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吧 关注:39,025贴子:780,068

【轼辙】——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走遍中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苏轼&苏辙一生行迹整理参考图
全楼大图,流量党肾!

混乱的成果镇


1楼2015-04-03 19:21回复

    至和2年乙未(1055):苏轼二十岁,苏辙十七岁。
    苏轼第一次离家前往成都,谒张方平,在成都淘到一个破酒缸做的砚回家送给弟弟。
    苏辙宅在家里。


    6楼2015-04-03 19:33
    收起回复

      楼上的
      缩图缩的厉害真的是好伤感啊_(:3 J ∠)_


      10楼2015-04-03 19:48
      回复


        嘉祐2年丁酉(1057):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
        母亲程夫人去世,父子三人匆匆还蜀。


        11楼2015-04-03 19:50
        回复
          嘉祐3年戊戌(1058):苏轼二十三岁,苏辙二十岁。

          苏轼谒见成都知府王素。
          苏辙谒见益州路转运使赵?。(《三苏年谱》原文如此_(:3 J ∠)_《颍滨年表》无记录)


          12楼2015-04-03 20:01
          回复
            嘉祐4年己亥(1059):苏轼二十四岁,苏辙二十一岁。


            10月三苏父子及家属(家属!为什么要有家属!QAQ)沿岷江、长江而下,一路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于12月8日抵达江陵,并在江陵度岁。


            13楼2015-04-03 20:09
            收起回复
              嘉祐6年辛丑(1061):苏轼二十六岁,苏辙二十三岁。
              正月苏轼兄弟因举制策,移居【怀远驿】。
              找不到这个在哪……
              私以为这是轼辙最美满的一段日子,终日相对,虽然清贫但拥有彼此已经足够。(你猜他们住一间房还是两间房?既然穷得三餐只吃萝卜白饭应该是没有钱再租一间的对吧对吧?)
              “忆在怀远驿,闭门秋暑中。藜羹对书史,挥汗与子同。西风忽凄厉,万叶穿户牖。子起寻裌衣,感叹执我手。朱颜不可恃,此语君勿疑。当时已凄断,况此两衰老。”——《初秋寄子由》
              在这一年的秋天,子由牵着子瞻的手表白了【并不是……
              【对床夜雨】的约定在这一年开始,离别也在这一年开始。


              11月苏轼赴凤翔签判任,苏辙送至郑州西门外,“话别郑原”。
              苏辙留京侍父。
              去时是两个人一起去,回来却只有自己一个了……QAQ


              20楼2015-04-04 11:53
              回复
                治平2年乙巳(1065):苏轼三十岁,苏辙二十七岁。


                正月苏轼还京,四年不见来来回回的情诗已经攒成了一部集子。(《岐梁唱和诗集》)
                3月苏辙出仕,任大名府推官,又分开了……


                22楼2015-04-04 12:42
                收起回复
                  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苏轼三十三岁,苏辙三十岁。


                  冬,苏轼兄弟居父丧期满,挈家还京,在长安(京兆)度岁。


                  25楼2015-04-04 13:20
                  回复
                    熙宁2年己酉(1069):苏轼三十四岁,苏辙三十一岁。


                    2月到京。
                    因为反对新法惹了介甫,子瞻任开封府推官,子由任河南推官,“欲以事繁困之”。


                    27楼2015-04-04 19:13
                    回复
                      熙宁3年庚戌(1070):苏轼三十五岁,苏辙三十二岁。


                      正月张方平出知陈州,奏改辟苏辙为陈州教授。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大苏《戏子由》里这两句说的就是子由在陈州的这段时期。
                      苏轼在开封。


                      28楼2015-04-04 19:25
                      回复
                        熙宁4年辛亥(1071):苏轼三十六岁,苏辙三十三岁。


                        苏轼通判杭州,7月出都赴陈,谒张方平,看望苏辙,留七十余日。
                        9月苏轼兄弟同赴颍州,谒欧阳修,并别于颍。
                        苏轼沿途游山玩水【原谅我实在无力考证他玩了哪些地方_(:3 J ∠)_ ,11月28日到杭州任。到官3日即游孤山、灵隐、上天竺,访僧惠勤、惠思、辩才。
                        论北宋官员效率之低下——换个工作岗位路上就花了半年。【往后的刻意绕路还有很多哟


                        29楼2015-04-04 19:44
                        收起回复
                          熙宁5年壬子(1072):苏轼三十七岁,苏辙三十四岁。


                          苏轼通判杭州,赴汤村(在杭州东北)开运盐河,又赴湖州考察堤岸。
                          苏辙任陈州学官,8月赴洛阳(西京)考试举人,继游嵩山(在西京东南)。
                          【这距离简直quq……


                          34楼2015-04-11 16:57
                          回复
                            熙宁6年癸丑(1073):苏轼三十八岁,苏辙三十五岁。


                            苏轼通判杭州,冬,赴常、润等地赈饥。
                            苏辙任陈州学官,夏改齐州掌书记。


                            35楼2015-04-11 17:07
                            回复
                              熙宁7年甲寅(1074):苏轼三十九岁,苏辙三十六岁。


                              苏轼5月接到任命,9月离杭,11月到密州任上。
                              苏辙在齐州。
                              【印象中大苏好像是为了能离子由近一点才申请调任的呢


                              36楼2015-04-11 17:1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