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吧 关注:8,874贴子:38,264
康德认为,出于义务心的行为所以有道德价值,不是因为它所求达到的目的,而是因为决定这个行为的格准,所以这种价值不是靠着行为的目的之实现,只在于行为由此发生所依据的原则,与实现价值的对象无关。(四无量心)
康德把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抽象化(对的,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形而上学的分解为二重性的存在:一是作为感性的存在,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不得不受自然的必然性的支配(有生老病死,有无明,有社会性,有我执心,有五毒)。
但是作为理性的存在,人可以超脱自然规律而按照理性的原则行动,人可以有意志自由。(指通过修行,得以解脱,无无明,无生老病死,)
康德认为,按照道德规律行动,是执行命令,纯粹是一种义务,并不是为了追求某种目的和实际效果(无相)
服从至上的命令按照道德律行事,即使无实际效果,也不妨碍他是有德行的,所以信仰就是: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人可以在感性世界里不受自然的必然性支配而去执行超越感性的道德律(成菩萨成佛了,说成为上帝了也行)。
那么,意志自由应该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做出决定的能力,从这一点来说,康德的观点站不住脚,康德把量子物理来,或者把佛教世界观搬出来,就完美了。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而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站在“实践理性”的立场(修行),人的灵魂是可以不朽的,有德行的人今世的欠缺,在来世会得以补偿。
为了达到美德和幸福两者的协调以实现最高的终极的善,仅仅信仰意志自由,灵魂不朽,还不够,还必须信仰上帝是存在的,上帝公平的掌握着美德和幸福的最恰当的协调,上帝是道德秩序最后的根据。上帝可以不是知识的对象,但必须是信仰的对象。(这描述的完全是佛教)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5-04 19:50回复
    高中的时候,买了一本康德我批判来看,完全看不懂


    2楼2015-05-04 22:18
    收起回复
      小冒险,我要花一天的时间,来提炼一句话,让你放弃现在的哲学学习方式。希望我能做到。(并不是说你现在的方式不好,我也是这样走来的,但是我有丢丢后悔了,哲学脱离生活就是流氓)


      3楼2015-05-04 22:24
      收起回复
        康德认为,知识的产生,是由于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感觉表象,感觉表象康德称之为知识的质料(眼耳鼻舌身五识负责感受世界)。然后激起我们认识能力的积极活动,用我们先天具有的知识的形式,把感觉表象组织起来,综合起来,从而形成有条理的有系统的知识,产生认识的对象,即物(第六识的分辨过程,比如鼻子负责闻味儿,大粪味儿,高田贤三的风之恋香水味儿,鼻子只负责闻到,第六识负责分辨,它感到臭味儿恶心,香水味儿怡人,甚至于喜欢上使用香水的人,这是个体主观,比如说我妈妈,比起香水味,她更喜欢臭味儿,因为她只能闻天然气味,化学品的味道闻了就鼻子过敏,所以第六识是不可信的)
        康德说:毫无疑问,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如果没有对象刺激感官,就不能产生经验。(指世智,世智掌握越多,生存能力越高)
        但是,康德又说,虽然说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但是并不能说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这里的知识,不是知识,是智慧,比如达芬奇画出蒙娜丽莎的智慧)。于是康德又把知识区分成了两个部分,质料和形式。质料,指知识中的感觉表象。(感官摄入),它们是由对象运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它们偶然,特殊,无联系。形式,指把凌乱的感觉表象组织起来,综合起来,使之具有规律和内在联系的知识中的普遍关系。这个”形式”不是并且也不可能是从经验中来的(就像李可染说,画山水到了忘我程度,分不出哪里是水墨,哪里是笔)。康德又说,这个形式,是先于经验而为我们的理性本身固有的,是我们能力自身所供给的。
        复次,康德承认认识要有感觉经验的内容,感觉经验不是凭空产生,是客观存在的对象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这里,康德又显得平庸了,给唯物论者抓了把柄)
        后来康德又说了,感觉经验本身凌乱,无联系,必须用”形式”来加工整理才能形成知识。而”形式”是理性先天固有的,它只能用于加工整理我们的感觉经验,而不及于”自在之物”,不能反映自在之物的本来面目,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应该说,自在之物是感官不可认识的)。
        康德的认识论,表面上看,似乎包含着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矛盾,所以遭到了一些唯物论的代表的批判,这里因为康德没能真正把自在之物上升,上升到佛教中的两谛思想,说出两谛的不同。而佛教的高度,已经告诉我们中观都是没有的,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首先眼耳鼻舌身五识是竹筏,然后第六识是竹筏,最后中观也是竹筏)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5-07 09:19
        收起回复
          加精了,大家一起来攻击楼主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5-07 21:34
          收起回复
            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不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形式所具有的空间与时间性质的反映(这句不正确),而是正好相反,事物的空间性与时间性是我们的主观的观念所产生的(这句又对了)。所以说,只有从人类的立场,我们才能谈空间,时间,谈到具有广延的东西(这句正确)。时间是人类的纯粹主观,离开主体,没有独立的存在(对的)。
            ——————————
            时间,不管过了一秒,一分钟,一小时,一年。都是物质变化的过程,离开物质,不存在所谓的时间。我们通过万物的变化来判别时间,物质的变化过程就是时间,如果宇宙空空如也,我们能算定时间吗?不能。还有时间概念吗?没有。时间不过是人类的意识,以物质的变化而安立的法。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5-08 19:36
            回复
              不得不谈的时间和空间与”自在之物”的关系
              ————————————
              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只是人类的感性认识的形式,因此自在之物就不在空间和时间之中,因此自在之物不能成为我们感性经验的对象,我们通过时间,空间而得到的感性认识只是”现象”,事物的空间位置和时间顺序是我们的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就是时间和空间加工整理的结果,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定和关系,而是我们主观的先天的认识形式对事物所做的”增加或者改变”。所以自在之物没有时间性和空间性。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5-08 19:50
              回复
                自在之物,康德说是存在于现象之外的东西。我认为就是实相,实相这两个字真是太泛泛了,不得不拿出密宗里的两谛思想,现象就是世俗谛,自在之物就是实相,即胜义谛。不同”门派”的人有不同的世俗谛和胜义谛,每个人都有,请诸位对号入座。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5-08 20:02
                回复
                  什么都不想思考,不想去想的,啥啥信仰没有,哲学神马的一概不知的人,他的胜义谛就是豪车,豪宅,金钱,或者还有美女啥的,只有这些才能拯救他。世俗谛就是这个人做的梦,电视里的魔术,海市蜃楼等等。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5-08 20:10
                  收起回复
                    小乘行者世俗谛,肉眼可见的粗大的物质,精神角度说,粗大的念头。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的念头就是小乘的胜义谛。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5-08 20:33
                    回复
                      唯识宗的世俗谛,是表面上给我们是物质感觉的东西,唯识宗认为这些东西都不存在,是心造作出来的。而创造了万事万物的心,就是唯识宗的胜义谛。这里的心,具体说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不空,实有的阿赖耶识,是唯识宗的胜义谛。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5-09 14:47
                      回复
                        如梦幻一般的世界,是中观的世俗谛,而所有物质经过分析,最后是一无所有的真空,就是空性,这是中观的胜义谛。(中观更把世俗谛分成了正世俗谛和倒世俗谛,各位看看有没有道理:因果,轮回从空性角度来讨论,是没有的。但世俗谛中的的确确存在这些物质与精神,此为正世俗谛。倒世俗谛,如果以上全部都理解透了就明白,就指感官认为实有的东西)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5-09 14:57
                        回复
                          串烧一下,可以这样理解吗?"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通俗点说,佛法只是工具,从5识到8识的认识过程就是物自体在上升,目的是去悟“自在之物”~


                          16楼2015-05-13 17: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