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历史吧 关注:37贴子:1,342

湖南文化遗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拓清岳麓书院法帖

20世纪50年代初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征集
  12开 19.2×28厘米
  册装 封残
  金石学家吴荣光将家藏金石三千卷集其精者,撰集了《岳麓书院法帖》一卷。《岳麓书院法帖10种》为吴所刻,内容分别为魏太傅宣示表、还示贴、墓田丙舍贴、晋王右军草字、孝女曹娥碑、唐无名人小楷、唐颜鲁公楷字、文殊贴、宋司马温公贴、米襄阳题字等,岳麓书院现书楼前壁嵌有《岳麓书院法帖》碑十数方。
  吴荣光(1773 — 1843)字伯荣,一字殿垣,号荷屋、可庵,晚号石云山人,别署拜经老人。广东南海人。嘉定四年(1799)进士,由编修官擢御史。道光中任湖南巡抚兼湖广总督。后坐事降为福建布政使。善于金石、书画鉴藏,且工书善画,精于诗词。著有《历代名人年谱》、《筠清馆金石录》、《筠清馆帖》、《辛丑销夏记》、《帖镜》、《石云山人文集》、《绿枷楠馆录》、《吾学录》等。


1楼2014-12-15 20:33回复
    铜兕觥 铜兕觥
      清
      征集
      高52.1厘米,口径42×18.8厘米
      酒器。整器作兽形,器盖的一端饰瓶形角的龙首纹,龙上攀附一老虎,其后双勾云纹似为龙的羽翼。另一端为凤,凤纹的两翼上各饰有盘曲的龙纹。器身前为流,流下有弯角扉棱,后有龙首人身鋬,扁形足上饰蛇首人身的伏羲女娲形象。整器以云雷纹为地纹,主纹为兽面纹。体型厚重,构思巧妙,纹饰刻画细致,生动形象,是清代铜器中的佳作。


    2楼2014-12-15 20:35
    回复
      2025-08-11 14:34: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西汉滑石兽面
      西汉
        1978年溆浦马田坪M63出土
        长19厘米、宽20厘米、厚1.9厘米
        呈米黄色。兽面面形方正,面颊隆起,鼻梁隆起作半圆管状,下端两鼻孔也呈半圆管状。双眼近三角形,两眼珠鼓出,两眉上挑,呈外八字形状,两眉上伸出双尖角,阔口,上唇作横S状,口与面等宽,有六齿,两侧各有一犬牙,整个面部有8个圆形小孔。面部表情肃穆。


      3楼2014-12-15 20:36
      回复
        唐长沙窑白釉褐绿彩碟
          唐
          1957年湖南省长沙子弹库9号墓出土
          高2.4厘米,口径8.4厘米
          撇口,弧腹,圜底。胎色灰白,内外施乳浊白釉,釉层布满开片,施釉不及底。碟内白釉上涂画褐、绿条彩,褐彩每组四条,绿彩三条,双色为二方连续式。高温下乳浊白釉逐渐熔融,釉上的褐绿条彩也随着釉水从口沿往碟心流淌,形成白、褐、绿三色自然浸润的美妙效果,色彩感极强。这种技法极有可能源自唐三彩工艺,唐三彩的碟和碗也有如此装饰效果,而我国南方窑口基本都是青瓷的天下。此碟以实物形式佐证了长沙窑的某些工艺直接源于北方制瓷业,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正是安史之乱将大批北方人驱至南方。韦庄(836-910年)《湘中作》诗云:“楚地不知秦地乱,南人空怪北人多。”


        4楼2014-12-15 20:38
        回复
          东汉胡人牵马铜俑
            东汉
            1976年衡阳县道子坪1号墓出土
            马高51.1厘米、长45厘米、重12.15千克;俑高43厘米、重6千克。
            胡人俑,深目,高鼻梁,浓眉大眼,胡髯卷曲,耳上穿环。戴帽着履,穿交领右衽紧袖长袍,腰间束带站立,左臂曲于胸前,右手上举作牵马状。
            马健膘壮,头饰雄性,竖耳,仰首作嘶鸣状,尾呈弧形,近端处打结,马饰衔,勒辔[pèi]齐全,颈下系有三环。
            胡人牵马俑,造型优美,生动,逼真,静中有动,是东汉青铜雕塑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道子坪1号墓是一座有前、中、后三室长达15.5米的大型砖室墓,与铜马和牵马俑同出的器物有方格纹硬陶罐、铜齿轮、神兽纹铜镜和剪郭“五铢”铜钱等,说明这是一座东汉晚期墓。在同一墓地发掘的3号东汉砖室墓的墓砖上有“二千石”铭文,而3号墓的规模要小于1号墓,说明1号墓的主人应是“二千石”(郡守)以上的高级官吏。该组文物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为我们研究东汉的民族关系和农牧业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6楼2014-12-15 20:40
          回复
            清拓唐怀仁集王羲之字圣教序
              清
              20世纪50年代初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征集
              22开 25×14.5厘米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为褒扬玄奘西行取经及译经的功劳,赐予“圣教序”,内容提到佛教东传及玄奘西行的事迹。由京师弘福寺僧怀仁,集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于高宗咸亨三年(672),由诸葛神力勒石,朱敬藏镌刻成此碑。此碑计三十行字,行八十三字至八十八字不等,碑高三米多,宽一点四米多,碑首刻有七佛像,因而此碑又名“七佛圣教序”。现此碑存于西安碑林。其中还包括太宗的答敕、皇太子(李治,后为高宗)的“述三藏圣教序”及答书,最后附玄奘所译的“心经”。由于直接从唐代所存王羲之真迹中摹出,保留原貌,是历代临书的楷模。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清人蒋衡在《拙存堂题跋》中说: "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集字圣教序》问世后,历代书家评价甚高,称之为"百代模楷。模仿羲之书,必自怀仁始。"


            8楼2014-12-15 20:41
            回复
              近代
                1953年7月25日由湖南省博物馆筹备处接受捐赠入藏。
                长27.4厘米,宽55.1厘米
                1920年
                单页,横长方形,行文直行宋体铅印,墨绿色。右侧印“湖南劳工会的宣言”,有墨绿色花边框着。湖南劳工会是20世纪初湖南著名的工人组织。1920年11月21日成立于长沙,初期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在中共湖南早期党组织的帮助下,1921年11月改组,从此以新的姿态活跃在湖南政治舞台上。其主要发起人黄爱、庞人铨加入共青团,因领导湖南纱厂工人罢工于1922年1月被湖南当局杀害,劳工会亦于同月17日被湖南当局强行封闭。该件保存完整,是研究湖南劳工会及湖南早期工运的重要史料。该宣言于1994年10月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沈庆林、夏传鑫等人鉴定为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9楼2014-12-16 20:48
              回复
                新莽"始建国元年"铜盘
                  东汉
                  常德市三中学1号墓出土
                  高5.5厘米、口经19.9厘米、底经12.3厘米、重40千克。
                  外折缘,收腹平底,外底刻 体铭文为:“律石衡兰,承水盘容六升。始建国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5行22字。口缘稍残,盘内有锈蚀。
                  铜盘刻有年代和容量,不仅是新莽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而且是研究汉代前后量器的发展与演变弥足珍贵的资料。


                10楼2014-12-16 20:49
                回复
                  2025-08-11 14:28: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人物纹三足铜盆
                    明
                    通高14厘米,口径32厘米。
                    盆与洗、盘等形制接近,功用相同,属于盛东西或洗涤用的器皿。此盆造型很有特点,两耳为象鼻,下有三足。内底有山水人物图案,器外饰龙纹一周,上下有红白色相间的云纹,外底有铭文“宣德年制”。此器制工精致,纹饰优美,是明代铜器中的精品。


                  11楼2014-12-16 20:50
                  回复
                    凤鸟纹铜方罍
                      清
                        高41.7厘米,口径19.4×15.2厘米
                      罍为酒器,也可作水器。此罍形制特殊,罍身与商周时期的方罍相似,两侧却各伸出一个鸟首,从器物的功用方面考虑,此鸟首并没有实际作用,鸟首的作用显然在功用之外。中国古代的神话和传说中有关于神鸟的说法,如凤鸟有见则天下安宁。此鸟长颈有冠,属于神鸟,祭祀时有神鸟的出现,也就得到了长久安宁的效果。


                    14楼2014-12-16 21:00
                    回复

                      清吴廷飏篆书屏
                        清
                        1964年湖南省博物馆征集
                        纵:125厘米 横:27.5厘米
                        这件四条篆书屏的内容是:“道盅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光。” 款署:“变生先生正藏。让之吴熙载。”下钤白文“吴熙载印”、朱文“攘之”。吴熙载的该作品,形成了以妍美、婀娜并从中透出天真烂漫气息的篆书章法特色。吴熙载的篆书艺术,既是一个学习邓石如的典范,更是独领风骚的一个高峰。其书法成熟稳定、丰富精熟的篆刻技法,对于学习研究篆书的人们来说,有着很好的发蒙意义。
                        吴廷飏(1799—1870年),字熙载,号让之,江苏仪征人。诸生。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学生。一生清贫,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吴熙载工四体书。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为时人所宗。亦善画。


                      15楼2014-12-16 21:03
                      回复
                         西汉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高20.8厘米,直径35.2厘米
                          梳妆奁。专门放置梳妆用具的器物。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盖和器身为夹纻胎,双层底为斫木胎,器表涂黑褐色漆,再在漆上贴金箔。金箔上施油彩绘。盖顶、周边和上下层的外壁、口沿内以及盖内和上层中间隔板上下两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气纹。其余部分涂红漆。上层放置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底板厚5厘米,凿凹槽9个,槽内放置9个小奁,内放化妆品、胭脂、丝绵粉扑、梳、篦、针衣等。
                          中国古代男女均蓄发,并各备妆具。双层九子漆奁随葬在马王堆一号墓北边箱,以绢地“信期绣”夹袱包裹。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生前应该是用此类梳妆奁存放自己的梳妆用具和贴身物品的。


                        17楼2014-12-16 21:06
                        回复
                          漆匜
                            西汉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长28厘米,宽23厘米
                            盥洗器。斫木胎,外底朱书“轪侯家”三字,并隐约可见烙印戳记“成市草”,表明该匜造于汉代著名漆器生产中心蜀郡成都。匜壁画有四只翩翩起舞的凤鸟,勾勒简洁、曲线流畅,画面清晰利落,情趣盎然。造型单纯自然,很像水瓢。古人在举行重要礼仪活动时或饭前饭后都要洗手。漆匜为浇水器,漆盘为接水器。先秦和秦汉墓葬都有盘、匜成套出土现象,这说明至少在汉初仍沿用先秦沃盥之礼。这种盥洗器是古代贵族专门用来洗手的用具,在洗手时由一长一少奴仆服侍,长者持漆匜自上而下浇水,少者捧盘在下承接。


                          18楼2014-12-16 21:06
                          回复
                            西汉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柄长36.4厘米,斗宽8.5厘米
                              斫木胎,系用刨、剜、凿等手法将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分斗和柄两部分。斗作簸箕形,斗内红漆无纹饰,背面黑地,上绘红色和灰绿色组成的云纹。长柄,柄端和柄中间各有朱绘宽带纹一道,其余为黑地,上绘红色和灰绿色的云纹。柄的背面为黑地无纹饰。
                              古籍中凡言鼎必兼及匕,在考古工作中也经常发现匕与鼎共出,或匕置于鼎中,可见匕与鼎的关系密切,是用来舀取鼎中食物的工具。


                            19楼2014-12-16 21:07
                            回复
                              2025-08-11 14:22: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云纹漆盒
                              西汉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腹径20.6厘米,通高18厘米
                                旋木胎,系取一大小适当的木块,旋出外壁和底部,而腹腔可能是剜凿出来的,胎质较厚。漆盒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盖顶有一圈高约1厘米的凸棱,器底有凸棱似的圈足。器表髹黑漆,器内为红漆。盖顶中心以红色的线条勾勒出三只凤鸟,凤鸟作反首回盼、相互呼应的姿态,鸟身羽毛细如发丝。整个图案组织严密对称,线条流畅。上盖四周和器身腹部均朱绘鸟形图案。盖内和器内均以黑漆书写“君幸食”三字,外底部以红漆书写“六升半升”四字。出土时,漆盒内装有饼状实物。


                              20楼2014-12-16 21: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