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吧 关注:1,191,268贴子:8,754,929
  • 3回复贴,共1

【散文】变味儿的传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晚有幸在中央十一套看了纪念叶盛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京剧演唱会,高潮部分不是久别舞台的名家们出来找感觉,而是以老带新的混搭演唱。有谭家祖孙三代的定军山,还有世济老的三娘教子,接着是梅先生葆久和他的爱徒合唱贵妃醉酒,看后,颇有一些感想。
一种是严谨的传承。像谭家的家传,虽每代人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但自谭富英后,谭元寿,谭孝曾,一直到京剧新锐谭正岩,都保持着正宗的新谭派风韵,清脆嘹亮且韵味儿醇厚,酣畅淋漓,挥洒自如。这在京剧界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尤其是谭正岩,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不但有严谨的传承,而且有大胆的创新,且相声鼓书多门儿抱,假以时日,极有可能会发展成新新谭派。再一种是科班儿选拔。一批孩子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打磨,也许会有一个或者几个脱颖而出,成为合格的传承人。这些孩子成功的要素至少有两个是不可缺的,一个是天赋,另一个是勤奋;当然师父的欣赏和偏爱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再一种是先出名再投师。因为天赋或者执着,经过艰苦的训练和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喜爱的行道里脱颖而出,然后被名家收为门下,鱼借水势水助鱼威,新人借老人之名一炮而红,省去了扬名立腕儿的艰辛,老人借新人之名重振江湖,又乐享众星捧月的虚华,坐钓伯乐识马的美誉。这种好事但凡名家几乎都是乐此不疲,就文艺界而言,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郭德纲和侯跃文就很典型。侯跃文在几乎被人遗忘的时候,(此时他已经只能凭借挨骂被人提起)抓住郭德纲不放,又是收徒又是安排他入铁路文工团,大有借徒弟之名再热一把之意,要不是突然去世,很可能得好好再红几年。看央视的各种选秀节目上,名家们为争名徒而大打出手甚至反目成仇,这绝不是为做节目而故意加的噱头。
这种状态下的所为传承,其实已经严重的变味儿了,已经参杂了太多世俗的东西在里面。仔细想一想,这种失真的传承,仅仅是在文艺界有吗?小到一个行业,大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团,在精神传承和技术传承上,真正能做到将精髓传下来,将精神传下来,将主旨传下来,将思想传下来的,又有几个?老一辈在选拔传承人时,标准是什么?本领还是关系?思想还是利益?个中微妙恐怕很难猜透。
还是回到文艺界吧,侯宝林选拔了马季做传承人,应该说是目的单纯,目标明确,结局完美,师徒相映成辉,成为业界佳话;侯耀文选择郭德纲当徒弟,恐怕是略有私心,目的不纯,若不是徒弟功力强大,横行业界,恐怕会成为业界笑谈的。


1楼2015-02-05 22:32回复
    你发了两遍。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5-02-06 07:5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