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长年漂泊在外的客家人来说,无论你是来自何地,无论你是身在何方的客家人,还有什么比在异乡听到一句“客家话”更来得令人兴奋呢?在异地,客家话更是你客家身份的标志,只要你的“乡言”一出口,还用多做解释吗?恐地球人亦将知道你是客家人,是老乡了!
对于在外地相遇的两个客家人来说,客家话就是令他们能产生关系,并彻底联系起来的唯一纽带!当人们在问到是否客家时,关键亦不看你如何解释,而看你是否会说“客家话”。倘在异地遇到不会说“客家话”的所谓“客家人”,表面上可能不会说什么,但内心深处,总是会不大认同其客家身份的吧?至少我是不会认同这种已放弃“客家话”的所谓客家人了!
除了那熟悉的“乡言乡音”,还有什么能将两个来自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度的人联系起来呢?
文化吗?两者来自不同的省份或不同的国度,多少会受所在省所在国主流文化的浸染,还会有多少“共同语言”呢?倘没有了“客家话”,就算是“客家文化”亦将立马而不复存。“客家文化”之所以为独特的客家文化,正是因为它植根于“客家话”,正是因为它带着“客家话”的标签。
没有了客家话,梅州客家文化就将变为梅州文化或山区文化,韶关客家文化就将成为韶关文化或山区文化,惠州、河源客家文化就将是东江文化,而绝不再会是什么“客家文化”了。没有了“客家话”,就不会再有“客家文化”了!
再说倘不是因为有“客家话”,各地客家与当地别的民系的风俗大体上亦有相同之处吧?陆河是有吃擂茶习惯的,海陆丰其它地方亦有,而做为客都的梅州却没有了。这么看来,倘从文化层面上来说,陆河反而与海陆丰的福佬文化亦有不少共同点了。那么倘没有了“客家话”这一联系纽带,陆河文化该归于何地呢?
文化不行,血缘行吗?经千百年的互相交溶,分居各省或各国,各地的客家人对血缘关系还有多少认同呢?可以说,能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客家人产生共鸣的,唯有“客家话”之一途尔。要确定对方是否是“客家人”,没有什么能比“客家话”更行之有效更为迅速了。只要你的“乡音”之一出口,什么都不用再多言了。
“你也是说客的?”当你在异地听到身边的陌生人嘴里吐出那熟悉的“乡音”之时,总是会感到很惊奇,更会兴奋莫名,多少会有找到同类之感。除了“客家话”,还有什么能有这样的效果呢?“客家文化”行吗?毕竟太过于虚了吧?而且每个人眼中的客家文化似乎也并不一致吧?
“客家话”是联系各地客家的唯一纽带!客家话是客家文化之所以为客家文化的基石!以前是这样,现在亦是这样,以后更会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