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臻璎吧 关注:28贴子:555
  • 10回复贴,共1

【诗词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时间:5014.10.24
地点:臻璎醉墨阁
内容:诗词小知识
讲师:臻璎✘落雪
人数:10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0-24 23:46回复
    一、有关名词术语解释
    1、古诗——
    ①泛指古人所作的诗歌。
    ②特指与唐代才形成的格律诗不同的(也就是不讲究格律的)古人所作的诗歌。它包括唐以前人的诗作及唐以后人们仿古的诗作。一般来说,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又叫做古风,它用韵而比较自由,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又可平、仄互押,可以转韵、通韵;有平仄的区别,但不很讲究,不讲声病;有骈偶而不讲求严格的对仗,可骈可散,对仗的位置也不固定,不求工整,不避用同字;字数可以五言、七言、四言、三言、五七杂言、三五七杂言等,但以五言最常用。总之,古体诗不像近体诗有规矩极严的格律,只是用韵时一般要求双句押韵。古体的名称出现在近体诗流行之后。文人们在使用古体形式写诗时,往往摹仿汉魏六朝时期的古诗,在字数、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尽量避免律化,故意多用拗句、多犯孤平、多用非平声字押韵,这样也就形成古体诗的一些自身特点,如句末多用三平式、三仄式或仄平仄、平仄平等形式。
    2、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的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歌。唐代人就将这种新产生的诗叫今体诗或者近体诗,而将不讲究格律的诗歌称为“古诗(唐人又称之“古风、往体”)”。格律诗又可细分为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又分为七律、五律和长律(排律),绝句又分为七绝和五绝。所谓“七”、“五”都是就每句字数而言。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0-24 23:46
    回复
      2025-08-19 16:05: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1、诗韵——又叫“平水韵”。它是唐宋以来形成的专门为科举考试时写格律诗而编写的一本官修韵书,它具体规定了哪些字属于同一韵,共分106韵。每首格律诗都必须在同一平声韵中选用韵脚字。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所以《诗韵》又叫“平水韵”。“平水韵”中平声韵共有30个。 12、平声韵——《诗韵》中的平声一共有30个韵,创作格律诗一般都要求押平声韵,即只能在30个平声韵中选取某一个韵的字来构成一首格律诗的韵脚。如果同一首诗的韵脚字不在同一韵中,就叫“出韵”,这是诗家之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不但在古代,即使是现代人,出现这种错误也要被人嘲笑的。详见《羊城晚报》2000年6月《联名得意》栏的一场争议:一作者写了首“七绝”诗批评编辑,不料因为两个韵脚字不属同一韵,反被编辑嘲笑。
      13、仄声韵——即用仄声字来作韵脚。由于格律诗要求用平声押韵,因而用仄声押韵的,一般都不属于格律诗,而属于古诗。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绝、灭、雪都是仄声字(而且都是入声字)。这是一首“古绝”而非律绝。
      14、对仗——律诗的三、四句之间、五、六句之间,要求平仄相反、词性相同、句式也大致相同。这样构成的两句叫做对仗句。绝句由于可视为截取律诗的一部分,因此有的有一联对仗,有的有两联对仗,有的无对仗。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0-24 23:49
      回复
        ④两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上面说过,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如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一联中,“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
        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
        (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分三点来对学生进行讲授。即
        1、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及其来历: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①仄仄平平仄 a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a(实际上都等于是在五言句式前面加上
        ②平平仄仄平 B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七言格式。)
        ③平平平仄仄 b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b
        ④仄仄仄平平 A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A
        五言的四种句式又可以看作是先由四言构成: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就构成了五言,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后相反”。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后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加在后面的要相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0-24 23:50
        回复
          2、必须符合“对”和“粘”的要求,以达到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对”的要求体现了一句诗中平仄的交替变化,而“粘”的要求又使上下联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写出了第一联也就不难按照“粘”的规则写出第二联、第三联和尾联。
          3、在不“犯孤平”和出现“三平调”前提下,可以按照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每句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可从分析教材中的五言格律诗、七言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三、五字上有的加圈有的不加圈,来进一步讲清这问题。
          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这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也就是一个字在中古时期所属平仄的识别——一定要突破这个难点,否则诗词格律部分将永远无法掌握!有多种识别方法:
          1、 利用方言识别中古平声字。
          因为粤方言中的几种次方言(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等)都还保留着入声字,同时也保留着阴平和阳平两种调类。由于这些方言中的入声字并未与平声相混,因此只要认识了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的代表字,则与它们同调的就都是中古的平声字了。例如,凡是与广州方言中读“诗、时”“花、华”二字同声调的,就都是古代平声字。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0-24 23:51
          回复
            2、 利用方言识别古入声字。
            有的学生可能识别方言调类的能力差些,一时不易掌握以平声代表字类推的办法。则可教他们利用识别入声字来检验现代汉语中读平声的字是否是真正的中古平声字。因为现代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字,除了从中古的平声演变而外,还混入了古代的入声字。而这些字是不能视为平声的。如果能把这些字从现代的阴平、阳平字中识别出来,则其余的自然就都是真正的中古平声字了。学生们的现代汉语语音都较好,识别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声调较容易,又由于粤方言中无论是广州方言,还是客家方言、潮州方言都保留着中古的入声调类,依调类推,用方言识别入声字是不困难的。例如:
            广州方言的6个(实际是9个)调类:
            名 称和调 值 阴平55阴入15 阴上35 阴去33中入33 阳平21 阳上13 阳去22阳入22
            调 号 1 2 3 4 5 6
            例字 诗色 史 试锡 时 市 事食
            从表中可看出:凡是与“诗”、“时”同调类的字就都是中古的平声字,否则就都应归到中古的仄声字中。3、 利用普通话读音识别平仄
            首先,要懂得古今四声的对应关系,即下表。
            平仄关系 平 声 仄 声
            中古四声 平 声 上 声 去 声 入 声
            ↙↘ ↓ ↓ ↘
            现代四声例字 阴平江香薛约 阳平详聋学竹 上 声养党访卜蜀法 去 声样对泪洞似卉肉沃质没阅
            注意:薛、药、学、竹、卜、蜀、法、肉沃质没阅均为古代入声字;洞、似、卉本古代上声字。
            从表中箭头可看出,如果普通话里读上声或去声,则可毫不犹豫地确定它是中古的仄声字。中古的四声到了现代,平声一分为二,而仄声中有部分中古的入声字却跑到现代的阴平或阳平里去了。也就是说,单靠普通话读平声就认定它是平声字就不一定正确了。所以就还要把混入普通话平声中的入声字识别出来。剩余的则是真正的平声字了。那么,怎样识别古代的入声字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0-24 23:52
            回复
              标准:诗韵(平水韵。
              位置:偶数句句末,如果首句入韵则在第一句末增加一个韵脚字。
              要求:同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不许换韵、不许出韵。
              由于前面已经有详细的名词解释,这里就不必再重复了。
              格律诗的对仗
              要求: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平仄相反。不能用同字相对,要避免合掌对。
              位置: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如果尾联对仗多用流水对。
              三、 以写作实践巩固所学理论
              在教学过程中,当讲完一部分内容后,就要适当布置联系或作业。如讲过平仄,就让学
              生辨别字的平仄;讲完格律后,就让学生联系有了起句写出第二句、第三句……,直到将八句诗的格律全写出来;教完拗救后,就让他们识别古人所写诗歌中的拗救现象;讲过对仗,就让学生学习对对子;最后,当所有格律知识都教完后,就要求同学们自己动手写格律诗。可以先从简单的五言绝句写起,再扩大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经过实践,大家对格律诗的认识加深了,各种知识也掌握得较牢固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0-24 23:53
              回复
                词律简介
                (一)名词术语解释:
                词——隋唐以来新兴的音乐文学,是一种可以歌唱的特殊形式的诗,具有律化、长短句、固定字数三个特点。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最初称为曲子词。因此词又有好多种称呼,如曲子、曲子词、长短句、乐府、乐章、琴趣、诗余等。
                词调——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即曲调的音乐旋律。
                词牌——每种词调的特定名称。由于每种词调的长短不同、所表达的感情不同,因而决定了不同词牌的句数、每句字数和平仄、押韵等。本来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但到后来绝大多数的调名和词的内容已经没有关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另外写出词题或小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者是词调,后者是词的题目。
                单调——只有一段的词,一般都字数较少,又称为小令。如《如梦令》、《十六字令》等。
                双调——多数的词由两段构成,故称双调。每段叫作“阕”或“片”,分别称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如果前后两段的平仄字数相同或基本相同,叫做“重头”(或“不换头”)。也有的前后阕平仄字数不同,大都是因为后阕开头的两三句字数或平仄不同的,叫做“换头”。
                阕——一首词称作一阕,但又如上所说,有时称词的一段也称为阕。
                三叠、四叠——即由三段、四段构成的词。如《阳关三叠》、《兰陵王》就有三段。四段的词只有《莺啼序》一种词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0-24 23:54
                回复
                  2025-08-19 15:59: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词谱——从分析前代名家词作的基础上概括出每一种词调的句法和平仄,从而建立了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这就是词谱。有用黑白圆圈式,也有用平仄文字式。详见古人的有关词谱。
                  婉约派、豪放派——明张珽《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这是从词的内容和所表现的气势而言的。婉约派代表词家有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豪放派代表词家有苏轼、黄庭坚、晁补之、陆游、陈亮等。
                  一字豆——“豆”就是“读”,这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一字豆多数是虚词,如“但、正、又、渐、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等;有些是动词,如“对、望、看、念、叹、算、料、想、怅、恨、怕、问”等等。从声调看,大多数是去声字。这些字往往放在四字句前面构成五字句(上一下四式),如“渐霜风凄紧”、“更草草离筵”、“又酒趁哀弦”、“且莫思身外”、“纵豆蔻词工”、“念武陵人远”等等。所谓“一字豆”就是读到这个字时要稍作停顿(以引起下文)之意。如“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以“枫叶”为话题,写一首七绝
                  七绝格律(一)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绝格律(二)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绝格律(三)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格律(四)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0-24 23:55
                  回复
                    臻璎接待阁:371063490
                    臻璎闲聊阁:334832761
                    臻璎外交阁:324763552
                    (欢迎更多古风爱好者加入臻璎,新人先进接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10-24 23: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