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吧 关注:2,558贴子:11,797
  • 10回复贴,共1

梁思成:一念执着(转自人民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5-01-10 21:17回复
    梁思成油画,克卫作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5-01-10 21:25
    回复
      杨鸿勋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5-01-10 21:26
      回复
        执迷
        “笨人下笨工夫”,笔记本上不是手绘插图就是摘抄的评论
        1951年,杨鸿勋准备参加高考。
        直到志愿填报截止日的前一天,他仍没拿定主意报考哪所学校、哪个专业。
        纠结中,他随意翻开当天的《光明日报》,看到学术副刊上有一整版文章《清华大学营建学系介绍》。一字不漏地读完,从小文理兼优的杨鸿勋被建筑这门技术与艺术交叉相融的学科深深吸引了。他心里有了决定——投考清华大学营建学系。
        一眼扫回去,杨鸿勋留意了一下文章的作者——梁思成。“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梁思成是谁,就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杨鸿勋说。
        这年夏天,杨鸿勋如愿以偿进入了清华营建系,也就此结识了营建学系系主任梁思成。
        无意间,杨鸿勋受梁思成的影响走进建筑的殿堂。而当时间再往前追溯,又是谁引领着年轻的梁思成走上建筑之路呢?
        “考虑国家建设的需要,梁启超分别为子女选定留洋深造的专业方向,根据梁思成的美术特长,为他安排了建筑学这条路。但我感觉,这只能说是为梁思成创造了与建筑相遇的缘分,后面的大师路是他自己一步步脚踏实地走出来的。”杨鸿勋说。
        1925年,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一天,他收到父亲远隔重洋寄来的一本书——《营造法式》。这是北宋官订的建筑技术类专著,反映了北宋时期我国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但是,对此时的梁思成而言,这部精美的巨著竟如天书一般,让他茫然。
        内心的失落促使梁思成更加刻苦地学习建筑学。在宾大,梁思成特别用功,这从多年后放在清华营造系资料室供学生参考的梁思成当年的笔记中可见一斑:隔两三页就有一张插图,有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和剖面图,全都是钢笔画的,线条活泼中带着严谨;除记录老师讲课的内容外,还就每一座建筑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文献,并从中摘抄下重要的评论。
        用这种“笨人下笨工夫”的精神投入进去,梁思成深深地沉浸在建筑的魅力之中。
        建筑对梁思成意味着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杨鸿勋还清晰地记得梁思成说,“建筑是一切人类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最耐久的一类,而且也是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的,有传统、有活力,最珍贵、最特殊的艺术。”
        这些“最”,就是建筑在梁思成心里的分量。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5-01-10 21:30
        回复
          记者手记
          1972年,梁思成走了。
          但他所开拓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还在延续着。
          杨鸿勋说得好:“后人能取得任何成果,都是因为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当年的杨鸿勋,毕业分配时,被安排去挖防空洞,是梁思成担着风险,竭力挽留,让他当自己的助手,为的是不浪费一个建筑人才。
          跟在梁思成身边的莫宗江、罗哲文等人,在梁思成“从绘图板、丁字尺、三角板和绘图仪器的使用方法到削铅笔、擦橡皮等小技都一一地手把手教”的光阴里,成长为新中国第一批古建筑专家。
          由梁思成创立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前三届学生几乎都成了今天的建筑界泰斗。而每年的9月,又会有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出现在这里,走进建筑学的殿堂。
          21世纪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在呈现现代性的同时也要珍视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也要回首往昔,这时,人们也想必会频繁地回想起,许多年前,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一生执念。
          ――顾学文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5-01-10 21:38
          回复
            最关键的是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对她深切怀念的这部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12-14 11: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