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吧 关注:1,108,292贴子:26,937,111

【原创】 150417天命大国—从历史地缘角度解析中国崛起外部因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云石
作为东亚大陆的拥有者,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时代里,中国一直是东方世界的天然主宰。地处北温带的长江——黄河两大地缘板块,为华夏文明的繁衍和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西部的高原和荒漠,在阻碍中国与世界其他主流文明交流的同时,却也为其之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尽管蒙古高原上的游牧势力,从未间断对华夏农耕文明的侵袭;但依仗自身强大的地缘实力,中国在大多数时候仍能将其拒之门外。而且,游牧文明的落后属性,导致其即便入主中原,也无法实现对华夏文明的取代,反而最终融入其中,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一句“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虽是出自三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其本质,却是基于东亚大陆特殊地缘结构,对华夏文明在东方世界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的精准描述。
  不过,工业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人类生产方式的质变,颠覆了农耕时代的法则。随着文明的进步,关山不再是阻隔,海洋转变为通途。东方世界的封闭属性从此不复存在。
  很不幸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不仅不是这场改变的发动者,甚至在融入变革浪潮时,也是姗姗来迟。千年王者的崇高地位,使古典中国在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显得过于骄傲和不屑,以至于他们忽视了这种变革的深刻内涵;而华夏文明的庞大身躯,更导致它即便在成色上已经落伍,但仍可凭借自身体量,将已脱胎换骨的“蛮夷”拒之门外。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5-04-17 00:47回复
    既然内部负面影响远未“过界”,那么接下来,我们便把目光投入到制约中国崛起的外部因素当中。这也是这一系列文章的关注所在。
      中国在崛起和复兴的长路上,不可避免的要与世界广泛接触,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这既是大国地位的体现,更是中国维护并拓展自身利益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国的庞大体量,又决定了其之崛起,必然会对现有国际秩序造成巨大冲击,并引发国际政经体系的重新洗牌。无论是旧有秩序的主导者和受益者,还是与中国存在现有或潜在利益冲突的相关方,都会因此对中国产生疑虑。这种疑虑的产生,或是因为某方面受到威胁,或是某些利益会因此不再,甚至仅仅是因为不确定性而心生不安。但无论哪一种,都对中国的崛起造成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
      但是中国别无选择。纵观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大国,在其崛起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会面对这种阻扰。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成功突破,成就大国伟业——比如近代的英、美;有的失败收场,国家毁灭乃至肢解,比如德、日以及奥匈;还有的,虽然一时得势,然而却在持续的对外博弈中耗光家底,至今仍在复兴的道路苦苦挣扎,这一典型,则是苏联——俄罗斯。
      如今,轮到中国发起挑战。那么,面对外部重重阻扰,中国又如何才能突出重围,完成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当然,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经济合作、利益捆绑、战略挤压、政治上的合纵连横,甚至极端情况下的军事冲突,都是国家实现自身目的的可选之项。
      只不过,这一系列文章,并不是要对国家复兴做一个系统性的论述。毕竟这是一套极为复杂的战略,我是肯定没有这样的知识和能力的。但是,对各个相关国家(地区),当他们在面对中国崛起时,会有的正常反应和做法做一个简单分析,并对其战略选择和走向做一个粗浅判断,这个我或许还是可以差差做到的。
      当然,既然是分析判断,那就需要有一个标准,或者说,需要有一个维度和视角,以此为标准,得出的结论才比较有根据。
      可以充当这个维度和视角的选项有很多——历史渊源、文化宗教、民族种族、政治体制、经济联系等等,都可以作为影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因素。但是我想,这一切都不是最主要的,或者说不是最本质的。而地缘关系,这种以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和距离远近等因素为基础,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明联系,是决定国家交往中行为最基本的要素。尤其是基于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地域形式而形成的地缘政治,是分析、预测国家战略形势和有关政治行为的最根本依据。而历史,又是阐释地缘关系的一个较好载体。
      所以,我们就从历史和地缘的视角来说。
    注:云石地缘政治系列文章在兔吧及云石微信公众号:yunshi911上长期连载


    5楼2015-04-17 00:49
    收起回复
      2025-09-21 22:07: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云石君之前发的这个地缘政治系列,很多热心网友说一次贴的太长,看的太累。所以现在严格按照吧务同志和各位热心兔们的建议,按照贴吧阅读习惯重发,希望给大家一个更好的阅读体验。之前发的文,都会在此贴中陆续贴上。以后的更新也会在此贴中发。欢迎各位兔友光临!另外,也希望大家多多提点,给云石君一些启发。


      6楼2015-04-17 00:52
      收起回复
        题目好眼熟,是重新发的吗?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4-17 00:56
        收起回复
          执法组巡楼。楼主辛苦了,楼主记得管理好自己的楼,回来看帖子的时候记得清理下水回复的,好好的帖子不能让水货们糟蹋了,你说是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4-17 00:58
          收起回复
            吧里 有过这样的帖子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4-17 01:01
            收起回复
              楼主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4-17 01:04
              收起回复
                既然结盟不可能,那么退一步,如果单纯只是美朝和解,让朝鲜作为独立的中立国存在呢?
                  这下轮到美国不答应了。因为对美国而言,单纯的美朝和解,对其压制中国的战略有弊无利。
                  在中美博弈的大框架下,中国对朝鲜这颗棋子的使用,有其独特的目的。从本质看,朝鲜既没这个能力,中国也从没指望朝鲜在中美博弈的过程中直接帮助自己。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中国从没像武装巴基斯坦那样武装朝鲜——尽管中国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
                  中国对朝的战略实质,仅仅是借朝鲜拴住韩国,进而达到操控东北亚局势的目的——这一点,只要朝鲜政权能够存在下去就能做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朝只是单纯和解,美国并不能加强对华压力,反而会严重影响美韩关系;而对于中国来说,不管朝美和解与否,中国仍可以决定朝鲜命运(中国若保,朝鲜可继续存在;中国若放弃保护,韩国凭自己也能出兵灭朝——不信它美国还能出兵阻止韩国)。
                  同时,朝美和解后,中国还免去了物资援助的耗费和政治保护的道义负担(朝鲜在国际上的名声实在是......),并获得拉拢韩国的绝佳良机。
                  对韩国而言,一旦美朝和解,则意味着美国承认朝鲜作为国家的存在,放弃助韩灭朝的立场。既然如此,韩国只能向北京靠拢,以协助挤走美国为条件,换取中国主导东亚之后同意其统一半岛。如此一来,中国反倒成为美朝和解的最大赢家。既然如此,美国人当然不能做这个赔本买卖。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地缘困境,平壤想通过传统手段摆脱头上的枷锁,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拥核“,则有说不定有一线生机。
                  无论中国还是韩国,都与朝鲜山水相连,一旦朝鲜拥核,则其与中韩的角力则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虽然拥核后的朝鲜仍然不可能是中韩的对手,但他已具备对中韩本土造成巨大伤害的能力。尤其是韩国,首都首尔距离三八线不过区区40余公里,对朝鲜的核打击完全具备无法做出有效反应。如此一来,中韩武力灭朝便须承担巨大的代价,进而投鼠忌器,朝鲜便有了转圜的空间和寻求美国保护的可能。朝核危机以来,朝鲜一边坚定的发展核打击能力,一边想方设法的寻求与美国直接对话,便是其战略心态的真实反映。
                  可是,直到今天为止,美国仍然没有与朝鲜直接对话的意愿,朝鲜的种种憧憬皆是空中楼阁,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当然是韩国的坚决反对,这几乎不用解释。为了一个夹在中韩之间的贫弱朝鲜,而抛弃有中等强国实力的韩国,这对美国来说无论如何是不划算的。
                  但是,如果仅仅是韩国反对,也未必完全没有可能。虽说朝韩是对手,但在中东,以色列和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同样是死敌,美国却和他们都结成了同盟;就是在伊拉克内部,美国也同时扶植了巴格达和库尔德两股相互看不顺眼的势力。至于韩国,其本身直接受美国军事保护,经济也长期由美国资本控制,只要美国势力足够强大,完全可以逼韩国低头,从而实现两国通吃。朝鲜之所以敢打这个算盘,也就是认为存在美国强压韩国就范的可能。


                17楼2015-04-17 01:06
                收起回复
                  2025-09-21 22:01: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欢迎各位兔友讨论留言,给云石君一些启发。


                  19楼2015-04-17 01:07
                  收起回复
                    留白,供自己和大家讨论交流


                    24楼2015-04-17 01:12
                    收起回复
                      云石:【地缘政治3】无奈的亲近——缅甸对华态度浅析

                      随着近年来中缅战略通道的建设,缅甸越来越多的进入国人视野。对中国而言,连接印度洋与中国的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是事关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生命线;而规划中的中缅高铁,更是寄托着中国将国家影响力扩展至印度洋的深切期望。
                        那么,这个对中国至关重要的缅甸,到底是一个什么档次的国家呢?
                        首先看看缅甸这个国家的的基本面。
                        如果从先天条件来看,缅甸的实力并不差。其国土面积67.8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人口5000多万。这样的条件,虽然比不过中美俄这样的土豪,也不如印度、巴西这类准大国,但至少也是一个中等国家的规模。
                        而在中等国家中,缅甸内部的地缘构造又相当不错。纵观缅甸地形,其南部为安达曼海,1930公里的海岸线,为其与世界沟通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中部,伊洛瓦底江由北到南,纵贯缅甸全境,最终流入印度洋;其宽阔平坦的河面,能够形成天然的航道,是现代文明进入缅甸内地的天然通道;而伊洛瓦底江丰沛的水量,以及流域内的广阔低地平原,为缅甸的工农业开展提供了优良的先天条件。
                        伊洛瓦底江平原的周围,又有几片高地将其包围:西部、巴坎——若开山脉纵贯南北,是中南半岛与南亚次大陆的天然地缘分割线,也是缅甸对印度的天然防线;北部,云贵高原的存在,又将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挡在北方,至于东部的掸邦高原虽不能和云贵高原相比,但考虑到中南半岛并无强大文明存在,所以阻挡泰国、越南等东方国家也完全足够。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25楼2015-04-17 01:14
                      收起回复
                        环山面海,坐北朝南,这不仅是中国风水学上的绝佳宝地;更是上好的地缘结构。再考虑到缅甸地处热带,有丰沛的日照;作为核心区的伊洛瓦底江流域低地(即缅甸本部)占全国领土总面积63%,极其适合工农业发展,缅甸的立国之资在东南亚可谓首屈一指!
                          可就是这样一个拥有优良地理条件的国家,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仅没有趁势而上,将地缘潜力变现;反倒是闭关锁国,生生将自己憋成了一个贫弱至极的神秘小国。
                          当然,拥有不错的地缘条件,并不代表国家就一定兴旺发达。世界上无法将地缘实力变现的国家多的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就曾经是其中之一,所以缅甸混到今天这份儿上虽有些说不过去,但放之于世界大环境下,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只是,从缅甸对对华的态度来说,就有些不合常理了。
                          随着近年来中国积极拓展印度洋影响力,缅甸在中国眼中的价值大幅提升。如果从经济角度而言,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深度合作,这对饱受贫困折磨的缅甸来说可谓求之不得。
                          但现实层面中,中缅合作的道路却并不平坦。
                          虽然大方向上,缅甸对中国的战略仍持支持与配合态度。但频繁的内战、国内的政治纷争,却让两国合作时起波折。而即便是缅甸官方内部,也不时出现的反华声音,再加上缅甸政府对境内华人的歧视性政策,尤其是缅甸军方这次对中国的“误炸”(往深里看,似乎有试探的意思),更使我们不得不担心,这个中国砸下重本的国家,究竟靠不靠谱?同时,我们也要问,缅甸何以如此?


                        26楼2015-04-17 01:15
                        收起回复
                          照例留白


                          31楼2015-04-17 01:18
                          收起回复
                            而奇迹之所以发生,则与缅甸内部的地缘结构,以及当时的国际背景密不可分。
                              缅甸的地形构造,南面为安达曼海,中部为伊洛瓦底江流域低地平原;其余西、北、东三面则为丛林密布的山脉和高原。
                              稍有地理常识的人便会明白,无论是在农耕时代还是工业时代,有伊洛瓦底江灌溉的低地平原,都远比那些山脉高原更适合生产,所以文明的发达程度也会更高。所以自古以来,伊洛瓦底江流域就是缅甸的本部核心区,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了后来的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而在边缘的山林高原地区的人群,则分别形成了掸族、克伦族、克钦族等少数民族。
                              毫无疑问,占据最富庶地带的的缅族,其人口最多、文明程度最高,经济实力也是最强。但这并不意味着缅族就能压倒少数民族。在农耕文明条件下,农耕民族将综合实力转化为战力的能力相对较弱,而各少数民族,虽然实力不如缅族,但依仗高地对平原的地缘优势,仍能大致维持自身的格局地位,并由之形成地缘政治上的平衡。
                              但英国人的到来结束了这种状态。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征服能力要远胜于农耕文明。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英国人征服地处内陆的青藏高原或许还力有不逮,但占领缅甸却是轻而易举。
                              不过,缅甸虽落入英国之手,但英国是一个典型的由资本权力主导的国家。资本逐利的本质,决定了其对利润的追逐,远大于对土地的拥有。加上英国本土与缅甸相隔万里,核心殖民地又是印度,故英国对缅甸内部的治理,其着眼点仅仅是收刮利润。在缅甸各族臣服的情况下,英国并无兴趣花大力气对其进行结构性改造。所以,直到二战结束,缅甸依然是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其内部各边缘势力,亦大致保持古代相对独立的状态。
                              随着二战结束,英国势力大衰,缅甸各族摆脱英国压迫,实现国家民族独立的时机终于成熟。
                              只是,大英帝国虽已日薄西山,但依然坠而不倒,并努力维持自己的殖民统治。面对这种情况,缅甸只有消除民族间分歧,将国家内部的力量尽可能集中到一起,才能有实力与英国叫板。
                              只是,千年的积怨又岂是一夜可以化解?虽然英国这个共同敌人的存在,大家有了联合的可能,但要真正团结一致,还需面对相当大的困难。其中最重要的是,这场独立运动,究竟由哪个民族来主导?
                              缅族作为缅甸主体民族,似乎是天然的主导者。但缅族在缅甸内部的优势也不是压倒性的,其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不到七成,主要聚居的伊洛瓦底江流域低地(缅甸本部),其面积更只占缅甸全境的一半不到。而少数民族与缅族的历史过节,更使他们有理由担心,一旦缅族主导了这场运动,那它会不会借此机会壮大自身,打压异己?果真如此,即便赶走英国人,自己又会被缅族压制,到头来岂不是足篮打水一场空?


                            33楼2015-04-17 01:22
                            收起回复
                              2025-09-21 21:55: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


                              39楼2015-04-17 01: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