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梵诗域吧 关注:195贴子:5,409

【爱诗赏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诗好品,就爱读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0-24 20:56回复
    【原文】
      清平调词三首
      作者:唐·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栏杆⑽。
    【注释】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消散。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译文】
      见到云就使人想到她的衣裳,见到花使人想到她的容貌,春风吹拂着栏杆,在露水滋润下的花朵更为艳浓。如此美人若不是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见到,也只能在瑶池的月光下才能遇到了。
      (贵妃)您真像一支沾满雨露、芳香浓郁的盛开的牡丹花啊!传说中楚王与神女在巫山的欢会那只是传说而已,哪能比得上您受到君王的真正的恩宠呢?就算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穿上华丽的衣裳化好妆才能比得上。
      牡丹与贵妃都如此美丽动人,使君王直笑着看,此时心中有再大的恨意,只要和贵妃一起来到这沉香亭畔的牡丹园,也会被消散得无影无踪了。
    【赏析】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0-24 20:59
    回复
      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0-24 21:00
      回复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0-24 21:01
        回复
          欢迎此类帖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0-24 23:59
          收起回复
            (二)
            蝶念花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0-25 09:14
            回复
                蝶恋花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①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
                ①章台路:汉长安有章台得街在章台下。后人以章台为歌 妓聚居之所。
                【简析】
                上阙一开端即描绘出思妇所外的典型环境,三个“深”字, 极见庭院之深邃了。通过刻画描写,一位幽闭深闺女的贵 族女子,因为薄幸之人一味追求狭邪之游的愁苦心情便跃 然纸上了。下阙,“三月暮”点出时令,“雨横风狂”, 描述气候特征。此时此景只有掩起门户独守空房,发出“ 无计留春住”的悲叹。结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 秋千去”,是历来受人赞赏的名句,指心情。
                《蝶恋花》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评析】
                词的上片,先展示一个深宅大院的景象:那是一座幽深又幽深、说不上有多幽深的庭院。院子外面长着许多高大的杨柳,浓阴繁茂,绿叶纷披,就象堆起一片绿色烟雾。房子又是一幢挺大的建筑物,重重门户,无数珠帘翠箔,一层一层把里外分隔开来,这就越发显得它既幽邃而又神秘。这里连用三个“深”字,又加上“几许”二字,把这个宅院的神秘气氛,渲染得特别。“杨柳堆烟”既点出春景,又衬出宅院的环境。“帘幕无重数”,显然是一所富家大宅,并非寻常的人家。这重重的帘幕似乎是想把屋子里的人遮掩起来,既不让外面的人看见,也不让屋内的人看到外头光景的。可是,这时候偏偏有人站在高楼之上,掀开帘子,久久地眺望着远方。
                我们如今才看清楚,原来是一位闺中少妇。她凝神眺望的是什么地方呢?原来是她夫婿经常游荡的地方。那地方是“秦楼楚馆”的集中地,王孙公子整天在那儿征歌选色,放荡淫佚。他们那些披着雕鞍的宝马就都系在柳阴之下,他们的仆从也都在街上逛荡。
                “玉勒雕鞍”只有贵家公子才能有,是写出那人的身分。“游冶处”是歌舞妓乐集中的地方。李白诗:“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说的就是公子哥儿们征歌逐色的事。可是,这位深闺少妇虽然站在高楼,而且极目远望,就是盼不到她夫婿的踪影。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0-25 09:14
              回复
                “玉勒...... ”“楼高...... ”两句用的是倒装的句法。假如把它条理一下,应该是:“楼高,不见玉勒雕鞍游冶处——章台路。”游冶处即章台路,这里显然是重复;但作者是有意重复。因为上句是就那公子而言,下句是就那少妇方面说的。
                  上片,作者先把环境和人物交代清楚了,以下就展开一组特写式的镜头。
                  “雨横风狂三月幕”——景色突然起了变化,仿佛是电影的镜头转换:外面是连绵的春雨,雨越下越大,风也越刮越紧。闺中少妇已经不在楼上了。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她那夫婿终于没有回来。大门早已关上,她只好呆怔怔地坐在屋子里。春光似乎正在加快它离开的步伐,凭谁也挽留不了。而就在这“雨横风狂”之际,她的青春也正在悄悄地而又匆匆地溜走。
                  于是,诗人用浓烈的笔墨写出使人惊心动魄的两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春天快要过完了,自己的美好青春同样也快要过完了,为什么它们都不能够留下来?她含着眼泪去问花儿,可花儿没有回答;不但不回答,而且把一片片花瓣洒落焉,不断地洒落下来,伴随着缭乱的风雨,飞过院子里那高大的秋千,飞得远远去了。
                  诗人以精深的构思,有限的笔墨,通过环境的点染和景物的衬托,揭出闺中少妇深沉的悲哀,以及她那不幸的命运,这就深深地把我们的心灵打动。“乱红飞过秋千去”,这场景真是惊心动魄,强烈地显示那“天地终无情”的冷酷现实。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0-25 09:15
                回复
                  (三)
                  玉阶怨·李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0-26 06:26
                  回复
                    “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工力。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故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事之笔抒情,恒见,易;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也常闻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颇近似,似应合为一说。即谓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矜持”与冷静。如此,则作品无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读者觉有漫天诗思飘然而至,却又无从于字句间捉摸之。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0-26 06:27
                    回复
                      来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0-26 09:24
                      收起回复
                        《古风 其十九》
                        唐·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作品赏析
                        【注释】:
                          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大约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以后。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明星”本是华山玉女名,但字面上又给人造成天上明星的错觉。首二句展现了一个莲峰插天、明星闪烁的神话世界。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诗人用神奇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美丽的玉女邀请李白来到华山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据《神仙传》载,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以为皇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但皇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这里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着李白自己的遭遇。天宝初年,诗人不是也曾怀着匡世济民的宏图进入帝阙吗?而终未为玄宗所重用,三年后遭谗离京。所以没奈何,只好把卫叔卿引为同调,而与之驾鸿雁游紫冥了。
                          正当诗人恍惚间与卫叔卿一同飞翔在太空之上的时候,他低头看到了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社会的动乱惊破了诗人幻想超脱现实的美梦,使他猛然从神仙幻境折回,转而面对战乱的惨象。诗至此戛然而止,没有交代自己的去留,但诗中李白正视和关切现实,忧国忧民的心情,是十分明显的。
                          在这首《古风》里,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强烈对照表现出来的。这就造成了诗歌情调从悠扬到悲壮的急速变换,风格从飘逸到沉郁的强烈反差。然而它们却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诗里,这主要是靠诗人纵横的笔力、超人的才能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李白后期的游仙诗,常常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道家神仙的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使抒情主人公带上浓郁的谪仙色彩。这是和他政治上不得志,信奉道教,长期过着游山玩水、修道炼丹的隐士生活分不开的。但他借游仙表现了对现实的反抗和对理想的追求,使魏晋以来宣扬高蹈遗世的游仙诗获得了新的生命。《古风》其十九便是一个例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0-29 20:19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0-29 20:22
                          回复
                            (五)梁甫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10-30 07:09
                            回复
                              这段的语气节奏也随着感情发展而跌宕起伏,忽而急促,忽而舒展,忽而押平声韵,忽而换仄声韵,短短十二句竟三易其韵,极尽变化之能事。
                                最后一段开头,“梁甫吟,声正悲”,直接呼应篇首两句,语气沉痛而悲怆。突然,诗人又笔锋一折,“张公两龙剑”以下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时见阳春”这一设问。诗人确信,正如干将、莫邪二剑不会久没尘土,我同“明主”一时为小人阻隔,终当有会合之时。既然做过屠夫和钓徒的吕望最后仍能际会风云,建立功勋,那自己也就应该安时俟命,等待风云感会的一天到来。饱经挫折的诗人虽然沉浸在迷惘和痛苦之中,却仍在用各种办法自我慰藉,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写长篇歌行最忌呆滞平板,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正在于布局奇特,变化莫测。它通篇用典,但表现手法却不时变换。吕望和郦食其两个故事是正面描写,起“以古为鉴”的作用,接着借助于种种神话故事,寄寓自己的痛苦遭遇,第三段则把几个不相连属的典故交织在一起,正如清人沈德潜说的“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因而诗的意境显得奇幻多姿,错落有致:它时而和风丽日,春意盎然,时而浊浪翻滚,险象纷呈;时而语浅意深,明白如话,时而杳冥惝恍,深不可测。加上语言节奏的不断变化起伏,诗人强烈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4-10-30 07: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