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凤吧 关注:10贴子:491
  • 4回复贴,共1

好累的感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3-22 20:51回复
    考生秦存孝答卷。
    学生秦存孝,羽林右将军秦暮然长子,存孝自幼熟知军中之事,常闻军中有一军制名曰幕府,古者出征为将帅,军还则罢,治无常处,以幕帘为府署,故而名曰幕府。我朝初建时,因内外征战之需,置行军统帅,有时以按抚大使招讨使讨击使按察使等称呼率将士出征并置僚属以佐戎务称为行军幕府。
    幕府之制于我朝初建之时尤为盛行,,故而激励文人士子建功立业 ,以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先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投入太宗戎幕中。随太宗伐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为我大唐建立千秋功勋。史载房、杜二人“征伐未尝不从” ,于军中“参谋帷幄,军中多事 ,如晦剖决如流”。为此 ,“房谋杜断” 著称于一时。后高宗时武攸宜东征契丹 ,陈子昂入其戎幕为军事参谋 ,向主帅献策“审智愚,量勇怯 ,度众寡 ,以长攻短”;“提重兵精甲,顿之境上 ,朱亥实发之变”后我军得胜回朝,亦拜将封侯。故文人投入戎幕 ,谋取功勋 ,在我朝士人中蔚然成风。
    存孝以为,幕府之制战时其功甚笃,然其中弊病亦不可忽视,其一、士人入地方藩镇节帅军幕效力 ,故而使地方坐大严重威胁皇威,如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入徐敬业军,幕 ,徐“于扬州作乱,敬业军中书檄 ,皆宾王之词也。敬业败 ,伏诛” 。高宗曾读其檄文 ,连赞其才华不已。
    其二、军中藩镇节帅军幕宾主关系往往在风云变幻的朝廷政治中易转化朋党关系。我朝道德伦理中有“士为知己者死”,军幕幕主礼聘、礼遇僚佐和互相敬重的宾主关系,往往使“择木而栖”的文士有知遇之恩。如古人曾言,“士之知感激许与,常欲以有报为志者 ,则凡志乎道者 ,咸愿为之”。故在幕为宾主 ,在朝同官互相倚重、结为帮派、党同伐异而势所难免。
    因此 ,文人佐幕加强了藩镇军事、政治实力 ,对中央朝廷构成了威胁。 “今四方诸侯 ,或有未朝觐者。若天下士人既无常调 ,久不得禄 ,人皆怨嗟,必相率去我 ,入于他境 ,则如之何 ?”“议者多云,尚有跋扈未庭 ,并省官吏之后 ,恐被罢者仕进无路 ,别有依 托”。而有罪于朝者”投依藩镇为虎作伥。
    而今国泰民安,海内臣服,故存孝以为当制随时变,一则朝廷与兵部应按照时局之变加强对地方幕僚藩镇之控制,不削其权而要限制其权,过度膨胀,二则科举要大肆招纳贤士,英雄莫问出处,无论出身如何,有才者皆为大用。此乃学生愚见,祈圣裁。


    3楼2016-08-05 10:21
    回复
      秦存孝考题
      一、(1)随意挑一名名留史册的皇帝,讲述分析一下他的成功之道
      刘秀是历史上一位完美的帝王,而他虽是帝世后裔,然却也是出身草莽,他是如何成就一番帝业呢,且听我来分解。
      “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地皇三年,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
      “连岁灾蝗”、“盗寇锋起”、“饥荒”、“图谶”和“王莽败亡已兆”,仔细品味这些词意,不难看出刘秀是很会抓时机的,是绝不早早地站到新朝的对立面去的,看准时机,他才出手。刘秀不光会抓时机,更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很会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刘秀也成为一位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开创了令后人追慕不已和称颂有加的“光武中兴”业绩。古人称誉:“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自三代以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而刘秀的成功之道中最重要的就是“善下”
      古人曾云:“事之至难,莫如知人”,史学家袁宏说,统治者必有“三患”,一曰“患时之无才也”;二曰“虽有其才,患主之不知也”;三曰“主既知之。患任之不尽也。”无疑,刘秀或正是运用此般“善下”的艺术,颇具成效地解决了袁宏所谓的统治者之“三患”,并由此达现“中兴”之业。
      善细致入微地关爱下属 ,作为下属,最关心的就是统治者对自己的看法,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得到统治者的关心与赞赏,刘秀对下属的关爱方面堪称典范。
      善推心置腹地信任下属 ,被信任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是对人的极大褒奖和安慰,它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能使人毫无顾忌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善褒惩有度地扬抑下属 ,表扬是一种积极的鼓励、促进和引导。统治者对于下属的赞扬往往能激起下属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中去,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从而形成“统治者因以赢得下属之忠心效力,下属则获得展示自己才华之良机”的良性循环。
      善能客人过错宽宥下属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难免有过错,对犯错之人要示以宽容,允许人改正错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统治者,善于宽容下属的过错是其为人的博大胸怀和行事的恢弘气度的表现。
      对那些忠心相随且有才能的下属,即使犯了一些错误,刘秀亦能从爱才的角度出发,尽量予以宽宥。
      综上论可知,刘秀既对下属示以关爱、信任,又对下属施以抑扬、宽宥,且善于调解下属矛盾纷争,以使下属全尽其能,和谐共事,各安其职。这些都是刘秀“善下”艺术的广泛体现。刘秀能够了解下属,继之能识才善任,加之对众下属以诚相待,从而能获得下属信任和忠心,这样便形成了“统治者和下属”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南征北战和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刘秀通过颇具成效的“善下”艺术,招揽了一大批忠心跟随的下属,既有“摧坚陷敌之人”:又有“权略诡辩之士”;既有“忠厚之臣”,又有“循良吏”。刘秀善“推诚接士,总揽英雄”(光武帝圮),下属也尽心尽力地为刘秀搜寻贤才,如杜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马援对“奇异于众者,虽在少贱,必异待之”,刘秀对于下属所推荐的贤才大都会予以任用。就这样曾经在宛城街头卖粮粜米的刘秀字文叔,踩着无数人的尸骨,登上权力的顶峰,开辟骄人的基业。


      5楼2016-08-05 11:53
      回复
        考生秦存孝答卷。
        学生秦存孝,羽林右将军秦暮然长子,存孝自幼熟知军中之事,所以所报部门为兵部。兵部顾名思义,掌管着武官的录用以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比如核查军队人数,器械的发放,军令的上传下达。不久前右羽林将军秦暮然曾上书精简兵士,对于建议,学生深感赞同。除了将老弱病残回归农耕之外,还要遏制地方军队幕府人数。何谓幕府,古者出征为将帅,军还则罢,治无常处,以幕帘为府署,故而名曰幕府。我朝初建时,因内外征战之需,幕府之制于我朝初建之时尤为盛行,,太宗时有天策府十八学士。随太宗伐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为我大唐建立千秋功勋。后高宗时武攸宜东征契丹 ,陈子昂入其戎幕为军事参谋 ,亦拜将封侯。故文人投入戎幕 ,谋取功勋 ,在我朝士人中蔚然成风。
        存孝以为,幕府之制战时其功甚笃,然其中弊病亦不可忽视,其一、士人入地方藩镇节帅军幕效力 ,故而使地方坐大严重威胁皇威,其二、军中藩镇节帅军幕宾主关系往往在风云变幻的朝廷政治中易转化朋党关系。所以在幕为宾主 ,在朝同官互相倚重、结为帮派、党同伐异而势所难免。
        因此 ,文人佐幕加强了藩镇军事、政治实力 ,对中央朝廷构成了威胁。而今国泰民安,海内臣服,故存孝以为当制随时变,一则朝廷与兵部应按照时局之变加强对地方幕僚藩镇之控制,不削其权而要限制其权,过度膨胀,二则科举要大肆招纳贤士,英雄莫问出处,无论出身如何,有才者皆为大用。此乃学生愚见,祈圣裁。


        7楼2016-08-05 13:04
        回复
          秦存孝考题
          一、(1)随意挑一名名留史册的皇帝,讲述分析一下他的成功之道
          刘秀是历史上一位相对完美的帝王,而他虽是帝室后裔,然却也是出身草莽,他是如何成就一番帝业呢,首先是洞察时局。“新朝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仔细品味这些词意,不难看出刘秀是很会抓时机的,刘秀不光会抓时机,更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很会审时度势、趋利避害。除了这些主观条件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刘秀善于处理和臣子的关系。古人曾云:“事之至难,莫如知人”,刘秀或正是运用“善下”的艺术,他细致入微地关爱下属 ,推心置腹地信任下属 ,褒惩有度地扬抑下属褒惩有度地扬抑下属 ,利用这些善下的方法,拢络了一批能战善战的战将和运筹帷幄的谋士,成就了云台二十四将也颇具成效实现了光武中兴。
          (2)你怎么看待“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以治,则抵而得之”
          “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以治,则抵而得之”出自鬼谷子,大抵意思:当世道可以治理的时候,可以用抵巇方法堵塞缝隙,当不可以治理的时候,则可用抵巇的方法获得它。或者堵塞缝隙,或者得到天下,或者恢复天下,或者取代天下。
          纵观历朝改朝换代便是“抵而得之”的具体表现,社会的改良也是“抵而塞之”而成的,真正高明的人治理国家,是疏导而不是堵截,若是靠层层控制的等级制度体系来堵截,等到框架腐朽时,便无可堵。彻底崩溃了。“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这种积极人世的思想,真是惊世骇俗,应该说此思想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秦孝公在秦国阶级矛盾严重时任用商鞅变法便是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通过商鞅变法秦国一举成为战国时期战斗力最强的国家,最最后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而在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之后也举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但是却最终没能改变西汉积贫积弱的局面,最终被刘秀取而代之,此为不可以治,则抵而得之
          由此可见,变法图强,改弦更张,及时改革是可以挽救统治危机的,但是这种改革是建立在阶级矛盾尚有缓和余地的基础上,若是阶级矛盾已无法挽回的地步,就只有推翻它,然后取而代之。所以朝廷统治者要注意抵巇小的漏洞,所谓:千尺之堤,溃于蚁穴“,要从微小的漏洞入手,避免危机扩大。


          8楼2016-08-05 13: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