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这首诗,要结合背景来看。述古,即陈襄,苏轼在杭州时的太守,兼诗友。所谓述古闻之,前面有一段故事的。
前情提要:
苏公和述古兄相约杭州吉祥寺赏花,不料述古没能如期而至,于是苏公便作了下面一诗
《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信花应恨,直恐明年便不开。
可见小小地接花之感表达了不满。
剧情推进:
太守先生读罢上面的诗,觉得愧对花开,便在第二天亲自前来,并回应一首诗。
《春晚赏牡丹奉呈席上诸君》诗云:
逍遥为吏厌衣冠,花谢还来赏牡丹。
颜色只留春别后,精神宁似曰前看。
雨余花萼啼残粉,风静奇香喷宝檀。
只恐明年花更好,不知谁与并栏干。
最后两句呼应苏公前诗,表达了乐观,带有点惆怅。
剧情尾声:
回到楼主提到的诗,断句应该为下面的形式。
《述古闻之,明日即至,坐上复用前韵同赋(二首)》
一
仙衣不用剪刀裁,国色初酣卯酒来。
太守问花花有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二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樽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化用了"花不语"的故事典故,在一中替花作了回答。并且摹出花的型貌。这些诗的往来也是一种友谊的体现。
前情提要:
苏公和述古兄相约杭州吉祥寺赏花,不料述古没能如期而至,于是苏公便作了下面一诗
《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信花应恨,直恐明年便不开。
可见小小地接花之感表达了不满。
剧情推进:
太守先生读罢上面的诗,觉得愧对花开,便在第二天亲自前来,并回应一首诗。
《春晚赏牡丹奉呈席上诸君》诗云:
逍遥为吏厌衣冠,花谢还来赏牡丹。
颜色只留春别后,精神宁似曰前看。
雨余花萼啼残粉,风静奇香喷宝檀。
只恐明年花更好,不知谁与并栏干。
最后两句呼应苏公前诗,表达了乐观,带有点惆怅。
剧情尾声:
回到楼主提到的诗,断句应该为下面的形式。
《述古闻之,明日即至,坐上复用前韵同赋(二首)》
一
仙衣不用剪刀裁,国色初酣卯酒来。
太守问花花有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二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樽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化用了"花不语"的故事典故,在一中替花作了回答。并且摹出花的型貌。这些诗的往来也是一种友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