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痕吧 关注:117贴子:3,913

【梦&起航】历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祭诺贝尔
在这里,叶子收集整理诺贝尔文学奖诞生以来历年得主的简介及代表作。便于亲们浏览。


IP属地:广东1楼2014-11-10 21:56回复
    诺贝尔文学奖由来:
    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创立者的个人遗嘱,诺贝尔文学奖金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1900年经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为“近年来创作的”或“近年来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
    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一管理,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因此,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和报刊文章。


    IP属地:广东2楼2014-11-10 22:01
    回复
      第一届得主:苏利·普吕多姆
      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1939-1907)法国诗人,原名勒内·弗朗索瓦·普吕多姆。生在巴黎一个工商业者家庭,父亲是工程师。苏利·普吕多姆自小聪颖好学,但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入大学深造。早年当过职员、工程师、并从事过法律工作后转入诗歌创作。坚实的科学修养使他想沟通诗与科学;而强烈的哲学兴趣,使他更想从哲学思考中捕捉灵感,提炼诗的主题。
        60年代前后曾参加帕尔纳斯派诗歌运动,并成为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帕尔纳斯派是由一些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高蹈派诗人组成的,是象征派的先驱。这扔诗人在艺术上主张远离现实,冷静、客观,抑制个人感情的直接抒发。
        1865年,苏利·普吕多姆发表第一部诗集国《韵节与诗篇》即露头角,引起诗坛重视。此后发表的诗集《孤独》(1869)、《徒劳的柔情》(1875)是抒情气息较浓的两部代表作,主要抒写孤寂的心境,失恋的爱情,充满忧郁的情调。但更受知识界赞赏的是两部哲理诗集《正义》(1878)和《幸福12首诗歌》(1888),诗集主要探讨人类意识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有说教成分,比较晦涩难懂。此外,他还有诗集《考验》(1866)、《战争印象》(1870)、《法兰西》(1874)、《棱镜》(1886)、《诗的遗言》(1901)和散文著述《散文集》(1883)、《诗的考察》(1892)、《从巴斯卡得到的真信仰》(1905)。1900至1901年,他编辑出版了《苏利·普吕多姆诗文集》。
        苏利·普吕多姆的诗歌长于提示人心灵演算的隐秘、幽微的感受和体验。更长于分析,无论是灵感诗还是哲理诗,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他创作上的成就,188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01年,瑞典学院为了“特别表彰他的诗作,它们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
      获奖作品:《孤独与沉思》
      代表作:《长短诗集》、《孤独与沉思》等


      IP属地:广东3楼2014-11-10 22:20
      收起回复
        哦,忘了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是1901年。


        IP属地:广东4楼2014-11-14 22:28
        回复
          第二届(1902)得主:特奥多尔•蒙森
          特奥多尔•蒙森(Theodor Mommsen )(1817-1903)德国。 特奥多尔•蒙森是德国历史学家,生于德国的的席莱苏维格(当时属于丹麦)的伽尔丁。父亲是乡村牧师,母亲是教师。在家庭的影响下,蒙森自小便喜欢和熟悉古罗马史。1938年考入丹麦的基尔大学法律系。1842年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843年,蒙森接受丹麦国王的奖学金,前往意大利,从事古罗马法律的考察研究工作。1847年返回祖国,应聘到莱比锡大学任法学教授,后因发表攻击俾斯麦的演说,1850年被解聘。1852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担任罗马法教授;1854年转至布雷斯劳大学任教;1858年担任柏林大学古代史教授,并应柏林皇家学院之聘,主编期刊《文典》。1874年,再次被聘为莱比锡大学教授。1873至1882年,任德意志帝国国会议员,在议会中,他以自由派领袖的身份经常发表演说,抨击俾斯麦的国内政策,曾因“诽谤罪”受到司法机关传讯。蒙森为表示抗议,愤然退出议会。
          蒙森的主要成就是对古代罗马历史的研究。五卷本《罗马史》(1854-1885,第四卷未完成)是他积30年的努力得以完成的史学巨著。渊博的学识和民主主义的信念,使他能以新的光辉烛照这个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他热烈赞扬富于民主精神、奖掖科学、艺术的凯撒,而把庞掊只看作一个善于练兵的低级军官。在展示古罗马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风俗习惯方面,这部巨著具有百科全书般的广度。作品文笔洗炼,叙事生动,富于戏剧性,人特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罗马史》的巨大成就,为作者赢得极高声誉,俾斯麦曾手持这部书对作者说:“尊著《罗马史》我拜读再三,你看,封皮都快要磨破了。”
          蒙森的重要著述还有:《意大利南方方言》(1850)、《罗马编年史》(1859)、《罗马铸币史》(1860)、《民法集》(1866-1870)、《罗马公法》(1888)、《罗马刑法》(1899)等,由他主持编纂的《拉丁铭文大全》(16卷,1867-1959)不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为此书所写的序文被公认为现代最精彩的拉丁散文之一。
          1902,由于他是“现存的最伟大的历史写作艺术大师,特别要提及他的里程碑著作《罗马史》”,蒙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认为,《罗马史》“既有完整而广泛的学术价值,又有生动有力的文学风格……他的直觉能力与创作能力,沟通了史学家与诗人之间的鸿沟。”
          获奖作品:《罗马史》
          代表作:《拉丁铭文集》、《罗马史》
          获奖理由:
          “今世最伟大的纂世巨匠,此点於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IP属地:广东5楼2014-11-14 22:50
          回复
            第四届(1904)得主:何塞•埃切加赖•依•埃伊萨吉雷【本届有两位,详情请百度一下】
            何塞•埃切加赖•依•埃伊萨吉雷(José Echegaray y Eizaguirre)(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和诗人, 生于马德里,其父曾在地方学术机构担任过希望研究教席。埃切加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马德里土木工程学校后担任该校数学教授,同时热衷于政治经济学,并对戏剧属于了兴趣。在未成为戏剧家之前即以数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著称。他曾担任过西班牙商业、教育和财政大臣及西班牙语言学院和自然科学院院士。1874年退出政界后,专门从事戏剧创作。他的第一部剧作《单据簿》在马德里著名的阿波罗剧院公演,获得成功。以后的30多年里,他相继创作了一百多部风格迥异的剧本,成为西班牙戏剧史上少有的多产作家。主要作品有《仇者之妻》(1874)、《剑把》(1875)、《不是疯狂,就是神圣》(1877)、《火柱和十字架》(1878)、《伟大的牵线人》(1881)、《两种义务的冲突》(1882)、《不安的女人》(1904)等,其中的《不是疯狂,就是神圣》和《伟大的牵线人》是他的代表作。
            埃切加赖的戏剧,内容丰富多彩,风格独特清新。他的戏剧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起因、发展和结局都合乎情理,但在浪漫主义的夸张中往往带有感伤色彩和脱离现实的倾向。他的剧作道德感异常突出,令人赞佩,他特别善于把握观众的情绪,以强烈的表现力和戏剧效果吸引着观众。他的戏剧被公认为西班牙后期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认为它恢复了黄金时代的西班牙戏剧,人们尊崇埃切加赖为国家戏剧诗最光辉时代的革新才。”(颁奖词)
            1904年,“由于他的剧作的独特的新颖风格,复兴了西班牙戏剧的伟大传统”,埃切加赖同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同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其代表作品:
            《仇者之妻》、《剑把》、《不是疯狂,就是神圣》、《火柱和十字架》、《伟大的牵线人》、《两种义务的冲突》、《不安的女人》等
            获奖作品:
            《伟大的牵线人》
            获奖理由:
            “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IP属地:广东8楼2014-11-14 23:03
            回复
              坐等更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1-16 07:43
              回复
                第七届(1907)得主:吉卜林
                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 出生于印度孟买,父亲曾是孟买艺术学校教师,后任拉合尔艺术学校校长和博物馆馆长。吉卜林6岁时被送往英国,在一家儿童寄养所住了5年,后来他把那里的可怕情景写进了《黑羊咩咩》(1888)。接着他又进了一所低劣的寄宿学校,那里的情况后来被写进《斯托基公司》(1899)。1882年17岁中学毕业返回印度,父亲为他在拉合尔找了份工作,担任拉合尔市《军民报》副编辑。他敏锐地观察印度的风土人情,把见闻写成小品文和轻快诗,发在他为之工作的报纸上。1889年返回英国,一年之内就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散文作家之一。1892年结婚后迁居美国,在美期间发表了《消失的光芒》、《勇敢的船长们》(1897)和被认为是儿童读物的经典著作《基姆》、《丛林之书》和《丛林之书续篇》。后将后两篇故事集中的8篇毛葛利故事加上1893出版的名为《许多发明》的短篇集中的一片毛葛利故事——《在保护林里》从三个小说集中抽出来,于1933年编成《毛葛利故事集》。1902年返回英国,定居萨塞克斯郡。该地为他后期的《普克山的帕克》(1906)、《奖赏和仙女》(1910)等作品提供了背景。后来他在南非度过很长时间,和C.罗兹交往,加强了他关于白人使异教黑人开化的使命等帝国主义信念。由于被普遍视为帝国主义侵略分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作为严肃作家的名声衰落。后来又享有较高的声誉。T.S.艾略特曾想恢复吉卜林在英国诗坛的声誉,但他作为诗人的地位将不会很高。
                1884年9月,吉卜林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百愁门》,从此便不断发表诗歌和短篇小说。吉卜林早期较出名的有诗集《机关打油诗》(1886)、短篇小说集《山的故事》(1888)和《三个士兵》(1888)等。这些作品风格清新自然,生动展现了印度的风土人情,曾使当时英国读者耳目一新。
                90年代到本世纪初是吉卜林创作鼎盛时期。他的诗集《营房谣》(1892)、《七海》(1896)以豪迈风趣的笔调讴歌英国军队在异国的征战,为诗人赢得“帝国诗人”的称号。在小说方面,有著名的短篇小说集《生命的阻力》(1891)和最引人入胜的动物故事《丛林之书》(1894-1895)、长篇小说有《消失的光芒》(1891)和《基姆》(1901)等。《基姆》是作家最后一部以印度为题材的作品,被批评家公认为是吉卜林最出色的长篇小说。此外,作家还创作了著名的童话《供儿童阅读的平常故事)(1902)和历史故事集《普克山的帕克》(1906)、《奖赏和仙女》(1910)等。晚年,吉卜林由于失子之痛和疾病缠身,创作上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少作品涉及战争创伤、病态心理和疯狂、死亡的内容。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各种各样的人》(1917)、《借方和贷方》(1926)等。
                吉卜林一生共创作了8部诗集,4部长篇小说,21部短篇小说集和历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随笔、游记等。他的作品简洁凝炼,充满异国情调,尤其在短篇小说方面,是无与伦比的。马克•吐温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吉卜林的作品说,“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由于吉卜林的“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第一位获此奖的作家。
                代表作品:
                诗集:《机关打油诗》、《营房谣》、《七海》
                短篇小说集:《山的故事》、《三个士兵》、《生命的阻力》、《丛林之书》
                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基姆》等
                获奖作品:
                《老虎!老虎!》
                获奖理由:
                “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IP属地:广东12楼2014-11-16 19:32
                回复
                  第八届(1908)得主:鲁多夫•奥伊肯
                  鲁多夫•奥伊肯(Rudorf Eucken)(1946-1926)德国哲学家。生于德国东弗里西亚奥利希城一个邮局管理人家庭,年幼失怙,母亲是传教士的女儿,虔信宗教。奥伊肯自小便喜欢深思人生,酷爱读书。1863年入哥廷根大学,一度去柏林大学学习,主要兴趣是古代哲学和历史,特别喜欢亚里斯多德。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员。1871年任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1874年任耶拿大学教授,直至1920年退休。40多年中,每天黎明前在河边林间空地讲学,深受学生欢迎。其间,曾以交换学者身份赴美国哈佛大学讲学。
                  奥伊肯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精神生活哲学”,在哲学史上属于生命哲学的一类,与狄尔泰、柏格森等相并。他认为哲学不应以抽象概念为中心,应该以活生生的生命或生活为中心。而生命或生活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初级阶段是自然生活,高级阶段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在本质上是伦理的,包括现实的理想与目的在内,人格就是它的属性。其最高境界是将个人的精神与隐伏在人类历史过程中的精神生活系统和统摄宇宙的精神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就是超越自身,超越自下而上的此时此地,由被束缚、被动的生活进入向自自主的生活。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克服自然与精神、个体与总体的矛盾,使之不断走向二者的统一,成就崇高的人格。这一切创造和进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来自宇宙的生命推动力决定的。奥伊肯想以“精神生活哲学”来统一、整合哲学史上自然主义与理智主义、唯物与唯心的对立,但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从主观出发的唯心论。
                  奥伊肯的主要著作有:《近代思想的主潮》(1878)、《精神生活在人类意识和行为中的统一》(1887)、《大思想家的人生观》(1890)、《为精神生活的内容而战》(1896)、《宗教之真理》(1901)、《一个新人生观的基本路线》(1906)、《人生的意义与价值》(1907)、《认识与生命》(1912)、《当代伦理学与精神生活的关系》(1913)、《奥伊肯论文集》(1914)、《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1918)、《人生回顾》(1920)等。他的著作文字晓畅易懂,毫无康德、黑格尔式文体的晦涩,洋溢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产命”的热情。
                  1908年,为了“表彰他对趔的热切探求、思想的洞察力、广阔的视野和热情、雄浑的表现手法,及在他许许多多作品中无用这种手法,维护和发展了生活的理想主义哲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
                  获奖作品:
                  《精神生活漫笔》
                  获奖理由:
                  “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IP属地:广东13楼2014-11-16 19:36
                  回复
                    第九届(1909)得主:拉格洛夫
                    拉格洛夫(Lagerlf,Selma)(1858~1940)瑞典作家。
                    1858年11月20日生于韦姆兰省的莫尔巴卡庄园,1940年3月16日卒于同地。父亲酷爱文学,祖母又有讲不完的民间故事和传奇故事,对她走上创作道路有较大影响。1885年从斯德哥尔摩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南部任教,并开始创作。第一部作品《古斯泰•贝林的故事》写19世纪20年代寄居在乡村地主庄园的一群食客的故事。1897年,她到意大利和巴勒斯坦旅行,回国后发表了以意大利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假基督的奇迹》和描述瑞典达拉那省农民去圣地朝拜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代表作长篇童话《骑鹅历险记》通过一个调皮的男孩变成一个小精灵骑在鹅背上周游瑞典的故事,把瑞典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熔于一炉,富有艺术性、知识性和科学性,成为世界儿童文学中的珍品。其他作品有三部曲《吕温斯葛尔特的戒指》和自传体小说《莫尔巴卡》等。
                    拉格洛夫因“成功地呼唤人类心声”于19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14年被选为瑞典学院中第一名女院士。她是瑞典19世纪90年代浪漫派文学的代表,善于把幻想与真实融为一体,作品生动、优美、富有诗意。
                    获奖作品:
                    《骑鹅旅行记》
                    获奖理由:
                    “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IP属地:广东14楼2014-11-16 19:48
                    回复
                      第十届(1910))得主:保罗•海泽
                      保罗•海泽(Paul Heyes)(1830-1914)德国作家。 生于柏林,父亲是著名的语言学教授,母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曾从事翻译和戏剧活动。海泽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学熏陶,中学读书时就因特异的文学才能,受到文坛名人盖贝尔的赏识,两人结下忘年之交。1947年至1949年,海泽在柏林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由盖贝尔引荐,加入柏林著名的文学俱乐部“史普里河上的隧道”,同时开始写作。1852年大学毕业时获博士学位,用奖学金到意大利旅游一年。意大利的风土人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他的创作风格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期间,他完成了最佳小说之一《骄傲的姑娘》(1853),该小说使海泽在文坛上声名大振。1853年,经盖贝尔举荐,成为巴伐利国王马克西米连二世的宫廷诗人。1854年定居慕尼黑,他在这里生活达半个世纪之久。此 期间他的创作甚丰,与盖贝尔、弗里德利希•波登施德特并称为慕尼黑文坛的三巨星。1868年盖贝尔回故乡吕贝克之后,海泽遂成为慕尼黑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德国享有极高的威望。
                      海泽是多产作家,一生创作戏剧近70部、长篇小说9部、中短篇小说达180多篇。重要的作品有剧本《科尔堡》(1865)和《哈德里安》(1865),长篇小说《人间孩童》(1859)和《在乐园里》(1875),中篇小说除《骄傲的姑娘》外,还有《特雷皮姑娘》(1858)、《安德雷亚•德尔芬》(1859)、《安妮娜》(1860)、《尼瑞娜》(1875)等。其中中短篇小说创作成就尤为突出,这些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佳作为作家赢来了世界声誉,作家被称为中短篇小说大师。
                      海泽还写了大量的抒情诗和韵文作品,是当代德国最重要的抒情诗人,瑞典学院称他为“阿波罗化的迷人诗人”(颁奖辞) 。此外,海泽还有大量的论文和日记、书信以及翻译著作等。“为了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中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思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臻地”,1910年海泽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作品:
                      《特雷庇姑娘》
                      获奖理由:
                      “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臻境”


                      IP属地:广东15楼2014-11-16 19:50
                      回复
                        第十二届(1912)得主:戈哈特•豪普特曼
                        戈哈特•豪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1862-1946)德国剧作家、诗人。生于德国西里西亚中部的萨兹布隆。祖父是织工,父亲是旅店老板,哥哥卡尔•豪普特曼是著名的诗人。戈哈特•豪普特曼早年学过雕塑,后接受自然主义诗潮影响开始文学创作。由于受列夫•托尔斯泰和易卜生的影响,他并不拘泥于自然主义的文学主张,作品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成名剧作《日出之前》(1889)首演成功,他又转入写实主义,接连发表了《织工》(1892)、《獭皮》(1893)和《弗洛里安•盖尔》(1896)等现实主义剧作。其中《织工》被看作是德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作者由此播全欧。
                        1894年,梦幻剧《翰奈尔升天》的发表,标志着作家的创作又发生了转折,开始走向象征主义,并成为德国戏剧界新浪漫主义的代表。这一时期的重要剧作《沉钟》,为作家赢得了世界性声誉。此外还有《可怜的亨利希》(1902)、《碧芭在跳舞》(1906)等。但就在此期间,作家也写过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剧《车夫亨舍尔》(1998)、《罗泽•伯恩德》(1903)和悲剧《大老鼠》(1911)等。在他的65个创作春秋中,总共为后世留下47个剧本,5首的文叙事诗,21首散文诗,还有一些小说,其中长篇小说《信奉基督的愚人:伊曼纽•曼特》(1910)被评论界认为是探求基督教及其创建人的登峰之作。
                        影响豪普特曼终生创作的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赫拉克利特,文学家莎士比亚的歌德,以及古希腊作品和基督教圣经。他在吸收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的同时,又对印度宗教、《可兰经》以及中国的老子作了透彻的研究。他把书籍的各种思想和文体熔为一炉,因此在德国以及世界文学史的坐标上很难确定他的准确位置。用纪德的话说,“他懂得不断更新自己”。
                        豪普特曼杰出的创作,使他生前获得国内外的众多荣誉和奖励,仅维也纳皇家学院第三次颁发给他格瑞帕泽奖。1912年,由于“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而又出色的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影响豪普特曼终生创作的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赫拉克利特,文学家莎士比亚的歌德,以及古希腊作品和基督教圣经。他在吸收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的同时,又对印度宗教、《可兰经》以及中国的老子作了透彻的研究。他把书籍的各种思想和文体熔为一炉,因此在德国以及世界文学史的坐标上很难确定他的准确位置。用纪德的话说,“他懂得不断更新自己”。
                        豪普特曼杰出的创作,使他生前获得国内外的众多荣誉和奖励,仅维也纳皇家学院第三次颁发给他格瑞帕泽奖。
                        获奖作品:
                        《群鼠》
                        获奖理由:
                        “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而有出色成就”


                        IP属地:广东17楼2014-11-27 16:43
                        回复
                          第十三届(1913)得主: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
                          他的散文的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包括爱国)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是泰戈尔的诗。维尔弗德•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深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枷利》(意即“献诗”)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为了抗议1919年札连瓦拉园惨案,他拒绝了英国国王授予的骑士头衔,他是第一个拒绝英王授予的荣誉的人。
                          他反对英国在印度建立起来的教育制度,反对这种“人为”的、完全服从的、死背书、不与大自然接触的学校。为此他在他的故乡建立了一个按他的设想设计的学校,这是维斯瓦-巴拉蒂大学的前身。
                          在他的诗歌中,泰戈尔也表达出了他对战争的绝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没有任何政治因素,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尔做过多次旅行,这使他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他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写至今为止是这类描述中最细腻的之一。
                          获奖作品:
                          《吉檀枷利-饥饿石头 》
                          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IP属地:广东18楼2014-11-27 16:47
                          回复
                            1914年那次,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未授奖。


                            IP属地:广东19楼2014-12-06 17:38
                            回复
                              第十四届(1915)得主: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 (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生于法国涅夫勒省的克拉姆西镇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银行小职员,母亲在音乐上很有造诣,罗曼•罗兰受母亲熏陶,从小喜爱音乐。1886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文学和历史,毕业后留校讲授艺术史,兼创作。初写历史剧,续写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等。
                              自1904年起,花了20多年时间,完成史诗般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因为“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同类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荣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该长篇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在创作上又一次达到高潮,他相继发表了著名中篇《哥拉•布勒尼翁》(1919)、后期代表作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又译《母与子》)。罗曼•罗兰于1944年12月30日逝世,1945年1月2日在他的故乡克拉姆西镇举行了宗教葬礼。
                              获奖作品:
                              《约翰•克利斯朵夫》
                              获奖理由:
                              “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IP属地:广东20楼2014-12-06 17: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