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剑吧 关注:58,429贴子:407,053
  • 13回复贴,共1
汉 剑 辉 煌
龙哥2014.12
战国时铁剑已经广泛应用于战争,铁剑相较铜剑有着性能上的优势,代替铜剑是历史的必然。但铁剑完全代替铜剑是发生在汉代,西汉时期铁剑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到东汉时,一度显赫的铜剑寿终正寝,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剑到底应达到什么性能呢?墨子说:“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就是说,剑要做到刺东西能刺进去,砍东西能砍断它,剑身侧面经受打击而不断折,具备这几项性能就是利剑。
铜剑与铁剑的最大不同,除材质外,主要是制剑工艺的差异。铜剑只能开模铸造,而铁剑只能锻造。青铜性脆,为了不至于折断,剑体一般比较宽、短,聪明的古代铸剑师经过长期摸索,通过调节青铜合金中锡与铅的比重来达到追求性能、增加长度的目的。具体的说,刃部含锡多,青铜颜色发白,比较坚硬,而剑脊含铅多,青铜颜色发黄,比较坚韧,使得剑力求达到刚柔相济。至秦朝中国的青铜剑变得窄长,已达90余厘米长,至西汉已达110厘米以上,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首屈一指的奇葩,但这已经是达到了青铜铸剑工艺的极致。
铁剑就不同了,因为韧性及延展性较好,铁剑长度可以很容易地突破1米,战国时铁剑长度普遍在80~3000px左右,已出土的剑有的甚至达到145厘米左右。至汉代,剑的长度普遍又有所增加,据《汉书》载,广川王刘去因仰慕古代勇士,曾制作七尺五寸剑佩服,汉七尺五寸相当于现在170多厘米,长度极为可观!
汉剑的长度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我猜想,这一定包含了一代代铸剑师压抑心中的憋屈情绪的尽情释放,毕竟,限于材料和技术,几百年来,青铜剑历经千辛万苦才从二三十厘米达到一米左右长,这已经是达到极限了。所以一旦找到了更适合做长剑的材料,突破这个恼人的羁绊后,就会畅快淋漓的、随心所欲的、无所顾忌的制作超长的宝剑!当然,剑的尺寸也与战场实际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一寸长一寸强,战场上剑尺寸长一点优势就多一点,试想当两军相遇,一方士兵手持几十厘米的青铜剑,另一方却手持两倍其长的白光炫目的铁剑,气势上将会给对方何等震慑!
铁剑甫一出现,带有脱胎青铜剑剑身截面为八面体或六面体的线条之美,以及保持着剑刃前部收腰的造型,然而毕竟锻造不同于铸造,而且铁剑一般较窄,最宽处普遍仅为75px许,通过磨剑控制线条相当不易,为方便制作,铁剑剑身截面后来逐步简化为四面菱形,前部也不再收腰。顺便说一下,无论早期铁剑还是青铜剑的剑刃前部收腰,多数学者认为是在剑刃的大约前1/3处起,据笔者观察多把剑发现,收腰处的起始点是在剑刃的前1/3靠后一点,大致在剑刃的黄金分割点处,这体现了古人对审美的精确把握。
剑在西汉作为实战兵器仍然广泛用于战争。西汉统治者高度重视武备,景帝时,晁错上言兵事:“平陵相远,川谷居间,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两陈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也,剑楯三不当一。萑苇竹萧,草木蒙茏,枝叶茂接,此矛鋋之地也,长戟二不当一。曲道相伏,险厄相薄,此剑楯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又称“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亡矢同;中不能入,与亡镞同:此将不省兵之祸也,五不当一”,“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由此说明,弓弩、长戟、矛鋋、剑楯是西汉早期军队的主要装备,制胜之道在于一是兵器制作上要保证质量,二是视场地不同采用不同兵器方可发挥兵器的最大效能,三是战法上要以己之长克敌之短。
铁剑的造法分为块炼铁直接锻制、块炼铁直接锻制、炒钢或熟铁锻制、铸铁脱碳钢锻制等基本技术,至西汉已熟练采用了局部淬火、表面渗碳、百炼钢等高级制作工艺。剑的品质大幅提高,比如百炼钢工艺,现出土的卅炼、五十炼、百炼等钢刀剑,原料是否是炒钢、加热多少次、折叠多少层等任何制剑的环节至今人们也没有弄明白。人们只搞清楚了这样一个事实,百炼钢刀剑是汉代刀剑中的绝品。从历史记载看,百炼钢技术是汉代钢铁刀剑制作工艺的最高峰,从现在流传于世的汉刀剑看,其表现出的弹性、韧性、硬度等不凡性能,甚至绝多数明清刀剑都无法与之媲美。实令世人为之惊叹!
然而因战法的变化及兵器须大量快速生产的需要,铁剑刚刚经历辉煌,就迅速走向了衰落,战场上逐步为环首刀代替,汉剑就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长空而无比耀眼,尽管短暂,却因其精良的质量、威严的气势、犀利的造型、端庄的气质,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IP属地:北京1楼2015-03-17 21:03回复
    明清剑坑在了炼钢法上,搅钢混钢法含硫高,钢铁脆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5-03-17 23:12
    收起回复
      3000px那个还没改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5-03-18 00:55
      回复
        汉百炼钢刀剑,华夏古人的智慧体现!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3-18 02:03
        收起回复
          这种帖子我喜欢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3-18 09:06
          回复
            很好的文章,学习中国古文化。


            IP属地:黑龙江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5-06-18 12: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