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吧 关注:2,373,562贴子:19,990,782

【微小说】献给唐宋诗人---快来猜一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袭青衣,染就一树芳华;两袖月光,诉说绝世风雅


1楼2014-11-15 16:45回复
    让我先说几句话
    1. 楼主最近受到了刺激,迷上了微段子,于是决定自己动手写。所以每篇都是楼主的心血。
    2. 此贴有些是微段子,但某些诗人太有名,所以不知不觉就写成了微小说。也有可能某个诗人来回客串,比如李白。
    3. 此贴写的全是唐宋诗人(词人),猜出来的童鞋一定要留言哦。
    4. 没人无所谓,但潜水的童鞋一定要冒个泡。
    ╰(๑◕▽◕๑)╯


    2楼2014-11-15 16:45
    回复
      2025-08-05 21:00: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红叶紫轩


      3楼2014-11-15 16:47
      收起回复
        1.也许正因为只有他在春天看见桃花而想到了吃,所以他才一生都知足常乐。
        他曾经也被贬过,自己懒得去,干脆,就做起了“烟波钓徒”,著《玄真子》十二卷三万言。他的哥哥张鹤龄,恐他遁世不归,为之在越州(今绍兴)城东筑茅屋一所。
        他就住在那儿,门隔流水,十年无桥,一点与俗世相连的余地都不给自己留,他隐居得如此彻底和清澄。 唐肃宗赏赐他男女奴婢各一,表示对他的生活方式的支持与赞赏。他让这奴婢结为夫妇,一取名“渔童”,一叫“樵青”。人问其故,答道:“渔童使捧钓收纶,芦中鼓枻,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
         也只有“白天在烟雨中垂钓,夜晚宿于芦花处抱月而眠”的张他才能用27个字,就创造出所有文人心里的那块桃花源,从唐代始,到现代,人人都在他的诗中见着最清雅的桃花境界。
        (先写他是因为楼主是个标准的吃货,小时候读他的诗真的有种隔世知己的感觉。)


        4楼2014-11-15 16:48
        收起回复
          2. 701年,大唐宛若牡丹初绽一般,诞出了李白,同时,也诞出了另一朵安静而芬芳的桂花。他只是一直温婉地开着,先开在小家的庭院里,是小庭亦有月、小院亦有花的简单无意。
          那年,家住山西永济的他登上了河南修武县境内的茱萸峰,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像一个孩子,简单得只有思家的心情。登完茱萸峰,他来到了长安城,他给爱着偶像剧的长安少女们写下了红豆诗,就是那首纠结得大家情肠婉转的《长相思》。
          他押的注押对了,一切是那么地精心,精心得环环相扣,不曾有一点意外。那时的他,妙年洁白,风姿秀美,公主看见了改荐了他,他一举登第……
          那年他年近不惑,被贬后回到长安,又升了官。得到了宋之问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别墅,而那首著名的“人闲桂花落”的诗就是在这里开始静静地绽放,两个世界,他过得逍遥亦是洒脱,所以让大唐的诗人们无限欣羡。
          756年,安禄山起兵反唐。盛唐的骤然落幕,也将他推到了人生最尴尬的境地。闻一多先生说过,李白“在乱中的行为却有作汉奸的嫌疑”,杜甫“表现他爱君的热忱,如流亡孩子回家见了娘”,至于他却似他诗中曾写的息夫人,是“反抗无力而被迫受辱的弱女子”。 然而,头低下了,心总是知道分寸的,也就是这点分寸,才让他得以在动乱后重换回一片可以再种桂花的天地。757年,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这时,他已57岁。
           虽然唐朝的人原谅了他,但他自己终归不肯原谅自己。从此,他的内心已经彻底归隐,只恋着桂花,不再眷恋官场。


          5楼2014-11-15 16:56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1-15 16:58
            收起回复
              前排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1-15 17:01
              回复


                8楼2014-11-15 17:01
                收起回复
                  2025-08-05 20:54: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1-15 17:01
                  收起回复
                    3.他用莺莺的悲剧,为我们成就了一个看花陌上,待月西厢的经典——《西厢记》。
                    他的诗里说:
                      紫踯躅,灭紫拢裙倚山腹。
                      文君新寡乍归来,羞怨春风不能哭。
                      我从相识便相怜,但是花丛不回目。
                      去年春别湘水头,今年夏见青山曲。
                      迢迢远在青山上,山高水阔难容足。
                      愿为朝日早相暾,愿作轻风暗相触。
                      乐踯躅,我向通州尔幽独。
                      可怜今夜宿青山,何年却向青山宿。
                      山花渐暗月渐明,月照空山满山绿。
                      山空月午夜无人,何处知我颜如玉。
                    (不要问为什么只有这么点,重点在后面,有人猜出来我就接着发


                    10楼2014-11-15 17:16
                    收起回复
                      暖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1-15 17:26
                      收起回复
                        顶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1-15 18:09
                        收起回复
                          暖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11-15 18:17
                          回复
                            4他们一个是一个的杜鹃鸟,一个是另一个的杜鹃花,你泣多少血我就还以多少颜色。
                            当年,16岁的他带着自己的诗稿来到了长安,也如李白一般,对未来长安之路充满了幻想。他一到长安,就带着诗作去拜谒顾况,以求赏识。其中的一首诗就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少年很不以为然,见他名中有“居易“二字,便调侃他:“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但等读完诗,马上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他的诗名大振。
                            举家搬到洛阳后他洛阳发奋读书:“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第二年,他在长安认识了元稹,从此成了彼此的知音,也成了伤心处彼此的寄托,在互为勉励中诗作如繁花般朵朵开放。806年,他又和好友元稹一起,参加了皇帝主持的考试。结果,元稹被召入宫中任左拾遗,白居易却因“对策语直”,被分配到周至县(今陕西境内),当了一名小县尉。
                             但不管怎样,他的未来,就像泥暖草生般充满了希望。而他的诗情也有了夺目的春光。他在这里创作了那首《长恨歌》,只此一首诗就足以抵过众人的成就。
                             《长恨歌》横空出世,顿时成了全国最流行的诗歌。有个名叫葛清的追星族,在身上刺满了他的诗,裸露着上身且行且歌。市人见之,便呼其为“白舍人行诗图”。
                             长恨歌》也惊动了长安的唐宪宗。807年,他将他召回了京城。他回到长安,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他却不再迎合众人的趣味写那些卿卿我我的爱情诗篇,转而写些《卖炭翁》这种讽刺时局的诗,让皇帝大为懊恼而蕴生驱逐之意。而此时他的母亲却因看花堕井而死,大概她低头时看到井里的花影,竟也无法分清幻境与真实,想要去井里摘花,酿成了一出为花而亡的悲剧。
                            后来,他服丧期满,又应召回到长安,却不想刚回到长安,那些平常恨他的人乘机翻出他的诗,说他母亲因看花堕井而死,而白居易还作《赏花》及《新井》诗,有伤礼教。诗人的心思不在政治而在诗上,所以他们也就成为最容易被踩的人,而诗人们见多了此般人间的冷暖,因而才能留下更多的诗来。他降级改贬为江州司马。而这一年,他也刚送走了去任通州司马的元稹。
                            在最难的时候,老友告诉他,看看杜鹃花吧,所以后来,他每见到杜鹃,就要想起元稹,就会想到自己在最难的时候却不是最孤独的。所以,从此他贬到哪里都要带上杜鹃花,就像从来没有跟朋友分离过一样,他感觉到了人间花色的温暖。
                              元稹收到信的时候,也回了一首《酬乐天武关南见微之题山石榴花诗》:
                              比因酬赠为花时,不为君行不复知。
                              又更几年还共到,满墙尘土两篇诗。
                            两个诗人,因为一朵杜鹃,从此就算再水远山阔,也无法阻断彼此绵延的相思相和。
                            当年的感情这么深,只因为彼此做人的真诚。他一贬再贬,不得回长安,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而此后的元稹却再也沉不住气了,他改变初衷,投靠宦官。在宦官的帮助下,他被调回了朝廷担任高职,又帮助宦官极力排斥反对宦官参政擅权的宰相裴度,最终把裴度排斥出朝廷,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他见老友如此,马上去信,坚决断交。他之爱杜鹃,犹如当年元稹与自己的生死之交一样,只是人会变色,而花不变色,年年还是为了故人这么红,所以杜鹃只配光明磊落的人。
                            846年,他与世长辞,享年75岁。家人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埋在香山。这个把自己称为香山居士的诗人,从此长眠香山。


                            15楼2014-11-15 18:30
                            收起回复
                              2025-08-05 20:48: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没人


                              16楼2014-11-15 18:3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