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吧 关注:1,212,836贴子:41,067,594

【聊天】无聊来看书:明朝一哥王阳明,向先贤学智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5-02-12 22:43回复
    楼下不洗小内内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2-12 22:43
    收起回复
      ◆ 龙场悟道
      当年,我来到这个最喧闹的城市里最喧闹的一所大学念书,面对纷纷扰扰的环境,错综复杂的关系,杂七杂八的价值体系,我时常感到无力,感到惶然无计。
      有人信仰崩塌如癫似狂,有人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人守着虚幻的追求醉生梦死,有人左冲右突将池水弄得更加混浊……
      大学生的脸上烙着一个时代最简略的缩影。
      我辞去学生会的职务,远离人群,回到书斋,只想保持一份独立的思考。
      然而,读书已不能使我心静。我终于明白,古往今来,无数英才,穷其一生,孜孜不倦地寻求的那个"道",并不是个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是一种精神寄托罢了,俗到极致,无非《秋菊打官司》里的一句台词:饿(我)就是要个说法儿。
      人生弹指一瞬间,不能啥也没整明白就没了不是?
      此心安处是吾家。
      给漂泊的心灵找一处归宿,给活着寻找一个意义。
      记得那时,我经常在京通高速的天桥上驻足,举目四望。
      桥下是飞驰过往的汽车,以及呼啸而来又绝尘而去的城铁列车。
      风很大,可以平添悲凉。
      我想起了电影《死亡诗社》,想起了梭罗的诗句: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人之不同,从脸上是看不出来的。
      就跟我之前的置身人群和之后的置身人群截然不同一样。


      3楼2015-02-12 22:43
      回复
        在我思想最痛苦,无路可走的时候,五百年前早已有过同样心路历程的王阳明给我指明了方向。
        我的困境很典型,逮书就看,遇人就侃,企图遍览群籍,无所不知。
        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
        你可能不知道英特尔和AMD这么多年来每一次竞争的内幕,你可能不了解那么优秀的游戏制作小组黑岛和汉堂为什么说解散就解散。你穷其一生也读不完国家图书馆1/10的馆藏,你再了解王阳明我手上也有一本你可能连见都没见过的书--民国三十五年正中书局出版的《王阳明之生平及其学说》(王禹卿编著)。
        于是,我尝试着去向内心探索。
        当我的心回过头来认识它自己时,我发现心中有许多活动,精彩纷呈,波澜壮阔。这是个率真的世界,爱到神思恍惚、恨到咬牙切齿、笑到花枝乱颤、哭到草木含悲。
        我爱写作,同时又觉得这种爱非常可贵,不是吗?夸张一点,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义非凡,如何不爱?
        同理,我恨上天不公,贫富不均,却又觉得这种仇恨使我烦恼,很想摆脱这种恨,恨此恨。
        我笑,我可以笑我自己为何笑得这么无聊,皮笑肉不笑。
        我哭,我可以哭我自己即使哭死也无人理会,哭破嗓门无人知。


        4楼2015-02-12 22:44
        回复
          我明白了,我的心可以以它自己的活动为对象,离开自己原来的活动,重新展开一个新的活动,加诸于它自己原来的活动之上。
          多么奇妙!
          举一反三,我可以思考我的思考,可以思考我的思考的思考的思考的思考(以下根据智商高低各自略去N个"思考")。
          于是,我发现内心的活动是由一点发轫,逐渐扩大充实,生长不息,终成参天之木!
          然而奇怪的是,我似乎永远也找不到那个真正的主观在哪里。当我反省主观时,主观已成客观;当我反省(vt)我的反省(n)时,反省(n)已成客观。于是,我觉得那个客观的自我,是由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观流出的,它的源头永远也无法追溯,却像永动机一样不知疲倦地延展,绘制着你内心的图谱。
          心能肯定它自己,然后又否定它自己,接着再肯定另一个自己。
          因此,它能将内在无穷的意念归纳整合为几种简单的概念;
          它能不局限于当前所感觉的事物,而是领悟并扩充其意义;
          它能联系过去,畅想未来,不囿一身,运筹千里。
          心无极限。
          意识到这一点,你就可以说:我不是有限的存在了。


          5楼2015-02-12 22:44
          回复
            从哪来的,到哪里去?你不能理解宇宙就像有时候不能理解自己。
            因为追问"为什么",所以产生痛苦。因为没有信仰,所以将"现在的自己"作为手段,将"未来的自己"作为目的,憧憬未来,盘算未来,尽失现在的意义。
            你可知最终的未来只有一个--死亡。
            更麻烦的是,你的手段行为在现在,人所共见。你的目的在将来,只有你知。
            人人皆是如此,他人的手段行为我能看见,他人所怀的目的我一无所知。
            街上行人如织,每人都有一颗心。
            然而,我只能看见他们的身,他们的心对我而言都是那么的深不可测。
            猜疑、不安、隔膜、逃避、孤独。
            经典五段式,往复循环。
            于是我们辗转努力,寻求答案:书刊、报纸、电视、网络。可惜你不知道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不可告人的目的,你不清楚那段影像拍摄时导演受到了哪些情绪的左右,你跟着外界的信息亦步亦趋,直到忘记自我,忘记存在,忘记需求,泯然众人矣。
            请闭上双眼,扣开心扉,任选一个命题,溯流而上,倾听内心,尊重需要。如此,你便找到了内圣之门。
            王阳明悟出"心即理"后,为了验证,抛开一切书籍,只凭记忆和深思写成了《五经臆说》。
            须知当时"吃五经饭"的人比现在吃马克思饭的人还多,这个心情好了解一下《诗经》,那个郁闷了批一下《春秋》,书摊上的书端的是良莠不齐。
            让这些书都见鬼去吧!
            摒弃一切说法,摆脱所有窠臼,直抒"胸臆之见",不必尽合于先贤而成的《五经臆说》,反而更合五经原旨,并且新见迭出。
            不是吗?所有的经典不过是对"我心"的记载,是各人的心路历程。因此对它不能当作教条来顶礼膜拜,而是取其益者用之。
            我醒了。那一刻,我站在天桥上,对着远方大喊大叫,引来无数侧目。
            路人别再笑我,不是疯了,只是拨云见日,欣喜若狂。
            大学里有哲学系,社科院有哲学研究所,我不知道吃阳明饭的人有多少,我只知道那一刻,我的心,与阳明之心,离得比谁都近。
            五百年前的那个午夜,万籁俱静,阳明的仆人早已入睡,忽听得主人叫喊,都从梦中惊醒。众人跑到石棺跟前,但见主人欢呼雀跃,不禁面面相觑。


            7楼2015-02-12 22:45
            回复
              他望着王阳明,等待他的黄钟大吕,侃侃而谈。
              王阳明只有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必外求。
              席书目瞪口呆:圣人可以不学自成?
              邱如白"爱"上梅兰芳还有一个过程呢,席书一时半会又如何领悟王阳明早已思索了三十年的问题?
              于是,似是而非的席书回去消化、反思。
              第二天再来,王阳明举了禹和稷的事例,席书又带着感悟和迷惘回去琢磨。
              如此往复四五次,席书终于豁然通达,成为阳明悟道之后第一个受教之人。
              对阳明五体投地的席书从此成了"祥林嫂",逢人便激动地说:圣人之道,重见于今!
              回到贵阳,席书和毛应奎一道,建立了贵阳书院,广择学子,延请阳明设席讲学。
              王阳明的时代到了。
              当年阳明在京城讲学,风头完全被李梦阳那一帮文艺青年盖过,门可罗雀。而此刻,自己却在贵阳重放异彩。人生真是福祸相依,如果不是上疏营救戴铣,便不会贬谪贵州,不贬谪贵州,便不会在这贵阳书院讲学,更不可能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千古妙得。
              文章憎命达,想赢得最多必须先学会怎么输。
              如果要撰写一篇获奖感言,便是感谢CCTV,感谢MTV,哦不,应该是感谢刘瑾,你打了我三十廷杖;感谢吏部文选司的同僚,你们废寝忘食,群策群力为我挑了龙场这块蛮荒之地。没有你们,我不可能悟道。
              谁毁了王阳明的孤单,谁就毁了王阳明。


              10楼2015-02-12 22:45
              回复
                阳明感慨道:"你我三人,和吏目三人其实没什么区别啊!"
                两个童子想了想,不禁潸然泪下,转身出门,去掩埋尸体。
                阳明触景生情,诗兴顿起,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千古名篇《瘗旅文》。
                瘗,音同"义",意为"埋葬"。
                《古文观止》里的文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过使我感动,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无非让我眼眶湿润。而当年只身来到北京求学,第一次体味北漂的滋味时,读罢《瘗旅文》,我失声痛哭。
                文言会有隔膜,然而这篇却字字泣血,读来身临其境,直刺人心。
                好的文章,是穿越时空的: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查探)之,已行矣(已经离开了)。薄午(将近中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叹。"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早,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14楼2015-02-12 22:47
                回复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挖运泥土的器具)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悯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盛事物的容器),嗟吁涕洟(鼻涕眼泪)而告之曰:"呜呼伤哉!繄(这是)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你的家乡),尔乌为乎(为什么)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不轻易离开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我是因为流放才来此地,理所应当。你又有什么罪过而非来不可呢)?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胡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忧愁)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长途跋涉,劳心劳力,如何能够免于一死)?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悲伤)也。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即使我不埋你),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你虽已无知觉,我却无法安心)?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今天忽然如此悲伤,是因为你的缘故)
                  试想一个情景,你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为了勉强糊口的工资,四处奔波,独自一人出差在外。
                  夜晚,凄风苦雨,你又疲倦又孤独,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你爬了起来,读到如泣如诉的《瘗旅文》,那一刻,是什么感觉?
                  金圣叹评:作之者固为多情,读之者能无泪下?
                  王阳明饱含热泪,问这个素不相识的小吏:我因为得罪了小人、触怒了天子才被贬至此,你跋山涉水到这蛮荒之地,曝尸荒野,却是为何?你的官位不过是小小吏目,俸不过五斗,却要矮下你七尺男儿之躯,并且丢开妻儿累及家仆,你何所求?何所图?


                  15楼2015-02-12 22:47
                  回复
                    ◆ 别了!龙场
                    这年年底,一道吏部的公文下到贵州,擢阳明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
                    这是怎么回事,莫非刘瑾这个死太监良心发现,洗心革面了?
                    写在纸上的历史总是寄托着文人幼稚的想法,并不可靠。
                    真实的历史是,阳明贬谪龙场这段时间,没少寄诗给京城的故交,乔宇和储瓘。
                    诗,可以用来抒情,也可以用来自救。
                    乔宇是在任的户部侍郎,储罐是退休的户部侍郎、理学大师。
                    虽然湛若水和王阳明的关系更近,但作为一名翰林院编修,学问是有的,权力是没有的。
                    而两位户部侍郎官虽不小(从二品),却仍离权力中枢有一段距离。不过放心,乔宇和一个重量级人物很熟。
                    吏部尚书杨一清。
                    此人是除掉刘瑾的幕后推手,成化朝就步入政坛的老政客。
                    杨一清和刘健、谢迁一干老愤青不同,和李东阳倒是有某些共性。
                    幼稚的理想主义者为了理想去送死,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为了理想而隐忍。


                    17楼2015-02-12 22:56
                    回复
                      阳明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车辚辚马萧萧,整个一明朝版《兵车行》!
                      阳明不敢怠慢,赶紧将县民请进了县衙。
                      众人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呈递各自的状子。
                      定睛一看,都是诸如张三偷了李四家两个鸡蛋,某甲在网上注册了一堆马甲攻击某乙这类屁事。
                      阳明还没表态,冀元亨已然怒了:靠,XP不发威,你当我是DOS啊!
                      阳明之所以如此淡定,是因为一切皆在其掌控之中。
                      查查县志,庐陵人拿告状当饭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朱元璋时期,应对这一顽症就曾出台过措施:地方官挑选民间德高望重的老人,方圆一里设一人,呼为"里老",由他们来仲裁纠纷,并有权鞭挞顽劣之徒。不服管教,擅自越级告状者,将受严惩。
                      看来,大家早已淡忘了这条祖训。
                      但阳明认为,事情应该回到它本来的状态。
                      于是,这天傍晚,收了摊的小商贩,下了学的小朋友,打完太极的老大爷,都在县城各处看到了由王阳明亲笔撰写的公告:
                      庐陵县自古就是出文人的礼仪之县,现在却变成了讼棍的乐园,我真为你们感到羞耻。本县身体不好,反应也没你们快,所以跟你们约定好,今后除了人命关天,非讼不可的大事,不要动不动就跑来告状,一般纠纷去找"里老"解决。讼书也要有个规范,字数不能超过六十,讲清事实即可,不要扯东扯西,表达欲望确实强烈的,可以考虑去当网络写手。从今往后,再有瞎告一气的,本县从重处罚决不姑息。话说回来,我这也是为你们谋划,到底是因为一时之怒与人争讼,破败其家,遗祸子孙好呢,还是大家伙踏实务农,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好?你们好好考虑考虑吧。


                      21楼2015-02-12 22:57
                      回复
                        ◆ 引爆重磅炸弹
                        这期间,之前找过杨一清搭救王阳明的户部侍郎乔宇迁往南京任礼部尚书。临行前,乔宇向阳明请教,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王阳明:学贵专。
                        乔宇:Yes,我小的时候学下棋,废寝忘食,目不窥园。于是三年之内无敌手,嗯,学贵专。
                        王阳明:学贵精。
                        乔宇:Yes,我长大以后学文辞,字雕句琢,博采众长,现在不喜欢韩柳的文章了,改攻汉魏的大赋,嗯,学贵精。
                        王阳明:学贵正。
                        乔宇:Yeah,我中年以后想学学人生哲学,为圣之道,开始后悔以前学的那些雕虫小技占满了心灵,没有多余的空间了,你说该怎么办吧?
                        王阳明:学下棋,学写文章,学修道,都被称作学问。然而,由这三件事所导向的终点,差异却很大。"道"就是指大路。离开大路,就充满着荆棘,很难到达目的地。因此专精于道,才能被称作真正的"专精"。如果只是专精于下棋,却没有同时专精于道,那这个专精就是沉溺。如果只是专精于写文章,却没有同时专精于道,那这个专精就会流于怪癖。道宽广博大,能由里面发展出文辞与技能。不去求道,而以文辞技能为主,那就离道很远,背道而驰了。
                        你我都被限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大脑因为工作的需要不断地重复着相应的区域,直至僵化。你可知学问除了专业的知识,更有为人处世之道,涵养心性之道,知进知退之道?工作不能与"道"结合起来,终究只能流于平庸,人生也将毫无意义。


                        24楼2015-02-12 22:57
                        回复
                          阳明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一番耐心解释,徐爱信了。
                          徐同学顿感五雷轰顶,只觉纯良的内心被万恶的教育体制深深地欺骗了。想想也是,作为一名三好学生,一直对朱子之言深信不疑,老师此番的一通解释彻底颠覆了他以往的价值观,这太可怕了。
                          两种解释,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究竟谁对?
                          其实,曾参两千年前到底说的什么谁也不知道,搞不好人说这话的时候凑巧打了个嗝,"新"字就被做笔记的弟子记成了"亲"。
                          问题的关键是,王阳明为什么要翻案?还拿四书之首《大学》来开刀?
                          对比一下两种翻译。
                          朱熹版:《大学》的宗旨在于领悟正大光明的德性,方法是弃旧图新。
                          阳明版:《大学》的宗旨在于领悟正大光明的德性,在于亲近造福百姓。
                          仔细品品不难发现,按照朱熹的解释,明德是本,是致知;新民是末,是格物。前者是目的,后者是达成目的的方法,与他那套格物致知的理论一脉相承。
                          而按照王阳明的解释,明德就是亲民,亲民就是明德,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万物一体。


                          29楼2015-02-12 23:00
                          回复
                            “你…你好,我取…取点钱”,“请问你卡带了吗”,“卡…卡你…麻痹啊,老…老子这…这叫口…口吃…”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5-02-12 23:01
                            收起回复
                              ◆ 徐爱和黄绾
                              滁州距南京一百多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因此被明政府辟为马场。
                              此地生态环境极好,几百年前欧阳修用《醉翁亭记》把自然景观变成了人文景观,而此刻,王阳明要将人文景观变成讲学圣地。
                              一堆王门子弟跟着阳明在琅琊酿泉之间畅游,在精神花园之中漫步。夜间,环坐龙潭,饮酒赋诗,振衣起舞,放歌山谷。好不快哉!
                              这晚,众人均已入睡,徐爱敲开了阳明的房门。
                              他开门见山:弟子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前来讨教。先生讲只求之于本心便可达到至善境界,恐怕,还是不能穷尽天下之理。
                              王阳明:早知你旧说缠绕,必会反复。心即理也,天下哪里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
                              徐爱:还是有许多理的,比如说对长辈的孝顺,对朋友的信义,对百姓的仁慈,等等,这一切您怎么可以假装看不到呢?
                              王阳明:这种错误说法流行已经很久了,一两句话点不醒你。且按你说的往下说。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那么父亲去世后你当如何?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遮蔽即是天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运用在对待老人上便是孝,用于朋友和百姓便是仁。


                              33楼2015-02-12 23: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