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谈谈净空法师》中,提到过(印度)佛教与中国(中国佛教?)在业报轮回说上有差异,并以之证明净空法师的观念错误,现在阐明。
1.业报轮回概述
业报轮回说并非佛教特创,而是《奥义书》中提出的观念,是印度文化的特产。外来占领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婆罗门教早先只是原始宗教,而后渐渐与土著神灵结合,为了宗教文化的控制,编集了《吠陀》,确立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经典权威),祭祀万能(仪式合理),婆罗门至上(种姓地位)”。认为宇宙由“创造神梵天”、“保护神毗湿奴”、“破坏神湿婆”(湿婆也象征着生命力,盖先亡而后新生)主宰,人要通过婆罗门按照吠陀进行祭祀以得到神的垂怜,生时得福,死后升天。
各个仙人(指修行者)对教义的解释,汇编形成了《奥义书》。其中有两大理论
a.梵与阿特曼—梵我一如
梵是婆罗门教宗教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万物的本原,众生之父,宇宙的灵魂。它可以幻化为万象诸神。
阿特曼,梵文Atman,意为呼吸、生命,延义为个体的灵魂,译为“我”。
梵我一如认为,我是梵的一部分,梵永恒不灭,我(灵魂)也永恒不灭,万物生死,只是形体上的生灭。
b.业报轮回
业,梵语羯磨,意为造作,即身心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力。不是罪。认为人前世贪吃就会投胎为猪,贪睡会投胎为熊,行为形成的这种业力会在灵魂投胎时影响灵魂的归趣。
《奥义书》关于投胎的过程很有趣:灵魂先升上月亮变成雨,雨落下变成食物,食物被吃变成精子,精子入胎。
而个体灵魂只有脱离轮回归于梵(化小我于大我),免除痛苦,得到永恒。
这两种宗教思想在印度影响极大,作为反对方-沙门学派的佛教、耆那教也受其影响,建立了大体相似的模式。
耆那教否认“梵”及诸神,佛教则否认“梵”与灵魂的实在、永恒性。(与中国的主要区别也在此)
在《奥义书》中,神已开始符号化,而且出现了唯物论。但神依然是婆罗门教重要(而又不重要)的成分。
关于佛教与中国业报轮回说的差别,分为“业报轮回主体”与“业报轮回形式”两点来说明。
1.业报轮回概述
业报轮回说并非佛教特创,而是《奥义书》中提出的观念,是印度文化的特产。外来占领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婆罗门教早先只是原始宗教,而后渐渐与土著神灵结合,为了宗教文化的控制,编集了《吠陀》,确立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经典权威),祭祀万能(仪式合理),婆罗门至上(种姓地位)”。认为宇宙由“创造神梵天”、“保护神毗湿奴”、“破坏神湿婆”(湿婆也象征着生命力,盖先亡而后新生)主宰,人要通过婆罗门按照吠陀进行祭祀以得到神的垂怜,生时得福,死后升天。
各个仙人(指修行者)对教义的解释,汇编形成了《奥义书》。其中有两大理论
a.梵与阿特曼—梵我一如
梵是婆罗门教宗教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万物的本原,众生之父,宇宙的灵魂。它可以幻化为万象诸神。
阿特曼,梵文Atman,意为呼吸、生命,延义为个体的灵魂,译为“我”。
梵我一如认为,我是梵的一部分,梵永恒不灭,我(灵魂)也永恒不灭,万物生死,只是形体上的生灭。
b.业报轮回
业,梵语羯磨,意为造作,即身心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力。不是罪。认为人前世贪吃就会投胎为猪,贪睡会投胎为熊,行为形成的这种业力会在灵魂投胎时影响灵魂的归趣。
《奥义书》关于投胎的过程很有趣:灵魂先升上月亮变成雨,雨落下变成食物,食物被吃变成精子,精子入胎。
而个体灵魂只有脱离轮回归于梵(化小我于大我),免除痛苦,得到永恒。
这两种宗教思想在印度影响极大,作为反对方-沙门学派的佛教、耆那教也受其影响,建立了大体相似的模式。
耆那教否认“梵”及诸神,佛教则否认“梵”与灵魂的实在、永恒性。(与中国的主要区别也在此)
在《奥义书》中,神已开始符号化,而且出现了唯物论。但神依然是婆罗门教重要(而又不重要)的成分。
关于佛教与中国业报轮回说的差别,分为“业报轮回主体”与“业报轮回形式”两点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