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常空吧 关注:64贴子:13,908

【其他】 141227 转帖地缘看世界5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地中海部分


IP属地:四川1楼2015-03-03 23:24回复


    IP属地:四川2楼2015-03-03 23:25
    回复


      IP属地:四川8楼2015-03-05 18:47
      回复
          土耳其人想在阿拉伯世界扯旗,只是他自己的主观愿望,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阿拉伯人自己的意愿。如果土耳其只是想影响并控制象叙利亚那种体量的国家,机会还是挺大的。问题是土耳其人所面对的,是一个带有邦联特征的“阿拉伯联盟”,这个横跨北非——阿拉伯半岛,种族、文化上同出一脉,地理关系上联系紧密的地缘板块。和土耳其人一样,阿拉伯人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帝国的荣耀。即使是在现在的国际架构下,分成了22个独立“法人”。2亿多阿拉伯人中,也总是不断有“强人”出现,试图重新统一阿拉伯世界,以对抗异教徒的入侵。象拉登这种,以极端主义形式出现人物,只在正常的地缘博弈中,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出现的。这种表达诉求的方式,更多是一种无奈,战略上基本没有机会。而阿拉伯世界如果想内部整合的话,还是要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看有没谁有带头大哥的潜质。
        从大的地理结构来看,阿拉伯世界可以被分为北非和阿拉伯半岛两大部分。二者之间的分割线,就是那条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河——苏伊士运河。其实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阿拉伯半岛和非洲更象是一个板块。不信大家可在在地图上看看,如果加上阿拉伯半岛这个角,非洲的轮廓线是不是会更加完整。不过地理上被划到哪个洲也无所谓了,反正现实生活中,大家更重视的是彼此之间的地缘关系。就象同样被划到亚洲的土耳其人,绝不会认为他们和东南亚的关系,会比和欧洲重要。
          说阿拉伯半岛更象是北非的一部分,并不是单纯的凭直观印象,也不是因为这两个区域现在都是阿拉伯人的控制区。而是这两个板块的地理特征的确有很多共性,在漫长的历史过种于,这种共性也决定了,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有及他们那些在种族上同源的“闪”系亲属(柏柏尔人、犹太人都是这个族系的),最终渗透成功的区域,是在西线的北非,而不是东线的伊朗高原。既然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由于苏伊士运河和红海的切割,成为了二个板块,那么我们还是分块对他们的地缘结构作个解读。如果按照文化扩张的顺序,我们应该先解读阿拉伯半岛的,不过最近利比亚的事,天天在新闻里转,所以还是先说北非吧。反正阿拉伯半岛是永恒的话题,留在后面压轴好了。
        每个在地图上审视北非的人,第一感觉应该都是大。看上去这块地方的体量,比整个西欧还要大。再结合历史上,北非曾经和欧洲隔着地中海,PK了二千多年的历史,很容易给人一种印象:这是一块潜力很大的区域。甚至有可能作为世界一极,成为地缘博弈的主角。不过当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地图的话,就会发现大多数地图,在北非的腹地纵贯东西的打上五个大字“撒哈拉沙漠”。也就是说整个北非的腹地,基本都是被这种不适人居的干旱之地所覆盖。这种“绣花枕头一包草”的地理结构,和澳大利亚、西伯利亚有些类似。除了让那些只看行政地图的狂热扩张主义者兴奋一下外,在历史和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有多少改观。
          与那些华而不实的极限之地一样,人类如果要在北非大规模生存,所能倚仗的只能是其中很小一部分。或者说,其中的某一区域的小环境,可以达到文明生存的要求。从北非这种干旱的情况来看,决定其地缘中心的第一要素,当仁不让的就是“水”了,也就是说,哪里有水,哪里才会有人类生存。哪里的水多,哪里就会是地缘中心。从这个角度看,北非文明,只能大规模存在于两个区域。一个就是东部边缘有“尼罗河流域”;另一个则是西北边缘的“阿特拉斯山脉”。
        说到尼罗河,相信略微了解世界的人,对它都不陌生。5000多年前,这条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土地的河流,就孕育出了伟大的埃及文明。尽管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埃及人”,和建筑金字塔的埃及人,之间并没有文明的继承关系。但这并不妨碍尼罗河,继续为它两岸的阿拉伯人,提供生命之水。而阿拉伯人为了更彻底的榨取这条母亲河的潜力,在上世纪50年代,在尼罗河的中游(埃及、苏丹交界处),构筑了拦河大坝,形成了巨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湖”。这项工程对尼罗河两岸的生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和三峡工程一样,利弊也仍在争论之中。而最大的争议点,就是原先土地最为肥沃的尼罗河下游地区(开罗以南),由于不再有洪水定期泛滥,土地变得越来越贫瘠(没有上游带下来的肥沃土壤补充肥力了)。
          不管尼罗河大坝的兴建,会不会让埃及的农业重心发生转移。尼罗河的存在,都让埃及拥有了北非最好的农业条件,并为之承载了约8000万的人口。在地缘竞争当中,人口数量并不一定是决定性因素,但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你的土地,不能承载和竞争对手同级的人口,那么你的实力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的人口数量,算是首屈一指,比排在第二级的伊拉克、阿尔及利亚(都是3500万的级别)高出一倍还多;和穆斯林世界的另外两个竞争者土耳其、伊朗,也处在同一级别(二者都是7000多万)。
          


        IP属地:四川9楼2015-03-05 18:55
        回复


          IP属地:四川10楼2015-03-05 19:00
          回复


            IP属地:四川16楼2015-03-05 21:15
            回复


              IP属地:四川18楼2015-03-05 21:22
              回复


                IP属地:四川22楼2015-03-05 22:06
                回复
                    所谓近东、中东、远东的概念,是欧洲人以自己为中心测距,对亚洲部分地区的描述。象离欧洲最近的土耳其,就是近东的主要国家;而我们中国,则是远东的核心部分。不过这种划分方法,显然已经过时了。唯一还在使用的,就是“中东”这个概念。深究欧洲人,最早定出“中东”这个概念时的范围,已经没有意义了。在现在的地缘环境下,它出现在政治生活中时,通常所包括的是下面几大板块:小亚细亚半岛的“土耳其”、伊朗高原的“伊朗”、北非的“埃及”,阿拉伯半岛的所有国家。而在这些都已经伊斯兰化了的地区当中,最为核心的板块,就是阿拉伯半岛了。
                    说到阿拉伯半岛,相信在那么多年国际新闻的耳濡目染下,大家随便都能说出岛内的几个国家来。当我们把视线从国境线上移开,单看阿拉伯半岛地理结构的话。我们就会发现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的地理结构,惊人的一致。如果不是东非大裂谷的北段,将阿拉伯半岛从非洲大陆撕裂出去,并且倒灌入海水,形成“红海”的话,我们有理由相信,地理学家们会把阿拉伯半岛划成非洲的一部分。不过这种人为的分类,并不妨碍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在地理环境上的一致性。那些从阿拉伯半岛西迁的“闪”族人,在游走完北非之后应该会发现,他们所在的这片新大陆,就是阿拉伯半岛的放大版。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认为,阿拉伯半岛是北非大陆的缩小版。
                  我们之前总结北非大陆的基本地理结构,所总结出的就是,大部分地区被撒哈拉沙漠所覆盖。真正能够为强大文明所依托的,就是边缘地区的“一山一河”。山就是西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脉”;河就是尼罗河。阿拉伯半岛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整个半岛的腹地广布沙漠。人口主要集中在边缘地带。与北非有所不同的是,阿拉伯半岛内部的选择,其实还要更多一些。
                    首先我们来看看阿拉伯半岛的基本地形。我们常说中国的地形是三级地形,阿拉伯半岛的情况也一样。西部沿红海边缘部分,是由一条叫作“塞拉特山脉”的山地所覆盖,这条山地带其实也是东非大裂谷的一条边了。如果和北非的内部结构相对应的话,我们可以将之对应为“阿特拉斯山脉”。从塞拉特山脉穿出,我们就进入阿拉伯半岛的腹地了。从海拔上来看,这片腹地是介于山脉和平原之间的高地,统称为阿拉伯高原。经过阿拉伯高原之后,半岛的地形就过渡到了东部沿海平原地带。著名的两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正是这片低地的一部分。如果说阿拉伯半岛和哪个区域,能够和诞生了古埃及文明的尼罗河地区相媲美,那些就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这两条姊妹河了。
                  在阿拉伯世界分析地形,和我们在中央之国核心区的情况不太一样。在中央之国,我们更关注的是土地的平整度,山脉河流的走向。而对气候、降水等环境问题涉及较少。这主要是因为,身处温带季风区的东亚大陆,尽管生活在内部的人,还是能够感受到各板块之间的气候差异。但整体都是四季分明,适合农业开发的土地(也就适合人类大规模生存)。因此地形地貌的影响,会更为显著。相比之下,阿拉伯世界对于高、低地就不那么敏感了。对于阿拉伯人来说,“水”才是第一要素。如果没有水,那些平原之地也会变成沙漠;而如果有了水,山地之中也能够成为人口密集的核心区。这当中的典型,就是占据阿拉伯半岛大半壁江山的“沙特阿拉伯”。
                    由于沙特的国土纵贯阿拉伯半岛的东西两翼,因此阿拉伯半岛三级地形在沙特国内也是梯级分布的。尽管比拼实力,阿拉伯世界还很难说谁才是带头大哥。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沙特在阿拉伯乃至整个穆斯林世界,享有崇高的宗教地位。伊斯兰三大圣地中的“麦加”和“麦地那”,都是在沙特境内(另一个是耶路撒冷)。学习过中学历史的朋友,相信对这两个城市都不陌生。简单点说,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前,以商业、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阿拉伯人,地缘中心是在“麦加”,穆罕默德本人也正是出生于此。至于麦地那,则是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后,所选择的基地。正是以麦地那为基地,他打败了麦加的阿拉伯贵族们,并进而用伊斯兰教统一了阿拉伯人。在这个过程中,新生的穆斯林们为了让旧有的体系平稳过渡,也接受了麦加的地缘中心地位。只不过,麦加必须在伊斯兰文化之下,和麦地那共同享有“圣城”的地位罢了。
                  在《阿拉伯半岛地缘结构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麦加也好,麦地那也罢,都是位于塞拉特山区之中。如果相比于半岛腹地大部分沙漠化的阿拉伯高原,塞拉特山地当中的水源保有量,显然要高出许多。而麦加和麦地那所选择的地点,也都是山脉当中水源最为集中的绿洲。事实上现在沙特的情况也是这样,人口最为集中的大城市,大多在西部塞拉特山一线。而中部的居民,主要集中在三面由内夫德沙漠、代赫纳沙漠、鲁卜哈利沙漠环绕的“汉志高原”之上。至于说最东部的沿波斯湾平原,反倒是最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干旱之地。三大沙漠最东面的代赫纳沙漠,基本把沙特人在波斯湾的海岸线给封闭住了。如果不是波斯湾的石油,现在成为了沙特的命脉所在,估计这块“沙漠平原”对于沙特人来说就是块鸡肋了。


                  IP属地:四川23楼2015-03-05 22:26
                  回复
                      作者:朴老 回复日期:2011-09-22 08:35:44  回复
                    顶啊顶~楼主,有个疑惑哈:记得奥斯曼帝国极盛时的版图包含了塞拉特山地,却并没有把内志高原囊括进去。楼主上文说内志高原是东方朝圣者的重要中转站,照理说以帝国当时的实力,不该弃之不顾吧?
                      ===============================================================
                      费效比太低了。在伊斯兰教扩张之前的罗马、拜占庭、波斯等帝国,在阿拉伯半岛能拿到新月沃地就可以了。至于象汉志、内志这两块区域,也就当鸡肋了。在这些区域,还是骑骆驼的阿拉伯人更适应。这有点象中国的情况,一般中原帝国在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能拿到农业基础最好的河套和河西走廊就够了。再深入的话,成本和收益就不成正比了。所以在阿拉伯半岛,也就是阿拉伯人自己的帝国,会去把半岛全部包括进去。如果奥斯曼帝国没有伊斯兰化,并希望藉成成为穆斯林领袖的话,他们也没有必要占据塞拉特山地的。至于生活在内志高原的阿拉伯部落,一般情况下也没有必要去挑战一个庞大的帝国,或者说阻断商路(自己的利益也在里面),更何况在大圣城都在土耳其人手中。包括后来阿拉伯半岛,被欧洲人侵入后,内志地区也是酋长国林立。欧洲人同样认为,将内志地区纳入势力范围,而不是谋求直接控制,费效比会更高。这也给了沙特家族留下了,统一内志地区的战略空间。
                      


                    IP属地:四川25楼2015-03-05 22:38
                    回复
                        在分析“新月沃地”之前,还有一个板块应该先进入我们视野的,那就是阿拉伯半岛的南部,也不是靠近印度洋的那条边。在这个方向,阿拉伯人建立了也门和阿曼两个国家。很多朋友很奇怪,阿拉伯人究竟是按照什么原则,来在阿拉伯半岛,划出这些体量相差巨大的国家的,彼此之间,又是依据什么来确立国境线的。事实上,要是按阿拉伯半岛内部的地缘结构来看,就算出现上百个国家也是有可能的。因为除了新月沃地是连成片的,高密度人口聚落区外,其余的半岛土地上,生存其上的阿拉伯人,基本都是依托一些呈点状分布的绿洲的。在古典时期,生活在这些绿洲之上的部落,虽然拥有共同的种族、文化背景,但强烈的地理分割性。还是让大家自然分割成一个个,地缘上相对独立的部落群体。即使是在这些部落依据大的地缘规律,整合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这种内部各自为王的情况,也依旧存在。也正因为此,才会出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类明确表明内部结构的国名。至于说阿拉伯半岛,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政区格局,那还是要“感谢”欧洲人,是他们在那次瓜分世界的狂狂潮中,为这个星球全面进入国家时代,作出了“卓越贡献”。
                        当然,殖民者在瓜分世界时,也一定是遵循一定的地缘规律的,并不是单纯的拿标尺在图上按几何形状分割,就能瓜分世界的。只不过他们所遵循的地缘规律,和那片土地上依据环境,所自然形成的地缘结构,并不一定吻合,也正是因此才为那些完全脱离殖民时代,大多在上世纪中叶形成的国家,埋下了动乱的根源。我们即将要分析到的也门,包括与之隔海相望的非洲这角——索马里地区,目前都还在消化这颗欧洲人种下的苦果。
                      从也门的地理形态来看,层次感在阿拉伯国家中算是比较丰富的。基本的地势和整个阿拉伯半岛的走势相同,即“西高东低”。这西部的高地,也就是从沙特阿拉伯境内向南延伸过来的“塞拉特山脉”。这条纵贯整个阿拉伯半岛西边缘的山地,在整个沙特阿拉伯境内的东西纵深并没有太大变化,但当它延伸到阿拉伯半岛的西南角,进入也门境内后,却突然变宽了,并且开始沿阿拉伯半岛的南边缘,向东延伸,并逐渐走低。这种走势,让整个阿拉伯半岛的西部山地,整体带呈现为一个 “L”形。而也门所控制的区域,主体就是这个L型山地的角和下边。
                        塞拉特山脉的这种变化,也让其南部的山地,有机会形成相对独立的地缘板块。相比于中北部那细长形的山地,西南角这片山地,所拥有的纵深,能够让它内部拥有更多被山地所保护,少受热带沙漠气候影响的绿洲。在这片高地之上的山谷盆地中,甚至会出现夏季温度不超过30度的凉爽之地。更为重要的是,山体的高度和纵深,也能它能够获得太多的降雨,涵养更多的水源。在地势最高的,首都“萨那”(海拔2200米),一年中甚至有两个雨季。在那张《也门地缘结构示意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也门境内由高地向下,形成了很多河谷。
                      也门这种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也让它能够保有更多的人口。相比于和它基本呈对应关系,境内却大都是沙漠化低地的阿曼来说(人口300万不到),也门那2300万的人口,算得上是巨无霸了。这人口数量,已经和面积远大于自己的沙特持平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这个世界是获取石油利益最多的国家,沙特的人口数量是建立在巨额的石油收入之上而爆发的。而也门却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无法分享波斯湾的石油),成为目前却是阿拉伯兄弟当中,最穷的一个。
                      当然,也不能说也门边上就没有一点石油,只是相比于波斯湾上巨大储量,也门那点油根本不算什么。事实上能够让也门地区,能够从内志、汉志地区切割出来的原始原因,是因为它的山地当中,当初因为有相对丰富的水资源,而较早农业化。也就是说,相比于内志、汉志地区的商业、游牧文化,也门这部分山地之中的部落,已经偏向倚重农业了(现在依然有一半以上的农业人口)。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处在热带沙漠气候的包围之中,在也门山地之中已经生存了三千多年的阿拉伯人,所能够拥有的水资源也越来越少了。现在也门境内已经没有可以入海的河流了。那些只在雨季之中有水的河谷,并不能为也门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
                        相比邻居沙特,已经依靠海水淡化实现粮食自给(甚至还有出口),也门并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帮他们置换农业用水。更多的,只能依靠抽取山中涵养千万年的地下用水,来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越穷越生)。即使这样,仍然不能实现粮食自给,更别说过上波斯湾酋长们,那样挥金如土的生活了。很多时候我们在设想,如果那些财大气粗的阿拉伯产油国,当初没有了巨额石油收入会怎么样,那么也门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以沙特的环境看,可能还不如也门)。其实即使是石油资源最少的也门,也是在把石油产业当作支柱产业,用以维持国家的运转。
                      拥有阿拉伯半岛纵深最大的山地资源,固然是也门可以整合成一个现代意义国家的根本原因,但地处阿拉伯半岛的西南角,也门也同样是一个海洋国家。尽管阿拉伯半岛的那些沿海平原,多数因为更易受到热带沙漠气候的攻击,而沙漠化了(还不如山地之中,可以有屏障)。但既然临海,并且拥有那么长的海岸线,也门也不可能不从海洋经济中,得到一点好处的。事实上也门的海岸线,的确也一直在也门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就“作用”这两个字来说,有好也有坏。很不幸的是,国家化之后的也门地区,就因为他的海岸线而在上个世纪陷入分裂当中,而这种分裂所造成的后遗症,至今仍未痊愈。


                      IP属地:四川26楼2015-03-05 22:51
                      回复


                        IP属地:四川28楼2015-03-05 23:04
                        回复


                          IP属地:四川31楼2015-03-05 23:18
                          回复


                            IP属地:四川35楼2015-03-05 23:58
                            回复


                              IP属地:四川38楼2015-03-06 00: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