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风韵吧 关注:79,141贴子:1,403,661

回复:【古典风韵】◇01-21◆〖素材〗唐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小传】: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开宝八年(975),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两年后去世。李煜聪颖过人,博通众艺,书法自创金错刀、摄襟书和拨镫书三体。画山水、墨竹、翎毛,皆清爽不俗,别为一格。又通晓音律,精别雅郑,既自度《念家山曲破》、《振金铃曲破》等曲,又曾与昭惠周后审订《霓裳羽衣曲》残谱。兼以富于藏书,精于鉴赏。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


28楼2015-01-25 13:12
回复
    【卷五】完


    29楼2015-01-25 13:13
    回复
      2025-08-16 14:53: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小传】:欧阳炯,(896-971)益州(今四川成都人),在后蜀任职为中书舍人。据《宣和画谱》载,他事孟昶时历任翰林学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随孟昶降宋后,授为散骑常侍,工诗文,特别长于词,又善长笛,是花间派重要作家。


      31楼2015-01-25 13:24
      回复
          【小传】王禹偁,北宋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曾任主簿、知县、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礼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等职。王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曾上《端拱箴》、《御戎十策》等,提出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抑豪强,谨边防减冗兵等利国利民之策,为此屡遭贬斥。自编《小畜集》30卷,有《四部丛刊》本。另有王汾裒辑《小畜外集》,有清光绪年间孙星华刻本。共存诗580余首。


        34楼2015-01-25 13:26
        回复
          【卷七】完


          35楼2015-01-25 13:27
          回复
              【小传】:潘阆,生年不详,卒于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广陵(江苏扬州)人。太宗至道元年(995)召对,赐进士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后以“狂妄”罪名被斥,飘泊江湖,以卖药为生。真宗时释其罪,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参军。与寇准、王禹偁、林逋等交游唱和。尝往来于苏杭,现存词皆歌咏杭州西湖景色,颇具浪漫色彩,笔调清新,多有佳句。有《逍遥集》,词集《逍遥词》。


            37楼2015-01-25 13:30
            回复
              【卷八】完


              38楼2015-01-25 13:31
              回复
                  【小传】:钱惟演,(962-1034)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俶之子。随父降宋,为右神武将军。因博学能文辞,编修《册府元龟》。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工部尚书等。仁宗时任枢密使,后落职,出为崇信军节度使。能文辞,尤工诗,为西昆诗派领袖之一,与杨亿、刘筠齐名,他们互相唱和之诗辑为《西昆酬唱集》。以辞藻华艳,风格相近,人称“西昆体”。其词仅存两首,格调凄惋。著有《典懿集》及《金坡遗事》。


                40楼2015-01-25 13:38
                回复
                  2025-08-16 14:47: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卷十】林逋
                    【派别】婉约派
                    【文集】《和靖集》
                    清风千载梅花共 说著梅花定说君
                  在中国历史上,能真正做到隐士的人并不多。东晋的陶渊眀算得上一个。在以后的几百年间,宋朝又出了一个林和靖。唐朝虽然有众多隐逸之人,但大约就是奔着终南捷径之奥妙,时宦时隐,来得倒是没有以上两人纯粹,是真隐士,自当风流。
                    钱塘自古繁华,林逋即生于此地。少孤力学,林逋素喜卧龙先生诸葛亮《诫子书》中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并引以为戒,终恬淡好古。林逋年少时曾游历江南一带,长达二十余载。后一生隐居于西子湖畔孤山之上,妻梅鹤子,做着他的高士,松风明月之下潇潇抚琴,他奏的是平沙落雁;西子孤山之间姣姣度曲,他歌的是高山流水。萧欢秋月,酒饮冬霜,他穿着那素淡的羽衣,清辉中那一抹孤影,仿佛成了仙人。
                    林逋选择山林是因为他看不惯那世事浊人。居《宋史》记载:澶州一战,真宗亲历,宋军大胜,契丹乞盟,真宗许之,而后与其订立澶渊之盟,正是这盟约让大宋国威扫地。真宗为了挽回颜面,于是在大中祥福元年,造出“天书降临之事”。此事经过是黄城司奏言守卒徐荣,见左承天门南鸱尾上,有黄帛着地,约长二丈,为此奏闻。真宗听之亦言,去年冬月庚寅日夜半,室中忽有异,见一神人星冠绛衣,语于真宗,谓将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言完即不见。后来寻天书,发现承天门处果有缄物如书卷,外用青缕缠住,封处隐隐有字。书有黄字三幅,《语类》、《洪范》、《道德经》,真宗见天书遂决议作封禅事。朝廷炮制出此事为了显真宗谓真名天子,封禅实在是为了稳定民心、声压四海。
                    封禅之事引来那些文人大献谄媚之言,一纸一书便可得官职。饱腹诗书的林逋他一眼就看出真宗及朝臣的用意,也不过是混人耳目,骗骗那些市井之徒。他看不过官场的黑暗,便投向了孤山,应了屈原的那句“举世浑浊惟我独清,众人皆醉惟我独醒”,他做了他的隐者。
                    林逋在时颇有声名,大文人梅尧臣和欧阳修都为其至交,梅尧臣为其诗集作序,言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澹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后人称其诗句秀雅俊逸,有唐人诗风。清大才子纪昀尤赏其一句“鹤闲临水立,蜂懒于花疏”,言其景中有人,景中有画。林逋才气不胫而走,真宗诏赐粟帛,长吏随时劳问,仁宗在其死后赠赐谥号“和靖先生”,如此殊荣,多少文人墨客终生所慕而不可得,林逋他做出了隐士的潇洒。
                    林逋极爱梅,并以梅自喻,更是写出了咏梅的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减唐人高处。唐玄宗时有梅妃江采萍,甚得梅花之魂,如此看来,林逋该称梅之仙了。林逋在孤山上遍植梅花,使其置身于花香鸟语之中。此举得到后人的赞许。元代有个余谦在孤山上复植梅花数百株,明朝的张鼎和张岱在此补种过梅,清朝的禁烟大臣林则徐来杭州时栽梅百数,并题联言:“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此事世世代代不殆,由此孤山亦不孤。
                    清人彭孙遹撰的《金粟词话》记载言:“林处士梅妻鹤子,可称千古高风矣。乃其惜别词,如《长相思》一阕,何等风致,闲情一赋,讵必玉瑕珠玑耶。”林逋作词清新,用语澄静高逸,堪称风致。昔时陶渊眀作《闲居》赋,萧统在《陶潜集》序中言:“白璧微瑕,惟在《闲居》一赋。”我很不同意此种说法,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欧阳修公云:“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为何陶渊眀作《闲居》赋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而被称之为微瑕,实在是谬言。依我来讲,这些隐士,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真挚的情爱之言,更显得出人物有血有肉,还我们一个本来之面目,而不是空有着一幅孤洁之灵魂。《长相思》是林逋仅存下来三首词中最有名的一篇,试看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水平。
                  相传林逋年轻时与一女子两情相悦,那女子生得美若西施,到了及笄之年,女子家门庭提亲的人数不胜数。林逋与此女子在西湖之滨相识,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莺歌燕舞,两人一见倾心。才子佳人,西子湖畔留下了两人徜徉的身影,夕阳晚照,好风如水,一对倩影惹得游人伫足相看。然事情终不遂人愿,因林逋家素寒贫,女子父母将女儿嫁与一商贾富户,林逋当然是暗然神伤,凄伤不已。他惟有离开这个伤心之地,此词描述的即是这送别的情景,青山两岸,船渡之处,对于送别这番景象林逋自然是见过不少,但是今日却是自已和心上人的别离,一别也许一辈子再也不能相见,有着昔日欧阳炯为爱姬作《荷叶杯》之苦。“谁知”两字,含愤之巨,哀怨之深,林逋向亘古的苍山发出了心中的悲怨之辞,都言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我们的林逋却只能一个人伤心地离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造化弄人。
                    钱塘北岸为吴山,南岸即为越山。白居易有词云:“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此吴山即为林此中吴山之意,并不具体指何山。君泪盈,妾泪盈,言两人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状。后宋人康与之仿林逋作《长相思》下阙云:“君意浓,妾意浓,油壁轻车郎马騘,相逢九里松。”一边是信马而游,一边却是泪眼道别。罗带同心结未成,古时风俗,男女定情,常以香罗丝带结成菱形的回文连成同心结。结同心,意在两清至死不渝。李贺有诗云:“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只道是两人有缘无份。天下最悲伤的事情莫过于真心相爱的却不能在一起。“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之偕老。”却是一点点在林逋的眼中成为烟花之事。
                    江潮以平,舟即将启航,哭成泪人的他们不得不就此作别,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相别之景在林逋心中恐怕是镌上一生都不会磨灭的影迹。


                  42楼2015-01-25 13:40
                  回复
                      林逋与梅尧臣、欧阳修为至交。逋年岁最大。相传在天圣年间一个冬天,梅尧臣来孤山访林逋,两个人在山中燃起凋落的枯叶煮酒论词,浅斟低酌。让人很容易就想起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种文人的清气顿时流泻于天地之间,与山野相亲,与水泊共存。林逋曾填词一首《点绛唇》,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称此词“为咏草之美者”引起梅欧两人兴致,两人遂各填词《苏慕遮》、《少年游》,都堪称极品,后被称为“咏春草之绝调”,为王国维所言。唐人韩愈咏草句“天街小雨润如酥,遥看草色近却无”,则是诗中咏草之绝品。试看林逋《点绛唇》词: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馀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江淹在《别赋》中有句云:“送客金谷”。《金谷诗序》中记载石崇在金谷涧为征西将军王诩饯行,金谷遂成典故,即送别之地,与霸陵应是所指相同。乱生春色,空有一种荒芜破败之感。春色却又是有着一种生机,此处看似不和谐。陆游的《咏梅》词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杜牧《金石》诗云:“流水无情草自春”,极其相似。还记得隋朝一个叫薛道衡的文人就是因为一句“庭草无人随意绿”而被隋炀帝杨广砍去了脑袋。春草一片葱郁,却看见了落花,花总是和雨连在一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蓑烟雨,满眼的凄迷。不知什么时候在这淅沥的雨声中奏响了伤情的离歌,一阙长亭暮曲,将人带向了李叔同的《送别》词中:“长亭外,古代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无限温婉,王孙去,萋萋无数。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处可找到痕迹,“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孙在这里并非实指。或者道的就是自己的友朋。《楚辞•招隐士》中言:“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山中送别》中云:“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长亭送别,南北东西路了。
                      林逋素喜欢梅,在他所仅存下来的词中便有一首咏梅词《霜天啸角》:
                    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
                      梦绝金兽,晓寒兰烬灭。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
                    良宵淡月之时,夜浓梅开之际。站在一片素白的梅花从中林逋吹起了他的长笛。玉龙三弄,即有名的《梅花三弄》,又可称为《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此曲由晋名士恒伊所制,歌咏梅花的高洁。林逋吹的笛声悠扬婉转,连那挂在树梢上的明月都为之所动。一夜梦好,金兽中所燃的兰香幽沁人心。晨起之时卷起珠帘,不觉昨夜竟然飘过雪,满覆阶前。与枝头的梅花相辉成映。呈现出一幅冰清玉洁的世界,林逋亦似这梅这雪,玉壶中的冰心。
                      对于咏梅不得不提到林逋的那首千古名诗《山园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王国维评价此诗得梅之神韵,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以致于后有辛弃疾奉劝文人墨客休要草草赋梅,如同唐人崔颢《黄鹤楼》一诗出,余咏黄鹤楼诗尽废,就是才气冲天的李白也言“眼前有景说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宋被元灭时,一个叫杨琏真伽的番僧盗掘宋王陵墓,同时也将受到真宗仁宗看重的林逋墓掘开,但里面惟见砚一方、笔一支。他不带走一丝世事的繁华,他就是这样的高士。想起红楼中《枉凝眉》咏钗黛的联句“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暂将之稍作修改来评说林逋: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君寂寞林。


                    43楼2015-01-25 13:41
                    回复
                        【小传】:林逋(968—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为伴,人称西湖处士。谥号和靖先生。它是宋初著名的隐逸诗人,性格恬淡,不趋容利。虽然二十来年足迹不至城市,却是声闻天下,引得许多士大夫前往西湖拜访他。宋真宗闻其名还命地方官特加劳问。他曾题书一首绝句在自己的寿堂之上,曰:“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就自认为比写过封禅书的司马相如品格高。在宋代,他的诗和画都很有名,其诗以表现隐居生活和闲适心情为主,平淡而深美。又极爱梅花,写了好多咏西湖梅花的诗歌,曾经广为传诵,以至后人提到咏梅的好诗总忘不了他。梅尧臣为他的诗集作序,说读他的诗“令人忘百事”,“时人贵重甚于宝玉”。欧阳修还说自林逋去世之后,“湖山寂寥,未有继者”(《归田录》卷二),可见对他的仰慕。最能概括林逋生平和影响的是南宋吴锡畴《林和靖墓》诗:“遗稿曾无封禅文,鹤归何处认孤坟。清风千载梅花共,说著梅花定说君。”“清风”二字最能概括他的生平,也最能代表后世对他的评价。


                      44楼2015-01-25 13:41
                      回复
                        【卷十】完


                        45楼2015-01-25 13:42
                        回复
                            仲淹词大致可有两个基调,豪放与婉约。但还是婉约上占多数,清人陈廷焯在《云韶集》中赞其言:“希文词不多,而一二沈着痛快处,冠绝古今。”仲淹词虽少,却是阙阙经典,字字珠玑。试看其一首《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彻,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给人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圣人形象,殊不知在他身上也有过艳事佳话,据姚宽《西溪从话》记载云:“范文正守鄱阳湖,喜乐籍,未几召还,作诗寄后言‘庆朔堂前花自栽,为移官去未曾开。去年忆著成离恨,只托春风管领来。’到京后,仲淹以棉胭脂寄其人,题诗云:‘江南有美人,别后长相忆。何以慰离思,赠汝好颜色。至今,墨迹还在鄱阳一士大夫家。”在此酬和的情诗中让我们解读到一个不同当前的范仲淹,他亦是醉心于雪月风华,他是真风流才子。
                            范仲淹常年羁旅在外,和心爱之人两地分别,此首即言相思之苦。纷纷坠叶应是秋来,晏殊在《清平乐》中词云:“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金风即是秋风,万籁俱寂,细碎寒声,真珠帘乃极奢侈之饰物,温庭筠有诗云:“水晶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睡鸳鸯”,温馨别致。然此刻却是人去楼空,素月分辉,星河影地。如此奇美景象,一个人独赏又怎么会有滋味。仲淹发出了悲愤之词“年年夜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两人一个在天之涯,一个在地之角,又是如何不叫他们断肠。他又想到那酒物,欲借酒消愁,但却是酒未饮而泪先流了。长夜漫漫,等待他的又是一个不眠之宵,尝尽了孤独之苦,人在此,心却在彼。眉间心上,此愁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记得唐伯虎作词《一剪梅》云:“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该是说中了仲淹的心事。
                            范仲淹心高气大,在一首词作《剔银灯》中言:“用尽心机,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以此来嘲曹操、刘备、孙权几人,不过大约也含自嘲之意,言自己战功不显,仕途不畅。仲淹词因为骨力苍劲,清味醇人,在北宋所以为高,使得晏几道、欧阳修都不再以《御街行》词牌作词。虽然仲淹词受到以后历代词家称赞,但由于篇目有限,终不能列入一流词家,此为憾事。
                            范仲淹在邓州地为文《岳阳楼记》,为千古流传,读后犹有余音缠绕,岳阳楼亦因此千古成名。范仲淹死后被赐谥号“文正”,自宋朝到清代也是得此谥号者寥寥可数,司马光与曾国藩名在此列,这也是朝廷对其一生所作贡献的最大肯定,我暂用文正公生前在《严先生祠堂》文中言过的一联来总结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48楼2015-01-25 13:46
                          回复
                              【小传】: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仁宗朝累迁吏部员外郎,因上《百官图》忤吕夷简罢知饶州。康定元年(1040)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庆历三年(1043)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针对北宋积弱积贫局面,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因上精贡举、均公田、减徭役等十事,为权贵不容,谤毁漫起,出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历知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徙知颍州,同年卒于徐州行次。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等。词作大半散佚,仅存五首。其词既有大笔振迅之处,在宋初词坛可谓异军突起,直启后来苏、辛豪旷词风;又能妙入情语,不失词的传统风格。


                            49楼2015-01-25 13:46
                            回复
                              2025-08-16 14:41: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卷十一】完


                              50楼2015-01-25 13: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