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家里挂着风铃的话,在日漫、日剧里常看到日式的建筑在夏天挂着风铃。

日式的风铃起源于中国唐代的“占风铎”。
占风铎,测风的器具。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占风铎》:“岐王宫中於竹林内悬碎玉片子,每夜闻玉片子相触之声,即知有风,号为占风铎。”
这段话是说,唐朝时,唐睿宗的儿子歧王在所住的宫中竹林里挂了很多玉片,听玉片的碰撞声判断风的方向。这些玉片就是占风铎。
后来,这样的风铃被到大唐留学的日本僧人带回国。

(这是日本有名的”南部风铃“)
起初,风铃作为辟邪物悬挂于房前屋后。人们认为,在可以听到铃声的范围内邪魔鬼怪都不能近身。风铃在日本也广泛用于寺庙的祈福平安,遇有祭祀庆典,则悬挂风铃。
在日本的诗歌中,风铃被称为“夏日的风情诗”。到了5月,日本各地气温上升,这时,不论乡村还是都市,人们大都喜欢在屋檐下或通风的走廊里挂一个小风铃。普通的风铃像倒扣着的茶杯,里面吊一根小棒儿,小棒儿下端垂一截线,线上再系一叶被称为“短册”的细长纸片。
日漫或日剧中常有这样的场景:在郁闷烦躁的夏日,耳边都是嘈杂的吱吱蝉鸣,只有微风吹来时,短册在风中团团转,带动小棒儿不断撞击风铃,风动清凉,听其声能让人心宁安静、神清气爽。

(这是”江户风铃“)
风铃的丁丁当当声,单纯素朴缥缈,日本人认为,这正符合他们崇尚淡泊素雅的审美心理,在贵族间极为流行,被称为“风琴”,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
当时,风铃价高难求,一般百姓可望而不可即。到了江户时代,制作工艺进步,可以大量生产,才在民间普及,成为夏日必不可少的时尚用品,也形成日本特有的铃铛文化。
现在,风铃花色品种层出不穷,有金银铜等金属制成的,有用石头陶器制作的,在靠近海边的地方还把贝壳串起来当作风铃。
普通的风铃是铁和玻璃的,最有名的当数“南部风铃”和“江户风铃”。南部风铃因用南部地方出产的铁制作而得名,声音轻柔悠长,余韵隽永。江户风铃是玻璃制成的,因江户时期大量生产而得名。在江户风铃内侧,大多绘有各式各样的图案,下坠短册,上题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