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吧 关注:19,338贴子:72,086

【左传讲评】庄公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11-17 16:48回复
    庄公元年:桓公夫人文姜因乱伦而导致桓公横死,自己惧祸而不敢回都。在她的努力下,其子庄公还一直与齐襄公保持良好的关系,如主持襄公与王姬的婚事,与齐同伐卫等。


    2楼2014-11-17 16:50
    回复
      庄公二年:文姜出居于外,仍频频与襄公相会。《诗经 齐风》有多首诗讽刺文姜与襄公的淫荡无耻,如《南山》、《载驱》、《猗嗟》等。


      3楼2014-11-17 16:50
      回复
        庄公三年:卫惠公参与谋害了急子与寿子,招致左右公子的不满而被驱逐。卫国立公子黔牟为君,黔牟是周惠王的外甥,得到王室的支持。所以卫惠公复位之后,与叛乱的王子颓一起进攻周惠王。


        4楼2014-11-17 16:50
        回复
          庄公四年:南方的 楚国的崛起,使得中原诸侯都深感不安。周天子召见随侯,责备其不该尊楚为王,随侯服罪后不免对楚国态度怠慢。为了巩固向东扩张的疆域,楚武王不顾年迈,决定再次征讨随国。在夫人邓曼的鼓励下,武王最终为国事死在征途之中。他手下将领也领会了国君的心意,在完成征讨任务后才公布丧事。楚武王虽死,但为楚国留下了丰硕的政治财产,为楚国后来的称雄奠定了基础。武王夫人邓曼的一番话更被明钟惺《史怀》称赞为"此社稷为重,君为轻之说,已先孟子看出,何其高识也!"


          5楼2014-11-17 16:50
          回复
            庄公五年:卫惠公的母亲是齐宣姜,所以齐襄公联合诸侯等伐卫,欲助惠公复辟。


            6楼2014-11-17 16:50
            回复
              庄公六年:邓国的灭亡留下了"假道伐申"的成语,与后来虞国的假道伐虢一样,最终无法避免唇亡齿寒的悲剧命运。邓国的灭亡还给民间留下了“外甥不认舅”的俗语。邓国一直是楚国扩张道路上的障碍,在先又有鄾之事的嫌隙,碍于武王夫人邓曼,武王在位时未对邓国下手,到文王时已没有顾忌,最终吞并了邓国,灭申、邓后,楚国北进中原的大门打开,为后来楚国北上争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楼2014-11-17 16:50
              回复
                庄公七年: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载较多,公元前687年《左传》中关于流星雨的记载,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8楼2014-11-17 16:51
                回复
                  庄公八年:东汉王充《论衡 按书篇》:“(左氏)言多怪,颇与孔子’不语怪力‘相违反也。"晋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序》:”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左传》叙事,除了写人事以外,还好说神怪之事,谈因果报应,谈卜筮灵验等,借助写鬼神来写人情。鲁桓公之死,主谋是荒淫无耻的齐襄公,结果只把公子彭生一人抵罪。彭生的戾气化为巨大野猪,吓得齐襄公落车受伤,最后被叛贼所杀,此类描写颇具怪诞神异色彩,开后世志怪小说先河。


                  9楼2014-11-17 16:51
                  回复
                    庄公九年:齐襄公刻薄寡恩,被公孙无知所杀,造成了齐国内乱。齐桓公使诈,在与兄弟公子纠的争夺中抢得先机,取得君位,并听从师傅鲍叔牙的意见而任用管仲实行改革,齐国大治。齐桓公本人名列春秋五霸之首。后来人们常用“管鲍之交"来称赞朋友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欣赏。鲍叔牙有知人之能,发现管仲的之国之才后极力推荐,才使得管仲最终一展才华,也成就了齐国的霸业,这样的知己一生遇见一位也就足够了。


                    10楼2014-11-17 16:51
                    回复
                      庄公十年: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桓公因为鲁国曾经支持他的兄弟公子纠与他争夺君位,在他继位的次年,即鲁庄公十年春,派鲍叔牙率军讨伐鲁国。两国军队在长勺交战。隐居民间的爱国人士曹刿不仅战前面见鲁庄公陈述了自己对民心向背的意见,而且亲自参加了作战指挥。在战斗中曹刿沉着冷静,准确地判断战争形势,要求鲁军坚守阵地,以逸待劳。齐军统帅鲍叔牙则由于指挥乾时之战时大败鲁军,有些轻敌,开战伊始就耀武扬威。齐军连续地冲锋没有得逞,精疲力竭,最后反而被憋足了劲的鲁军反击成功,兵败如山倒。此战令积弱的鲁国扬眉吐气,也留下了“一鼓作气”这个成语。


                      11楼2014-11-17 16:51
                      回复
                        庄公十一年:宋闵公在公子御说的指点下回答鲁国使者的一番言辞十分得体,赢得了鲁国正卿臧文仲的称赞;而对兵败被俘又获释的猛将南宫长万说的一句戏言竟为闵公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并引起了宋国的动荡,可见言辞不能不慎重。


                        12楼2014-11-17 16:51
                        回复
                          庄公十二年:韩愈《进学解》云:“《春秋》谨严,《左氏》浮夸。"《左传》善于利用细节描写人物特点,善于应用夸张的手法,写南宫长万之勇猛过人,几个夸张的细节描写就让人印象深刻,如反手就劈死了仇牧,自己拉车带着老母只用了一天就到了200多里外的陈国,被设计灌醉后用犀牛皮牢牢捆住手脚仍然挣脱,等等。钱钟书《管锥编》云:“刘氏举《左传》宋万裹犀、楚军如挟纩二则,为叙事用晦之例。顾此仅字句含蓄之工。左氏于文学中策勋树绩尚有大于是者,尤足为史有诗心、文心之证。”


                          13楼2014-11-17 16:52
                          回复
                            庄公十三年:北杏之盟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被誉为“中兴之主、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第一次召集诸侯盟会,也是春秋历史上第一次。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此平宋乱者,宋万已诛,宋立新君,其位未定,齐桓公欲修霸业,为会以安定之。“指出国力渐强的齐桓公在利用召集诸侯平定宋国内乱的时机建立霸业。随后的柯之盟,对于齐桓公的霸业来说是一次很重要的盟会。《公羊传》、《谷梁传》、《史记》等比《左传》记录详细,此次会盟中,鲁人曹沫以兵刃胁迫齐桓公退换被齐国夺去的鲁国的土地,桓公受逼只好同意,事后想反悔,而且想杀曹沫,但在管仲的劝说下履行了承诺,把所掠夺的土地归还于鲁、卫、燕邓国。这件事表明管仲、齐桓公称霸政策上的根本改变。齐桓公在称霸之初也是走武力兼并扩张的老路,但并未获得诸侯的衷心拥护,这次守约退地成为他树立信义并借此称霸诸侯的关键,它的影响十分深远。《公羊传》云:”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雠,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着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史记》评价说:”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柯之盟后,齐桓公得到四邻诸侯的亲近,得以“择天下之甚淫乱者而先征之”,逐步建立起一种为诸侯认可的国际新秩序,巩固了其霸主地位。


                            14楼2014-11-17 16:52
                            回复
                              庄公十四年:春秋时期妇女地位低下,虽然不必从一而终,但婚姻、命运往往系于他人,不能自主。《左传》中记叙了不少这样的悲剧女性,如息国国君的夫人息妫。她的美貌先后引起了蔡哀侯和楚文王的觊觎,最终亡国被虏。失去家国的息妫虽然得到了楚文王的宠爱,但终身不主动和文王说话,这位艳若桃花、身世飘零的不幸女子在唐代被人们尊称为“桃花夫人”,专门立庙纪念,一处在今河南息县,称为息夫人庙或息侯庙,另一处在今湖北黄陂,称为桃花夫人庙。两千多年来,关于她的传说和诗篇很多。有的是同情她的遭遇,如宋之问《息夫人》:“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乃为泉下骨,不做楚王嫔。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王维《息夫人》:”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刘长卿《过桃花夫人庙》:"寂寞应千岁,桃花想一枝。路人看古木,江月向空祠。云雨飞何处,山川是旧时。独怜春草色,犹似忆佳期。“有的则站在卫道士的立场上批评她。杜牧《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等等。


                              15楼2014-11-17 16: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