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作业
爱情两字,对我而言,一直都是一个微妙的词。总觉得年少无知不懂什么是爱,懵懂青涩的感情只能配得上‘喜欢’二字。恍然间已经步入大学,选修课表上意料之外的出现了“爱情心理学”这一个科目,说不清楚是什么感觉。不可否认,想知道,想了解,想探求,所以选择。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爱情心理。
选择了这门选修课,便听说了这门科目的火热程度。听到学长的话,没有爱情心理学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没有听过丁建略爱情心理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由得好奇,是怎样的课堂怎样的老师才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果然,第一堂课就刷新我对大学课堂的印象。原来是真的存在还没上课就满员的教室,原来真的存在学生们宁愿站着听完两个小时课程的课堂,原来真的存在没有人翘课的选修课。丁老师形象生动的表演更是让我忍俊不禁。怎样安慰不开心的丈夫,丁老师用情景重现的方法教会了我们。伤心的丈夫需要的并不是你的“你怎么了”,一杯温开水,一个拥抱也许都要比简单的言语来的直接有效。用温开水去温暖他的心房,融化他大脑深处的深冰,缓慢轻柔抚摸其后背,让他感到你的存在你的关心你的爱,继而对你产生依赖。让他自己主动去和你倾诉,不要逼迫,因为那样的话得到的结果往往不是你想要的,那时候他说的话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你的冲动或者会恶化你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啊,给他温暖,给他安全感。尽量让自己的心跳声平稳,悄悄将他的右耳贴近自己的左胸,用心跳去安抚他脆弱的心灵。好早之前就听说过,心跳的声音莫名的令人安心。现在才知道,并不是莫名。当你还未出世的时候,你在妈妈的子宫里是一直听着妈妈的心跳声而生活的。这就是人心最初的安定感。
听过一句话,能把异地恋坚持下来的心理都不是一般的强大。是啊,有哪对情侣能容忍一直陪在对方身边的都不是自己。丁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段长达十年的异地恋。高三开始,高中毕业之后分道扬镳到不同的大学。之后十年都没有经常性的见过面。但是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双方家长也从起初的反对慢慢被他们感动,继而默许,继而赞成,继而被催促结婚。同居,怀孕,结婚,有了家长的支持和赞成,有了十年的感情基础,似乎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之后不到一年的同居婚姻生活中,二者便决定打胎,离婚。在外人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毕竟不易的十年异地恋都坚持了,还有了孩子,怎么会这么快就离婚。可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们的分开是在意料之中的。他们印象中的彼此还是十年前的摸样,十年的时间,他们都变了太多。他们所谓的感情基础也在十年的时间长河中消失殆尽。十年异地不如说他们谈了一场长达十年的网恋。有些话,有些事,发消息的时候容易说,当面便说不出口。真正的陪在身边,不是她回复消息的时候你会想到她是什么动作什么神情什么语态发出这句话,而是看到。陪在身边,你会知道她生气的时候是什么语气你会知道她是不是装作不开心你会知道她开玩笑的时候和正经时候的区别你会知道她失落的时候究竟是会自己一个人呆着还是会去喝酒唱歌来宣泄。十年之前你可以确定的说,我清楚她我了解她我知道她什么样的神情是什么样的心情。但是十年之后你还能信誓旦旦的这么说吗?十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个人。再者,在这已经脆弱的感情基础上同居,生子,结婚。哪一样不是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去承担这些的时候却选择了这些,换句话说,太过操之过急。如果他们有这个耐心,半年的时间将工作的完美过渡,半年的时间去相处,再来半年选择是否要结婚。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喘息去调整,最起码在心理上要放松。不要任性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作出行动之前,先想想自己是否能承担它带来的后果。不要等到在一起之后才说,“我们终究还是输给了现实。”别等到最后才追悔莫及。
我一直会问自己,什么是爱情,爱情二字,我真的可以懂得可以拥有吗?我们生来拥有亲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摸爬滚打,渐渐收获友情。爱情,似乎一直都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在那些还未步入大学的时光里,青涩朦胧的感情是不被允许的。对于家长而言,早恋两个字就如洪水猛兽般可怕。我还记得在和妈妈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向开明的母亲竟是生硬的绕开了这个话题。好容易把话题牵回来,得到的只是一句轻描淡写般的“我相信你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相信你会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的。”生理健康课程告诉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我们会不自觉的对异性产生更多的关注,这些都是情理之中的。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自己内心的情感。我并不认为青涩朦胧的好感就叫爱,充其量叫做喜欢。喜欢一个人很容易,可能因为生病中的一句嘘寒问暖,赛场上的一句呐喊加油,伤心时的一句安慰一个拥抱你就会觉得喜欢上了这个人。喜欢一个人只要一瞬间,爱上一个人却要好久。喜欢是“你是我的”的占有欲,爱是“我是你的”的不分彼此。喜欢是满足当下,爱是憧憬未来。喜欢是爱的前提,爱是喜欢的升华。喜欢是乍见之欢,爱是久处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