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吧 关注:93,077贴子:367,874
  • 8回复贴,共1

圣诞节,你还只知道血拼吗?这些冷知识让你瞬间高大上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问起圣诞节的由来,你一定会说,是为了纪念耶稣诞辰。
可是你知道吗,圣诞节其实是个中国的传统名词,在基督教的耶稣生日作为圣诞节传入中国之前,就已存在上千年了。
“圣诞节”诞生于中国,最早指“皇帝的生日”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为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作序,内中有云:“采天长为名,将传之无穷,纪圣诞之节也。”这时候的圣诞节,指的就是“圣旦”,也就是皇帝的生日。从唐代开始,皇帝生日成为了圣诞节。
到了明代,不仅皇帝的生日是圣诞,皇帝媳妇皇后的生日、皇帝母亲皇太后的生日也都成了圣诞节的组成部分。到了清代,《大清会典》对皇帝皇后等人的圣诞庆祝规格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1楼2014-12-25 23:33回复
    圣诞后来在民间实现了普及,近代还特指孔子生日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推动之下,圣诞节在民间也相应的实现了普及化——各种神、仙、佛、菩萨的生日都可以是“圣诞”,从如来佛到观世音,从吕洞宾到各色神仙,生日都算圣诞。《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也说过给大仙“遮天大王”做圣诞。
    即使在西方基督教的圣诞节已经正式出现的中国近代,圣诞节在很多中国人眼里也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孔子生日。鲁迅在《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中写道:“今年圣诞,尤为热闹,文人雅士,则在陶园雅集,即席挥毫,表示国粹。”


    2楼2014-12-25 23:34
    回复
      2025-08-09 13:25: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西式圣诞节进入中国的第一个名字是“外国冬至”
      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剧,以上种种古代流传下来的“圣诞”思绪在近代中国日趋式微,而西方基督教意义上的耶稣生日则逐渐拥有了“圣诞节”这个名字,只不过,西式圣诞节进入中国的第一个名字是“外国冬至”。


      3楼2014-12-25 23:35
      回复
        圣诞节在19世纪由国外传教士引入中国。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创者之一。他成功在北京觐见皇帝,而且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声誉和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


        4楼2014-12-25 23:35
        回复
          而这,距离西方圣诞节的诞生也已经一千多年。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


          5楼2014-12-25 23:36
          回复
            1872年的《申报》曾报道圣诞节
            1872年12月24日,上海《申报》第一次提到了12月25日是“耶稣诞日”。第二年开始,《申报》正式称呼圣诞节这一天为“西洋冬至”,与之一起中国化的还有西方的1月1日新年,当时的中国人将西方人12月31日晚上的跨年活动称为“西人除夕”。
            因为冬至在中国传统中也是一个节日,与中国人观察外国人过圣诞节的活动有相似性,而且这一天离圣诞节又很近,于是西洋圣诞节在中国就成了“外国冬至”。
            刚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圣诞节只是在驻中国的外国官员或传教士的小圈子流行,并未被中国人所接受。随着传教士的活动日益广泛,加入基督教的中国教民日益增多,华人参加圣诞节的活动才开始增多。


            6楼2014-12-25 23:36
            回复
              1915年雷人的圣诞产品广告,那时候圣诞节就成了狂欢节
              1915年,上海某教堂首次在圣诞节同乐会上安排了魔术和滑稽表演,另外还有茶点供应。从此圣诞节在中国的宗教属性日益为世俗的娱乐属性所取代。
              1934年,上海庆祝圣诞节的重要内容就是商家拼命出售各种圣诞商品,而且还出动人员扮演圣诞老人来推销商品,报纸广告整版都是圣诞商品广告,“圣诞老人说,最高尚最经济的(外国)冬至礼品就是XX牌产品”这类雷人的广告语也出现了。各大餐馆纷纷推出圣诞大餐,舞厅则宣布在圣诞节通宵营业。当时不少媒体都说,在这时的中国,西方圣诞节实际成了“冬季狂欢节”。


              9楼2014-12-25 23:42
              回复
                西洋圣诞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曾被当时人称“孔子战不过耶稣”
                虽然这些圣诞节活动往往集中在极少数的沿海大城市,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还是不可避免的。
                时人黄浚在1930年代就撰文指出,当时的上海少年对中国冬至已经不甚了了,而每逢圣诞就十分开心并借此娱乐。1934年,当时国民政府大张旗鼓纪念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的孔子诞辰,但其纪念规模很难与同年各大城市圣诞节狂欢的阵势相提并论,被当时人称为“孔子战不过耶稣”。当时的史学家黄贯因指出:“回忆童年,一说圣诞二字,人人皆知在旧历八月二十七日,今天外国本位文化步步进逼,土圣人竟为洋圣人所打倒。”


                10楼2014-12-25 23:42
                回复
                  2025-08-09 13:19: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基督教对中国文艺界的影响
                  在文艺发展的过程中,与宗教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西方文艺则更是于基督教融合在了一起,例如西方的中世纪艺术、哥特式教堂建筑、拜占庭教堂艺术、各种教堂音乐、宗教剧、交响乐、协奏曲等,都与基督教信仰有着莫大的关联;而在文学著作方面,一批批基督徒作家们更是留下了一部部不朽的作品,其中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班扬的《天路历程》都是描绘基督教信仰的经典之作,而另外一些富含基督教信仰的作品,诸如书籍《悲惨世界》、《复活》、《哈姆雷特》、《海的女儿》、《浮士德》、《基督山恩仇记》,电影《七宗罪》、《十诫》、《耶稣受难记》等等更是数不胜数。


                  13楼2014-12-25 23: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