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参与朝中政务。而对曹休来说,那时不在朝中
的辅政大臣就不止他一人了,因此明帝此举对他或
也有某种安抚作用。
同年十二月,魏明帝以太尉钟繇为太傅,征东
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
司徒华歆为太尉,司空王朗为司徒,镇军大将军陈
群为司空,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在这
一次任命中,曹休获得了大司马这一显赫官位,班
在曹真之上,这应该是明帝在仍不让其入朝的情况
下对他的安抚。而曹真则成为大将军,表明他仍受
明帝器重。陈群转为司空,虽位在华歆、王朗之后,
但他仍录尚书事,说明他属于朝中实权人物。而司
马懿转为骠骑大将军(《晋书》上为“骠骑将军”),
仍位居陈群后,而且应不再录尚书事。明帝的这种
安排可以说对司马懿稍有所抑。
太和元年(227)六月,魏明帝诏司马懿屯于宛,
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这样,司马懿被正式委以
方任。以往魏文帝在东线扬州方面、南线荆州方面
及西线雍、凉方面派夏侯氏、曹氏重臣统御诸将,
此时明帝让司马懿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可以说部分
改变了这一政策。
二
太和二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六年(228),诸葛亮
首次北伐,魏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诸葛
亮。在西线局势相当紧急的时候,魏明帝派大将军
曹真都督关右,这样他成为又一位离开洛阳的辅政
大臣。后来张郃击破蜀汉军队于街亭,诸葛亮退走
[1]卷三,《明帝纪》:94。同年九月,曹休被东吴陆逊击败于
石亭,不久即去世。他是四位辅政大臣中最早去世
的一位。
太和四年(230),曹真迁大司马,其让出的大
将军一职由司马懿接任①。这一任命应是在伐蜀前对
司马懿的劝勉②。七月,曹真与司马懿分路伐蜀,此
次司马懿表现较为积极。到九月,因为大雨,魏明
帝诏曹真、司马懿班师。司马懿主张魏国应采取“先
吴后蜀”的统一战略,但曹真此次大举伐蜀或表明
他的统一战略与司马懿并不一致。
次年三月,曹真病逝。这时,原先的夏侯氏、
曹氏重臣大都已经去世,而新一代尚难以托付重任。
而在此前的二月份,诸葛亮又一次出师北伐,魏明
帝将司马懿调到西线(当时曹真正在病中),都督
雍、凉[2]卷一,《宣帝纪》:6。诸葛亮退军时,司马懿执意
令张郃追击,后者被蜀汉军队射中后去世。魏明帝
对此感到痛惜,但史书未载他对司马懿未理会张郃
异议坚持让其追击是否有所不满。
青龙二年即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最
后一次北伐,司马懿率诸军拒之。魏明帝下诏让司
马懿坚壁拒守,以逸待劳[1]卷三,《明帝纪》:103。后来诸葛
亮去世,蜀军退还。过去明帝曾支持曹真主动攻蜀,
上一次诸葛亮北伐时他也未对司马懿下这样的诏
令,但这次何以坚决要司马懿避战呢?或许他此时
对司马懿统兵拒蜀有失望之处③。另外,上次与蜀汉
交战张郃被射杀,魏明帝或担心魏军再受到重大损
失。
次年,魏明帝改以司马懿为太尉,对后者而言
这应该不能视为升迁(以往曹真为大将军时,班在
太尉华歆之上)。司马懿过去得以任大将军正值需
要其协同曹真伐蜀之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国西
线压力已经减轻。不过,此后司马懿仍在雍、凉,
未能回到朝中。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该年,明帝征
燕王曹宇入朝。他少时曾与曹宇“同止,常爱异之”
[1]卷二〇,《燕王宇传》:582。此时让其来洛阳,魏明帝有将委
以重任之意④,并可能在以后任其为大将军。
景初元年(237),辽东公孙渊拥兵反,幽州刺
史毋丘俭率诸军进击,但未能获胜。次年正月,魏
明帝诏司马懿率兵讨伐辽东,并以毋丘俭为司马懿
副手[1]卷三,《明帝纪》注引《毋丘俭志记》:112。当时散骑常侍何曾
上表提出“陈师命将,则立监贰”,“盖以尽谋思
之功,防安危之变也”,“宜选大臣名将威重宿著
者,盛其礼秩,遣诣懿军,进同谋略,退为副佐” [1]
卷三,《明帝纪》注引《魏名臣奏》:111-112。何焯《义门读书记》对
此有以下评论:“孔明殁而军几乱,颖考(何曾字)
置副之义,盖老谋也”[3]卷二六:431-432。然而细思何曾
之语,或隐有对司马懿此次出师未必能取胜之忧。
司马懿离开洛阳后,曾回乡见父老故旧,并“讌
饮累日”。他叹息为歌:“……将扫群秽,还过故
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2]卷一,《宣帝纪》:10看来他对此次出征还是有信心的,但
对获胜后的政治前途似无把握,且流露出退意⑤。
当时魏明帝决定发兵四万以征伐辽东,群臣以
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但这种意见未被他采纳——
他欲增大司马懿克敌制胜的把握。司马懿率军到辽
东后,取得几次胜利,后因连日大雨未能及时对公
孙渊据守的襄平展开攻势。朝中有些人认为公孙渊
“未可卒破”,应诏司马懿班师,但魏明帝并不同
意。可见,当时应有部分朝臣对司马懿此次攻战辽
东能否最终获胜抱持怀疑态度,而明帝则对出征将
帅表现出信任。该年八月,司马懿斩公孙渊父子,
平定了辽东。这次胜利对提高司马懿在朝中的威望
还是较为重要的。
的辅政大臣就不止他一人了,因此明帝此举对他或
也有某种安抚作用。
同年十二月,魏明帝以太尉钟繇为太傅,征东
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
司徒华歆为太尉,司空王朗为司徒,镇军大将军陈
群为司空,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在这
一次任命中,曹休获得了大司马这一显赫官位,班
在曹真之上,这应该是明帝在仍不让其入朝的情况
下对他的安抚。而曹真则成为大将军,表明他仍受
明帝器重。陈群转为司空,虽位在华歆、王朗之后,
但他仍录尚书事,说明他属于朝中实权人物。而司
马懿转为骠骑大将军(《晋书》上为“骠骑将军”),
仍位居陈群后,而且应不再录尚书事。明帝的这种
安排可以说对司马懿稍有所抑。
太和元年(227)六月,魏明帝诏司马懿屯于宛,
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这样,司马懿被正式委以
方任。以往魏文帝在东线扬州方面、南线荆州方面
及西线雍、凉方面派夏侯氏、曹氏重臣统御诸将,
此时明帝让司马懿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可以说部分
改变了这一政策。
二
太和二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六年(228),诸葛亮
首次北伐,魏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诸葛
亮。在西线局势相当紧急的时候,魏明帝派大将军
曹真都督关右,这样他成为又一位离开洛阳的辅政
大臣。后来张郃击破蜀汉军队于街亭,诸葛亮退走
[1]卷三,《明帝纪》:94。同年九月,曹休被东吴陆逊击败于
石亭,不久即去世。他是四位辅政大臣中最早去世
的一位。
太和四年(230),曹真迁大司马,其让出的大
将军一职由司马懿接任①。这一任命应是在伐蜀前对
司马懿的劝勉②。七月,曹真与司马懿分路伐蜀,此
次司马懿表现较为积极。到九月,因为大雨,魏明
帝诏曹真、司马懿班师。司马懿主张魏国应采取“先
吴后蜀”的统一战略,但曹真此次大举伐蜀或表明
他的统一战略与司马懿并不一致。
次年三月,曹真病逝。这时,原先的夏侯氏、
曹氏重臣大都已经去世,而新一代尚难以托付重任。
而在此前的二月份,诸葛亮又一次出师北伐,魏明
帝将司马懿调到西线(当时曹真正在病中),都督
雍、凉[2]卷一,《宣帝纪》:6。诸葛亮退军时,司马懿执意
令张郃追击,后者被蜀汉军队射中后去世。魏明帝
对此感到痛惜,但史书未载他对司马懿未理会张郃
异议坚持让其追击是否有所不满。
青龙二年即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最
后一次北伐,司马懿率诸军拒之。魏明帝下诏让司
马懿坚壁拒守,以逸待劳[1]卷三,《明帝纪》:103。后来诸葛
亮去世,蜀军退还。过去明帝曾支持曹真主动攻蜀,
上一次诸葛亮北伐时他也未对司马懿下这样的诏
令,但这次何以坚决要司马懿避战呢?或许他此时
对司马懿统兵拒蜀有失望之处③。另外,上次与蜀汉
交战张郃被射杀,魏明帝或担心魏军再受到重大损
失。
次年,魏明帝改以司马懿为太尉,对后者而言
这应该不能视为升迁(以往曹真为大将军时,班在
太尉华歆之上)。司马懿过去得以任大将军正值需
要其协同曹真伐蜀之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国西
线压力已经减轻。不过,此后司马懿仍在雍、凉,
未能回到朝中。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该年,明帝征
燕王曹宇入朝。他少时曾与曹宇“同止,常爱异之”
[1]卷二〇,《燕王宇传》:582。此时让其来洛阳,魏明帝有将委
以重任之意④,并可能在以后任其为大将军。
景初元年(237),辽东公孙渊拥兵反,幽州刺
史毋丘俭率诸军进击,但未能获胜。次年正月,魏
明帝诏司马懿率兵讨伐辽东,并以毋丘俭为司马懿
副手[1]卷三,《明帝纪》注引《毋丘俭志记》:112。当时散骑常侍何曾
上表提出“陈师命将,则立监贰”,“盖以尽谋思
之功,防安危之变也”,“宜选大臣名将威重宿著
者,盛其礼秩,遣诣懿军,进同谋略,退为副佐” [1]
卷三,《明帝纪》注引《魏名臣奏》:111-112。何焯《义门读书记》对
此有以下评论:“孔明殁而军几乱,颖考(何曾字)
置副之义,盖老谋也”[3]卷二六:431-432。然而细思何曾
之语,或隐有对司马懿此次出师未必能取胜之忧。
司马懿离开洛阳后,曾回乡见父老故旧,并“讌
饮累日”。他叹息为歌:“……将扫群秽,还过故
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2]卷一,《宣帝纪》:10看来他对此次出征还是有信心的,但
对获胜后的政治前途似无把握,且流露出退意⑤。
当时魏明帝决定发兵四万以征伐辽东,群臣以
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但这种意见未被他采纳——
他欲增大司马懿克敌制胜的把握。司马懿率军到辽
东后,取得几次胜利,后因连日大雨未能及时对公
孙渊据守的襄平展开攻势。朝中有些人认为公孙渊
“未可卒破”,应诏司马懿班师,但魏明帝并不同
意。可见,当时应有部分朝臣对司马懿此次攻战辽
东能否最终获胜抱持怀疑态度,而明帝则对出征将
帅表现出信任。该年八月,司马懿斩公孙渊父子,
平定了辽东。这次胜利对提高司马懿在朝中的威望
还是较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