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吧 关注:28,197贴子:221,235
  • 0回复贴,共1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小波一再嘲笑中国知识分子虚妄可笑的知识观,从孔夫子到当代的所谓知识精英,为了争夺话语霸权,得要显得一付全知全能、真理在握的模样,好像自己肚皮里的那些货色,可以包治百病。那种大包大揽的姿态,与街头卖大力丸的江湖郎中没有什么两样。即使世界上真的存在什么真理,也是具体的、多元的,很经验的,很个人的。真理是无法灌输的,不能强迫别人接受你自以为是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尊重和宽容,都建立在这种多元、个人的立场上。没有这样一种立场,就会发生知识者之间的残杀。无论历史的还是现实中,知识分子的悲剧与其说来自政治权力,母宁说更多来自知识分子同道——那些自以为占有真理,欲控制所有话语空间的独断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分子的思想监狱是自我营造的。中国知识分子太热衷于设置别人的生活了,他们的使命感太强,总是觉得搞出点给老百姓当信仰的东西,他们不仅想当牧师,而且想当圣人和上帝。因此,愚蠢并不一定是恶人所为,更多的情况下,倒是善良意志的产物,是在道德召唤与理想主义的名义下作出的。
  维特根斯坦说:“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司汤达说:“活过、爱过、写过。”
  王小波是想通过播种自己的文字,收获一种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应该把理性与浪漫、认真与幽默、想象与现实、逻辑的力量与风趣的实例糅合在一起。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从虚无中生出知识和美,而不是死死盯住现时、现事和现在的人。
  人生有无“超越”之可能呢?无数的神学家、哲学家、气功大师、特异功能者都试图作出回答,但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的问题,几乎是人类认识论最难逾越的一个难题。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来的,但真正跨出决定性一步的是海德格尔,他在《存在与时间》中说,并不存在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的对立,人生来就在世界之中,真正的超越,意味着人能放弃“自我”的纯粹精神性而步入人类的全部存在的可能性。
  当然人在思索的时候,并不应该忘记自己住在某某胡同某某号,周围会有你的三姑六婆,应该循规蹈矩地过完自己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故事,没有你死我活的爱情,甚至没有几个知己,没有几个人知道你,记住你,但是如果有一点点余力或者机会,还是会想到一些根本就是不着边际的事情来,想发一次大财,想当个官,想出点名,想有一次艳遇,等等,如同做梦,如果一个人连梦都不会做,那的确活得太没有意思了。
几十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上折腾来折腾去,使得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双重丧失,人们就只学会了一个在“正本清源”和“还本来面目”中找回权威,哪怕一个权威与另一个权威的解释如此不同。有时候,甚至是权威自己都说不清楚,找不到北了,我们一个普通人又能真正弄清楚多少?所以还是得回到人世间,从过日子这样再也简单不过的道理中去学会做人。
  罗素的伦理学主要是功利主义,但又不是完全的功利主义。作为功利主义伦理学,罗素认为“善可以定义为欲望的满足,或者快乐,或者欲望与快乐,两者均可得到。”大概这样的解释我们更容易接受些,而这种接受的结果就是学会幽默,幽默地面对人生,幽默地面对自己的现在和过去。


1楼2015-02-05 15:4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