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贝斯
在英国军队中,军官的配备的武器是一把佩剑,军士一般配备戟[①]。这些东西与其说是为了自卫不如说是一种队形的装饰。大多数士兵装备的是火枪,其中最有名的一款要数褐贝斯了。这款枪是马尔伯勒公爵在担任军械总局局长时引入的。这款枪枪管管长42英寸,口径0.75英寸,配备17英寸长的三棱重军刺装在枪口。每名士兵配发60枚圆柱形一体式定装子弹。在装填的时候,士兵要咬开纸壳的底部,把一小部分火药倒在底火盘上并把剩余的火药倒入枪膛。之后他们会用推弹杆把弹头推进枪膛,纸壳作为压膛填充物要随着弹丸一起被推进去,以提高枪膛的气密性。最后他们会扣动扳机引发燧石发火装置打火引燃底火并使枪膛中的火药发生爆炸。尽管作为一款经典枪型,褐贝斯的哑火率有时也会高达六分之一,如果火药受潮,则会完全哑火。
弹丸往往和枪膛配合的不是很好,从游隙中泄露的气体会吹得子弹在飞行过程中剧烈的翻转。褐贝斯的弹道尤其不稳定。50码处的单个士兵兴许还有机会命中,200码处就只能保证命中一排线列了。但是在200码外,到700码的时候,子弹的威慑甚至还不如开枪声带来的大。命中率取决于膛内火药的压实程度和瞄准的用心程度。如果一个士兵漫不经心地射击,他的射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五发。在实际作战过程中,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也能保证每分钟将近三发的射速。
由于当时的火枪还是不那么精确,一次密集的射击往往要比单个的自由设击效果要好。火力越密集,杀伤力越大。再加上绅士道德的影响,十八世纪的战争普遍让士兵们肩并肩站在一起排成三列组成线列阵型。法国曾经试图加至四列纵深,但是在试验中发现第四排士兵往往给前面的同袍造成误伤。因此三列纵深的线列队形在欧洲大陆是最为实用的。它不仅能帮助士兵团结一致,而且在前排士兵倒下时,后排的士兵很快就可以顶上去。
[①]这里的戟分两种,一种是halberd(图来自百度),另一种是short pike(图来自百度),中文里这两种武器都叫戟。但是前者的戟头更像俄式的长战斧,还有一种叫spontoon(图来自维基)。
在英国军队中,军官的配备的武器是一把佩剑,军士一般配备戟[①]。这些东西与其说是为了自卫不如说是一种队形的装饰。大多数士兵装备的是火枪,其中最有名的一款要数褐贝斯了。这款枪是马尔伯勒公爵在担任军械总局局长时引入的。这款枪枪管管长42英寸,口径0.75英寸,配备17英寸长的三棱重军刺装在枪口。每名士兵配发60枚圆柱形一体式定装子弹。在装填的时候,士兵要咬开纸壳的底部,把一小部分火药倒在底火盘上并把剩余的火药倒入枪膛。之后他们会用推弹杆把弹头推进枪膛,纸壳作为压膛填充物要随着弹丸一起被推进去,以提高枪膛的气密性。最后他们会扣动扳机引发燧石发火装置打火引燃底火并使枪膛中的火药发生爆炸。尽管作为一款经典枪型,褐贝斯的哑火率有时也会高达六分之一,如果火药受潮,则会完全哑火。
弹丸往往和枪膛配合的不是很好,从游隙中泄露的气体会吹得子弹在飞行过程中剧烈的翻转。褐贝斯的弹道尤其不稳定。50码处的单个士兵兴许还有机会命中,200码处就只能保证命中一排线列了。但是在200码外,到700码的时候,子弹的威慑甚至还不如开枪声带来的大。命中率取决于膛内火药的压实程度和瞄准的用心程度。如果一个士兵漫不经心地射击,他的射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五发。在实际作战过程中,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也能保证每分钟将近三发的射速。
由于当时的火枪还是不那么精确,一次密集的射击往往要比单个的自由设击效果要好。火力越密集,杀伤力越大。再加上绅士道德的影响,十八世纪的战争普遍让士兵们肩并肩站在一起排成三列组成线列阵型。法国曾经试图加至四列纵深,但是在试验中发现第四排士兵往往给前面的同袍造成误伤。因此三列纵深的线列队形在欧洲大陆是最为实用的。它不仅能帮助士兵团结一致,而且在前排士兵倒下时,后排的士兵很快就可以顶上去。
[①]这里的戟分两种,一种是halberd(图来自百度),另一种是short pike(图来自百度),中文里这两种武器都叫戟。但是前者的戟头更像俄式的长战斧,还有一种叫spontoon(图来自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