏战。骑兵作为突击或者侧翼包抄的关键力量,被部署在两翼或者一侧,骑兵在侧翼保护着步兵。也就是说波斯军中骑兵作用重大,但达梯斯主动后退骑兵,也许就反映了他的全部想法:
        1.地形不利,骑兵无法发挥;
        2.敌人兵贵神速,自己的人数优势施展不开;
        3.斯巴达人随时会前来支援,届时战况之于几方将更加不利;
        4.与其打一场没有底的战斗,还不如不打;
        5.不过既然雅典人已经出城,那将计就计,在引蛇出洞后,自己完全可以直接乘船南下,率舰队直捣防务空虚的雅典城,让还在野外的希腊军队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6.斯巴达人应当还在路上,直奔雅典城还可以避免与斯巴达的冲突;
        7.临走前放个烟幕弹,让奉行民主制的雅典人好好纠结争执一番,让犹豫拖延他们的时间,没准这是希庇亚斯的点子。
        倘若果真如此,达梯斯计划以最小的代价取得雅典城,是十分明智之举,还用“真阴谋假和谈”迷惑对手。但是叛徒---爱奥尼亚希腊人却让他的美梦付之东流。这样一来,雅典人主动出击的可以得到合理解释了-----他们是主动攻击没有了骑兵优势、而且是正在后撤的、战斗意志不太稳定的波斯军,换句话说,他们如果不主动出击,雅典城就有危险:

        而波斯人处于撤退过程中,看到雅典人追击,自然大惊失色,后撤让他们的战斗意志不那么坚定;但为了求生,他们和雅典人厮杀了很久,还在船前给希腊人造成了重大伤亡:

        就这个意义上说,雅典人击败的可能是几乎没有骑兵保护的的波斯后卫部队。这么说雅典人是击之半济,好像有点贬低雅典人的功绩,其实不管雅典人击败的是不是波斯陆军主力,在马拉松的战斗仍然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那么在战争中米亚提德斯加强两翼的真实目的就不是像希罗多德所说的为了防骑兵包抄,而是模仿波斯骑兵去主动包抄对方,这样一来,希腊军的两翼包抄就是有意为之了,这种战术在希腊历史上绝对是创举,打破了阵线平推的传统,其意义不言而喻。但其代价是中军险些被波斯人突破。米亚提德斯在波斯军中服役过,深知波斯骑兵善于两翼包抄,但他也应当知道波斯人会将精锐部队布置在中军呀?那么米亚提德斯削弱中军又是为何?
        也许米亚提德斯采用的是类似于田忌赛马的策略,用己弱拖住敌强,然后用作为决胜关键的两翼给敌人以致命一击。虽然这么做要冒很大的风险,但幸运的是,雅典娜女神最终眷顾了她的子民还有希腊。


        5楼2014-10-11 16:08
        回复
          马拉松之战无疑意义巨大,因为它昭示了希腊民族的崛起,而且马拉松鹤整场希波战争的胜利表明当时希腊文明发展的成果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马拉松的辉煌胜利,无愧于西方文明出世之啼的赞誉。
          本文的某些观点也不算新观点,和我持同样观点的人早已有之,有问题欢迎大家提出。


          7楼2014-10-11 16: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