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跃飞
晚秋的清晨,秋雨点点滴滴停留在车窗,划过一道道美丽的弧。窗外,随风飘洒的枫叶,印证着我与秋的约会。
曲折的山路沿着山脚起伏蜿蜒,好似油画家笔墨挥洒出的风景画闯入了双眼。转过一个弯,眼前的景色豁然开朗。那错落有致的黄、红、青,层次分明的将山峦切割成了立体的故事,我知道---这是季节的画笔勾勒出的生命。山尖上那棵屹立的古松,被轻雾缭绕,像一个舞者在细雨中挥洒着山的传说。
时间还很早,袅袅炊烟在这个细雨蒙蒙的晨,显得那么的水墨。徽州人的日常生活,就是一幅有生命的水墨画。如果裱上画框,我想,每一幅景致都是一篇活着的徽州故事。
这个深秋的旅程,我是幸运的。油画、水墨画都那么立体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在这个深锁的世外,那是桃园般的洞天。偶尔,车会行驶在一片广袤的农田间,那绿油油的油菜经过深秋和冬的洗礼,来年会成为一片花海,那将是生命的绽放。远处,一头耕牛静静的伫立在收割后的农田里,时不时低下头,对着那曾经辛劳过的土地窃窃私语。在它的心里,这个季节的细雨,会不会也让它惆怅;没有了辛劳的耕耘,会不会也让它不舍。收获后的深秋,留给我们的是太多的等待——等待再次的奋进、等待再一回的播撒、等待那下一轮的希望。
车终于停了。雨也好似懂了,停了。
拉开车门,伸展开旅程的劳顿,我们抵达了第一个目的地——焦村镇郭村,又名谷城。这是一座山野小城镇,街道不过五百米。小小商铺点缀着小小的繁华,我们的“侵入”换来了店铺主人们新奇的目光。大家跟着领队,一转角一座圆形拱门跃入眼帘,上书“谷城”,遒劲的笔锋彰显出文化的底蕴。拾级而下,踏过青石板桥来到广场,这是一座青石铺就的休闲地,西北角的那个石柱见证了这座小村的历史。雨后的广场,沾湿了脚步,却让我们在雨中印记下自己的足迹。村中的祠堂有些岁月了,大红漆木门深藏过多少情节,窄窄的木质楼梯带着我上到了二楼,木制的天花板踩着吱吱作响,推开那扇格窗;顿时,小村庄的全景被居高临下的我俘虏了。远处传来几声鸡鸣,在这个雨后的深秋,那么的田园和惬意。丝丝木香侵入心脾,古老的祠堂里,墙角的蜘蛛都被我们的惊喜扰乱了,不停地围着丝网画圈圈。
步出祠堂,沿着青石板铺就的村道,一群人熙熙攘攘的各自找寻着自己的感受。
青石板上的足迹历经时光的洗礼,已经被岁月记忆进了历史。每当蛙鸣、每当鸟叫,时代的变迁写下那斑驳的永恒。屋角一处朴素小花园吸引了我的思绪,竹篱交替围结的花园中,那怒放的晚菊倚着竹篱向主人展示着她一季的娇艳。
走出郭村,已近中午,驱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沿途的景飞跃过窗前,那是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流动的河在此刻凝固成时光,承载我那飞舞着的思潮。不多时,我们步入了西峰寺,这是一座古禅院,院前的玲珑塔香炉青烟缭绕、佛香四溢。寺院的老方丈对我们的到访,款款合掌。木鱼、檀香、禅院、佛像,此刻都静谧成定格,大家虔诚的缓步浏览、膜拜、祈福,签订下一生的祝福。在这个枫叶飘飘的深秋,寺院前那一抹淡淡的黄,彰显出佛法的续接;院前的那一壶小井,凸显出佛法的幽深。
回首西望,门前的那一株古银杏洒落一地的金黄,片片落叶承载过春的萌发、夏的激扬,在这个凋零的晚秋,解落下一生的摇曳,飘飘洒洒零落于石阶。曾经的树影幻化成片刻的存在,跌落进永远的执着;佛堂前的一缕繁华定格成永世的沧桑,顷刻,思绪在脚下绵延……
一处颓废的徽民居,孤立在窄窄的村道边,高耸的马头墙上,一簇青草随着微风轻轻摇摆,仿似向人们述说曾经的过往。步上石拱桥,一位满脸褶皱的阿婆,停下捶打的榔头,以徽州女人特有的淳朴眼神,注视着我们这群陌生的游客。也许,阿婆的片刻凝望是徽州女人世代相传的守候,守候那一份等待、守候那一份陌生、守候那一份牵挂。我们片刻的路过,成了她此生的一份短暂记忆;或许,那刻我们是她记忆的主角。
经过短暂的休整,我们来到一片广袤的湿地。放眼望去,扣下那视觉边缘的轮廓,一弯浅浅的水流萦绕进心田;踏上零稀的杂草坪,微风袭来,一抹丝巾在风中摇曳。似春风、似暖意,温暖进我的旅程里。脚下那片柔细,牵绊我的脚步,延伸向那零落的尽头。
走出湿地时,已近黄昏。由于天气的原因,没有了日落的辉煌。但那群山脚下的一弯浅流,却在欢送我们的归途。坐上车,心情久久翻腾。
晚秋的清晨,秋雨点点滴滴停留在车窗,划过一道道美丽的弧。窗外,随风飘洒的枫叶,印证着我与秋的约会。
曲折的山路沿着山脚起伏蜿蜒,好似油画家笔墨挥洒出的风景画闯入了双眼。转过一个弯,眼前的景色豁然开朗。那错落有致的黄、红、青,层次分明的将山峦切割成了立体的故事,我知道---这是季节的画笔勾勒出的生命。山尖上那棵屹立的古松,被轻雾缭绕,像一个舞者在细雨中挥洒着山的传说。
时间还很早,袅袅炊烟在这个细雨蒙蒙的晨,显得那么的水墨。徽州人的日常生活,就是一幅有生命的水墨画。如果裱上画框,我想,每一幅景致都是一篇活着的徽州故事。
这个深秋的旅程,我是幸运的。油画、水墨画都那么立体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在这个深锁的世外,那是桃园般的洞天。偶尔,车会行驶在一片广袤的农田间,那绿油油的油菜经过深秋和冬的洗礼,来年会成为一片花海,那将是生命的绽放。远处,一头耕牛静静的伫立在收割后的农田里,时不时低下头,对着那曾经辛劳过的土地窃窃私语。在它的心里,这个季节的细雨,会不会也让它惆怅;没有了辛劳的耕耘,会不会也让它不舍。收获后的深秋,留给我们的是太多的等待——等待再次的奋进、等待再一回的播撒、等待那下一轮的希望。
车终于停了。雨也好似懂了,停了。
拉开车门,伸展开旅程的劳顿,我们抵达了第一个目的地——焦村镇郭村,又名谷城。这是一座山野小城镇,街道不过五百米。小小商铺点缀着小小的繁华,我们的“侵入”换来了店铺主人们新奇的目光。大家跟着领队,一转角一座圆形拱门跃入眼帘,上书“谷城”,遒劲的笔锋彰显出文化的底蕴。拾级而下,踏过青石板桥来到广场,这是一座青石铺就的休闲地,西北角的那个石柱见证了这座小村的历史。雨后的广场,沾湿了脚步,却让我们在雨中印记下自己的足迹。村中的祠堂有些岁月了,大红漆木门深藏过多少情节,窄窄的木质楼梯带着我上到了二楼,木制的天花板踩着吱吱作响,推开那扇格窗;顿时,小村庄的全景被居高临下的我俘虏了。远处传来几声鸡鸣,在这个雨后的深秋,那么的田园和惬意。丝丝木香侵入心脾,古老的祠堂里,墙角的蜘蛛都被我们的惊喜扰乱了,不停地围着丝网画圈圈。
步出祠堂,沿着青石板铺就的村道,一群人熙熙攘攘的各自找寻着自己的感受。
青石板上的足迹历经时光的洗礼,已经被岁月记忆进了历史。每当蛙鸣、每当鸟叫,时代的变迁写下那斑驳的永恒。屋角一处朴素小花园吸引了我的思绪,竹篱交替围结的花园中,那怒放的晚菊倚着竹篱向主人展示着她一季的娇艳。
走出郭村,已近中午,驱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沿途的景飞跃过窗前,那是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流动的河在此刻凝固成时光,承载我那飞舞着的思潮。不多时,我们步入了西峰寺,这是一座古禅院,院前的玲珑塔香炉青烟缭绕、佛香四溢。寺院的老方丈对我们的到访,款款合掌。木鱼、檀香、禅院、佛像,此刻都静谧成定格,大家虔诚的缓步浏览、膜拜、祈福,签订下一生的祝福。在这个枫叶飘飘的深秋,寺院前那一抹淡淡的黄,彰显出佛法的续接;院前的那一壶小井,凸显出佛法的幽深。
回首西望,门前的那一株古银杏洒落一地的金黄,片片落叶承载过春的萌发、夏的激扬,在这个凋零的晚秋,解落下一生的摇曳,飘飘洒洒零落于石阶。曾经的树影幻化成片刻的存在,跌落进永远的执着;佛堂前的一缕繁华定格成永世的沧桑,顷刻,思绪在脚下绵延……
一处颓废的徽民居,孤立在窄窄的村道边,高耸的马头墙上,一簇青草随着微风轻轻摇摆,仿似向人们述说曾经的过往。步上石拱桥,一位满脸褶皱的阿婆,停下捶打的榔头,以徽州女人特有的淳朴眼神,注视着我们这群陌生的游客。也许,阿婆的片刻凝望是徽州女人世代相传的守候,守候那一份等待、守候那一份陌生、守候那一份牵挂。我们片刻的路过,成了她此生的一份短暂记忆;或许,那刻我们是她记忆的主角。
经过短暂的休整,我们来到一片广袤的湿地。放眼望去,扣下那视觉边缘的轮廓,一弯浅浅的水流萦绕进心田;踏上零稀的杂草坪,微风袭来,一抹丝巾在风中摇曳。似春风、似暖意,温暖进我的旅程里。脚下那片柔细,牵绊我的脚步,延伸向那零落的尽头。
走出湿地时,已近黄昏。由于天气的原因,没有了日落的辉煌。但那群山脚下的一弯浅流,却在欢送我们的归途。坐上车,心情久久翻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