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一个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词,让人心向往之,试问谁会对钱有什么不好的想法呢?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一般认为是从亚当·密斯开始的,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是亚当让这门学科更明晰化了。经济学规律是由工业化带来的商业的发展,而被人们逐渐意识到的。19世纪的巴黎,是一个繁荣的都市,没有人去安排它的日常运作,而资源的配置却能非常有序合理。没有人规定今天要运进多少面包,也没有人说面包要怎么去分配。而这一切却能简单而又自然的运作,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恰到好处。这些事实是如此清晰而实在,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出于对其中原因的探讨,经济学诞生了。主流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前提是理性的人和交换关系。经济学把人看作理性的人,即人不会做有损自己利益的事,每个人都力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人们根据对不同事物价值的比较,做出合理化的选择。这就需要有一个价值尺度,通常这里会是货币。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放在同一标准之下,才有比较的可能性。但这个价值怎么被赋予呢?这就需要供需理论去解释了,资源越稀缺价值就越高。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显然是为了达到客观的实在性,这是其有别于社会学的原因。客观必须要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前提,但经济学中人毕竟是占主要因素的。既然人是主要因素,那么经济学又怎么能摆脱人的主观性呢?例如价值的评判,水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怎么比较,黄金于人无益,水却是人不可或缺的,但我们会认为黄金会比水更有价值。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市场在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出现的结果,原因是黄金更为稀缺。但这会有另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认为黄金比水更有价值,我认为要达到绝对是很难的。所以经济学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主观的成分,而这些主观的成分对人是有利的,因为这样我们才不会完全被物质所奴隶。经济学,我倾向于认为是关于人行为的学问。行为即代表可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做或不做,选择这样东西或选择那样东西。比尔盖茨可以雇一架私人飞机飞往纽约或华盛顿,但他不可能同时做两件事情,即使他是世界首富。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即包涵了不做这样事去做另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这里面是一个选择的过程,经济学就是让我们明白如何选择才对我们最有利。评判的标准,我不认为是绝对的,我不应该把所有的东西交给市场评判。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可能趋于一致。市场认为价值高的,一些人也许并不在意,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留一点余地。我们做选择时,既需要市场作为工具,同时也许清楚自己内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