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宇宙吧 关注:219贴子:27,206
  • 5回复贴,共1


IP属地:吉林1楼2015-05-06 13:00回复
    田心译自美赫巴巴著《神曰》补编 1973年第二增补版 第258-261页意识的层面
    作者:美赫巴巴发布时间:06-08-30浏览次数:6561[大 中 小]
    第五部
    意识的层面
    解放意识的内化
    当灵魂的意识准备好解脱与浊界的纠缠时,它便进入灵性道路并且转向内在。它的浊印象现在已不太深重。它们变得更加微弱或精微,结果是现在灵魂获得精意识。这是意识的内化的第一步,它努力地从印象的负担中解放出来。在人体中无数次的出生和死亡的轮转,必然地促进了浊体验的成熟,这最终驱使灵魂的意识进入解放的内化道路。在这个道路上,印象变得越来越微弱,直至最终消失。浊印象成为精印象;精印象成为心印象;心印象被最终消灭,留下意识自由地反映真理。
    内化的过程通常是循序渐进的。人类的形体和印象都是从动物那里继承下来的,因此浊印象非常牢固。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浊印象会突然消失,灵魂的被解放的意识体验超灵。但更常见的是,浊印象变得越来越微弱(从而转化成精和心印象),然后彻底消逝。一般说来,已踏上归途的灵魂,是不会回到它如同在荒野中一样,曾经迷失于其间的浊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有精意识的灵魂不再采用浊体,或用浊体在浊界里生活。它意味着灵魂的意识不再与浊体或浊界纠缠,意味着它现在主要专注于精界。一般说来,灵魂首先与浊界割断联系,然后与精界割断联系,最后与心界割断联系,从而体验到自己是超越所有这一切的。它在行道时,要穿越六个层面,其中前三个属于精界,第四个层面位于精界与心界的分界线上,第五和第六个层面属于心界。永存于超灵里的灵魂则超越了所有的层面。
    第一和第二层面
    随着有浊意识的人体灵魂的浊意识逐渐地内化,这个内化中的浊意识也通过灵魂的完全发展的精体媒介,部分地体验精界的第一个层面。
    在此阶段,有浊意识的人体灵魂的内化的浊意识,一部分通过浊体,一部分通过精体,获得对精界第一层面的最初瞥见,并且体验这些闪现或印象。这里浊和精感官二者同时被使用。
    如图所示,在这个阶段人体灵魂可以说是站在精界与浊界的分界线上。该人体灵魂的意识体验到奇异的事物。他用浊眼瞥见精层面,用浊耳听见精层面的天乐,用浊鼻享受精香。总之,部分处于精界第一层面的有浊意识的人体灵魂,用浊感官体验精印象。
    逐渐地,随着浊意识的进一步内化,浊意识人体灵魂完全地体验精界的第一个层面。现在,有浊意识人体灵魂不再有浊意识,而是有精意识。这个有精意识的人体灵魂逐渐地意识到精界的第二个层面。这个精界是无限能量的领域,神的无限能力被转化为有限时,在此显现为精界的无限能量。
    在人体中灵魂有精意识时,它意识不到身体(浊体)和心(或心体);但它却在精层面上间接地通过浊体和心(心体)工作。
    所以,即使有精意识的人体灵魂意识不到浊体和心体,从而不能觉知到浊界和心界,他也能够通过浊体的各个方面来利用浊体,比如吃、喝、睡、看、感受、听等;并且能够通过心(心体)的各个方面来利用心体,比如欲望、思想和感情。
    在第二层面的有精意识的人体灵魂,由于意识的更大内化,而逐渐获得对精界的无限能量的意识,并且能够施展戏法或较小的奇迹。例如,他只要一个愿望就能让枯树吐绿,或让绿树枯萎;让火车和汽车停下;让枯井注满新水,诸如此类。这个在第二层面的有精意识的人体灵魂,用其精体的精感官体验精界。他现在完全意识不到浊界,虽然从外表看他仍然是个普通人,并发挥着普通人的功能——吃、睡、感受苦乐等;而实际上他的内化中的意识所体验的不是浊界,而是精界;并且制造仅仅与精界的色、香、音有关的新精印象。
    第三层面
    有精意识的人体灵魂的精意识的进一步内化,使灵魂体验精界的第三个层面。这里精意识获得对精界的无限能量的更大意识,灵魂体验更大的有限能力。这里他能够施展大奇迹,比如让盲人复明和让残废人复原。这里这个有精意识的人体灵魂还能够体验精界的不同层面和世界,正如一个有浊意识的人体灵魂利用任其支配的浊交通工具,能够从亚洲旅行到澳洲或美洲那样。
    精界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层面是完全属于精界领域的两个主要层面。第一个层面一部分在精界领域,一部分在浊界。同理,第四个层面一部分属于精界,一部分属于心界。第四个层面被称作心界的门槛。
    第四层面
    随着有精意识的人体灵魂的意识内化逐渐进步,灵魂的意识让灵魂体验第四个层面。在第四层面,灵魂完全意识到无限能量。该无限能量等同于神的无限能力的幻影方面。这里灵魂具备了充分的能力,甚至能够起死回生,并且创造充满生机的新形体和世界。在第四层面没有神秘能力。它们是神圣的能力。
    如图所示,第四层面的有精意识的人体灵魂,拥有开启无限能力的仓库的钥匙,因而被视作站在心界的门槛上,面对强烈的欲望与情感(它们属于心界的心的方面)的全力进攻。在此阶段,灵魂就好像是在历经最黑暗之夜的状态。他发现自己进退维谷。这个有精意识的人体灵魂的意识内化坚持不懈地快速前进,以获得对一切欲望的控制;就在这个关口,要施展与使用该无限能力的强烈欲望所产生的巨大刺激,成为危险的敌人。
    如果这些处于顶峰的欲望战胜第四层面的灵魂,如果这些能力被滥用,那么对该无限能量的释放的体验,在这个关口对第四层面的灵魂无一不是致命的。结果是灵魂所获得的全部的意识都被猛烈地瓦解,该灵魂仅仅保留最有限的意识,并再一次将自己与石形体认同。这个灵魂然后不得不从石形体开始,重新经历整个的进化过程,以重新获得整全的意识。
    第四层面的灵魂具有半精和半心印象。他易受最诱人的诱惑所控制,因为他有着强烈的和压倒性的欲望——好的或坏的。由于拥有巨大的能力,他被迫把它用于好的或坏的目的。如果他为了满足贪欲,追求声名或其它低级目的而滥用能力,就会发生该灵魂意识的突然堕落,让它返回到意识的石头阶段。但如果他战胜诱惑,从而善用他的巨大能力,或者不使用他的能力,他就会进入第五层面,这里安全可靠且没有堕落的可能。如果他同样善用能力,他有时则被在库特博(Qutub)状态的有未狄安(vidnyan)意识的灵魂或至师(但不是吉万莫克塔[Jivanmukta]或玛居卜[Majzoob])拉入第六层面。
    在浊界对能力的善用,可以指向物质和灵性目的。例如,可以把财富用于促进他人的物质福利,如慈善医院,缓解饥饿困苦等;也可以通过提供灵性指导与开发灵性潜力,用它来促进他们的灵性利益。但在第四层面上,对能力的善用无一例外都完全体现在促进他人的灵性利益上。决不能用这些能力给任何人带来物质繁荣。那肯定是滥用。我们可把下面的例子看作对第四层面的能力的善用:假设某个行道者在穿越沙漠,并因极度的口渴而濒临死亡。第四层面的灵魂则能够以肉身出现,给行道者一壶水来解救他,随后消失。这可以说是善用。
    能力可以被用于促进个体的或集体的利益。然而,即使善用也起着束缚的作用,并且阻碍着灵魂的进一步前进。这就是为什么第四层面最难通过且充满最大的危险。位于第四层面的人最难以拒绝利用那些任其支配的巨大能力,去满足其强大的欲望。
    第四个层面是心界的门槛。在这个层面,行道者比在其它任何的精层面都更特别易于堕落。第四层面的灵魂所面临的危机是严重而险峻的,因为他在能够完全支配自己的心之前,却获得了巨大的神圣能力。他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心,因为除非且直到他升入属于心界的第五层面,否则他是不可能直接地体验或利用他的心的。像有浊意识的人体灵魂一样,第四层面的有精意识的人体灵魂也是间接地利用他的心。在第四层面上心极为活跃。它在其均已得到充分发展的思想、感情和欲望等一切方面发挥作用,这些方面的压倒性的强度处在最顶点。一方面,灵魂试图获得对其反叛的心的驾驭,并且制服失控欲望的颠覆性力量。另一方面,诸层面的无限制的能量却完全受他所支配,并且不断地寻求某种表现或用途。
    如果灵魂屈服于强大的诱惑而滥用其能力,就会出现在规模上难以想象的巨大精神崩溃。因而释放的爆炸力量将导致意识的彻底瓦解,让它从第四层面的精意识峰巅急剧跌入灵魂在进化伊始所体验的初级石意识的谷底。这种精神的瓦解剧变类似于短路造成电灯泡保险丝烧断。堕落的灵魂现在没有其它选择,只能再一次经历漫长而艰辛的意识进化上升,以无数的形体经历若干时代的进化与转世,然后再一次经由意识诸层面逐步而耐心地上升。
    意识的这种瓦解仅仅发生在第四层面意识的情况下,而且极为罕见——只有当第四层面的能力被滥用时。事实上,在一般情况下,意识一旦获得就永不会失去;第四层面意识的情况属于例外。
    如果灵魂不被欲望所征服,不滥用他所支配的能力,而是把它们用于好的目的,那么,随着意识的进一步内化,有精意识的人体灵魂的意识,有时则直接体验心界的第六层面,并跳过对心界第五层面的体验。
    但如果在第四意识层面的灵魂的意识既不使用也不滥用第四层面的能力,那么逐渐地,随着意识的进一步内化,第四层面上有精意识的人体灵魂则跨过第四层面的门槛,进入第五层面的心界。


    IP属地:吉林3楼2015-05-06 13:05
    收起回复
      秘学在灵性生活中的位置(一)
      作者:美赫巴巴发布时间:13-02-12浏览次数:807[大 中 小]
      第一部分
      神秘体验的价值
      意识的灵性解放,带来人类灵魂很多潜在精神能力的展现。这种展现增加人类意识的领域范围。对帮助或阻碍意识解放,新因素通常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求道者不仅需要认识神秘体验的价值,比如非凡重要的梦、内视、瞥见精界和魂魄出游;还必须学会将这种神秘现实跟幻觉错觉区别。
      虽然神秘体验的意义通常被夸大;但怀疑其有效性,并以对待一切精神变态失常形式的态度对待它,这也屡见不鲜。对神秘体验的最坚定蔑视者,自然是那些连初步的直接神秘现实知识都缺乏者。承认和感到也许存在着广大未探测的宇宙领域,只为少数人企及,自己刚好被排除在外:这让自我受伤。秘学时常受到不应有的蔑视,这几乎总是来自对其真实意义的高度无知。这种蔑视态度,当然不同于谨慎和批判态度。持谨慎批判态度者具有谦卑和思想开放,且总是乐意认识并承认所发生的神秘现实。
      大师一般用普通方法帮助求道者,更乐意让他蒙面行道。但特别需要时,他也会使用神秘媒介帮助他。特殊类型的梦就属于触及求道者深层生活的常用媒介。大师首先出现在求道者梦中去联系他们的情况并不罕见。但要把这种梦与普通梦认真区别。在普通梦里,精体积极行使视、尝、嗅、触和听功能,灵魂却不完全有意识地利用精体。这些普通梦体验,因是被潜意识地接收的,所以在多数情况下纯粹是主观的,涉及肉体活动和浊生活,乃贮存于心的新生业相的产物。但在有的情况下,同普通梦难以分辨的梦,可能是精体的一些客观体验在潜意识中的反映,不只是幻想产品。
      大多数的梦纯粹是精体的主观和潜意识体验;除了可提供锻造新业相或消耗旧业相的机会,并偶尔揭示人格隐藏情结和未正视问题,并没有特殊的灵性意义。这种梦绝不会包含不在某方面属于梦者过去体验的东西。其新奇范围仅在于对以往体验中已出现事项的新组合。罕见类型的梦是对今生不知,但前生或往世知晓的人和事的梦。更为罕见的,是对今生或往世从未出现过,但将在今生出现的人和事的梦。普通梦因而完全不同于具有神秘意义的梦。
      通常,当求道者经历精神展现时,时而有对精界的体验,采取的形式是意义重大的见、光、色、音、味或触。这些体验起初断断续续,求道者可能会当作幻觉。即便如此,由于其内在效力,他也发现难以抵制它们的指导影响。不过,求道者若学会培养对神秘体验的正确态度,即实事求是地对待,灵性道路会更顺利。而求道者在初级阶段难以保持的,正是这种平衡态度。
      初学者易于夸大自己对内在世界的瞥见的重要性,发展出难以控制的渴望,要重复这些体验;或者试图把它们看作反常现象,低估其意义。在二者之间,夸大神秘体验重要性的态度最常见,因为神秘体验的罕见新奇,给它们赋予莫大的意义。
      事实上,求道者的自我倾向于对这个向他新展现的领域执着;让他感到自己是得到某种特权的非凡人物。一个人的体验越多,就越渴望更大范围。还养成道路上每一步都依赖神秘体验刺激的习惯。就像使用毒品者上了瘾,需要刺激才能做自己原先无须这种刺激就能做的事情。为了让求道者避开这种陷阱,大师特别小心不去迎合他对秘术的新欲望。只有对灵性目的绝对必要时,才把神秘体验赐予求道者,不是他想要就给他。
      大师若发现求道者过度看重神秘体验,或者养成对它们的失控渴望;就会通过实际削弱或取消已成错误追求基础的神秘体验,来对付这个障碍。这类似于手术切除身体疾病的根源,立刻缓解病人痛苦。目的是保护求道者避免制造新的自我局限枷锁。不可让求道者在任何情况下陷入虚妄价值和错误追求。那只会让他偏离道路,对达到真正目标,即进入真正灵性生活,造成不必要的耽搁。求道者对神秘现实的了解,必须是个逐渐和长期的过程。大师从不急于求成,因为很少人真正经得住这个新范围的体验扩张。
      在开始阶段,神秘现实的出现很不规则,求道者有时怀疑其效力,谨慎对待,以排除受骗的可能性。但神秘体验一般带有自身效力的确凿证据;这种证据即使不明显,也因所承载的非凡意义、喜悦、平静和指导价值,要求应有的尊重重视。也主要因为这些特点,求道者能够把真正的神秘体验与幻觉和错觉区别。
      幻觉是错误的感觉,即实际上看见或听见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虽然它们在这方面显然有别于纯粹的想象,但仍然是怀疑对象,虽然类似正常感觉。错觉甚至更有欺骗性,不仅实际上看见不真正存在的事物,还对此确信不疑。但一般幻觉错觉不能给体验者带来非凡喜乐或平静。伴随真正神秘体验的喜乐平静,是相当可靠的识别真假标准。幻觉好比醒意识的恶梦。
      即使神秘体验能够同幻相清楚区分,它在能力效力上也有欠缺,易受尖锐怀疑。这种情况发生在有过体验者跟别人谈论此事,后者因无法理解这种事情,提出异议,动摇其信心时。出于这个原因,古时候,大师通常要弟子对神秘体验严格保密。即使深刻的体验,也有可能因他人的异议和怀疑而变弱,除非求道者学会听从自己的内在体验,不管别人怎么想或怎么说。要取得快速进步,并从神秘体验中最多得益,求道者必须培养对自己和对大师的坚定不移信心。不可求教他人指点,因为能了解其问题或体验者极少。求道者还必须准备好面临不被亲友完全理解的可能性,因为他们可能对他的思想观念和行动依据一无所知。
      如果在神秘体验发生的时候,能够给灵性努力予以新的动力,那么即使求道者在反省分析时把它视为错觉,也通常没有关系。但有些神秘体验是有意赐予求道者的,以便成为其持久灵感和指南源泉。对这些特殊体验的真实性和重要性,求道者必须停止怀疑。但无休止寻求神秘体验确证的普遍态度,绝对是不健康的。大师只有感到必要时才予以证实。并且按照他认为在当时情况下最佳的方式主动采取行动。他无论做什么,都发自无约束的慎重,无关也不依赖求道者的期望。但灵性上必要时,大师确实通过求道者正常体验范围里的某些直接或间接证明,确认神秘体验的效力和权威,从而增强其功效。
      求道者向道路开端迈进的阶段,灵性上准备好接受自由使用内界力量的委托。他也许养成在睡眠或醒时离开肉体,用魂魄体旅游的习惯。无意识的魂魄游,远未完全有意识的或主动自愿的魂魄游重要。后者意味着对魂魄体的有意识使用。魂魄体同外部浊体媒介的有意识分离,有助于让灵魂感到跟浊体有别,和达到对浊体的更充分控制。人可以像对待外衣那样,随意穿上脱下浊体,并在必要时用魂魄体去体验内在魂魄世界,进行魂魄旅游。
      有意识地用魂魄体,所体验的色、香、味、触和声,清楚明确,恰如有意识地使用浊体的体验。它们不像一般梦中那样模糊或主观;而像其它醒意识体验一样客观真实。因此魂魄出游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体验范围的相当拓宽。为促进始于意识内化的灵性进步提供机会。
      不可把对神秘力量的驾驭,看作求道者必须付出的内在努力的替代。作为来自大师或高道的礼物,神秘体验的作用是揭示迄今被遮的大量直觉,排除道路上的一些困难,给求道者注入极大信心和热情,以应对道路上各个阶段的新要求。但求道者要取得真正进步,是通过将最佳心灵直觉付诸实践,而不只是作为神秘体验的被动接受者。
      田心译自美赫巴巴著《语录》第6版,1967年出版秘学在灵性生活中的位置(二)
      作者:美赫巴巴发布时间:13-02-13浏览次数:548[大 中 小]


      IP属地:吉林5楼2015-05-06 13:08
      回复
        作者:美赫巴巴
        业相完全决定论
        有限个体的进化完全由他在生生世世所积累的业相来决定;虽然这都属于想象,但决定论却是彻底而必然的。每一个行动和体验,不管多么短暂,都在心体中留下一个印象。该印象是对心体的某种客观修改;由于心体保持不变,所以个体所积累的印象能够坚持数世。当如此积累的业相开始表现时(而不仅仅潜伏于心体),它们被体验为欲望,也就是说,它们被当作主观的。客观和主观是业相的两个方面;前者是被动的潜伏状态,后者是主动的表现状态。
        在主动阶段,所积业相决定着有限个体的每一个体验和行动。如同看电影时在荧幕上放映一个简短动作需要几英尺的胶片那样,对有限我的某个单一行动的决定,也常常涉及到许多业相。业相通过在体验中的这种表现和满足而消耗掉。弱业相在心里消耗掉;较强的业相以欲望和假想体验的形式在精神上消耗掉;那些强大的业相表现为身体行动,从而在肉体上消耗掉。
        虽然这种业相消耗不停地进行,但它并不能最终带来无业相的自由,因为新业相不可避免地产生-不仅通过新的行动,甚至通过消耗过程本身。因此业相的负荷继续增加,个体发现自己无力甩掉业相的包袱。
        用对立来平衡
        心由于具体行动和体验所积淀的业相而易受类似行动和体验的左右。但在达到一定程度后,该倾向则被某种自然的反作用所抑制和抵消,也就是完全转向截然相反的一面,为相反的业相提供活动空间。这两个对立面常常构成同一个想象链的不同部分。例如,一个人可能首先体验到自己是一位名作家―拥有财富、名望、家庭和人生中令人惬意的一切;但后来他可能失去财富、名望、家庭和所有令人向往的东西。有时候,一个想象链似乎不在一生中包括两个对立面。例如,一个人可能整个一生都体验到自己是威震四方的常胜君王。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在来世体验失败或类似经历,用另一次生命来完成其想象链,以平衡前世的经历。因而业相的纯粹心理强制受制于灵魂要认识大我的深层需求。
        事例
        假设有人在今生杀了另一个人。这在他的心体中积下杀人的业相。假若意识只是简单地由这些业相造成的这个原始倾向来决定的话,他就会继续杀人不止,每次都从随后的同类行动中集聚进一步的杀人冲动。倘若不是体验之逻辑给予必要遏制的话,人是无法逃脱这个复发性决定论的。但他很快认识到单方面体验的不完整性,从而不自觉地走向反面,以试图从中寻求失去的平衡。
        因此,杀人者将发展出被杀的心理需求和倾向。杀人体验仅仅使他了解到整个情势的一部分,其中他为一方,即杀人方。对整个情势的另一半(即被杀的角色),他仍不理解并感到陌生,尽管这一半已经进入他的体验。这就产生了要使体验完整的需要,也就是说把个人以往体验的反面吸引到自己身上;而意识则具有满足这种迫切新需求的倾向。一个杀过人的人很快发展出被杀的倾向,以便亲身体验全部情势。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由谁在来世杀他?也许是前世被杀的那个人,也许是有类似业相的另一个人。个人之间行动与交往的结果,制造业相联系或纽带;个体转世时,可能投生于与他有前世业相联系的人中间,或者投生于与他有类似业相的人中间。不过,生命的调整极为奥妙,它使进化中二元的自由作用成为可能。
        通过对立来超越对立
        人心就像织布工的梭子一样,来回穿行于两个极端之间,织出生命之布的经纬。最能代表灵性生活发展的不是直线,而是曲曲弯弯的过程。以河岸的作用为例,假若没有岸,河水将会流散,河就无法抵达目的地。同理,假若没有对立两极的限制,生命力也将以无穷无尽的方式消耗殆尽。最好把生命之河岸看作是在解脱处汇合的两条汇流线,而不是两条平行线。当一个人接近目标时,摇摆越来越小;当他达到目标时,摇摆彻底平息。这类似于重心在底部的不倒翁玩具,其摇摆趋于逐渐稳定。摇动它,它继续来回摇摆一会儿,但每次摇摆的幅度越来越小,直到完全静止。就宇宙进化而言,这种对立交替的平息意味着摩哈普罗来亚;在个体的灵性进化中,它意味着解脱。
        《语录》宇宙的开始与终结


        IP属地:吉林8楼2015-05-06 13:13
        回复
          ――――
          自然黑暗每时每刻都看见自然光,不自然黑暗每时每刻都看见不自然光。(即大灵看见大我,心看见身体和宇宙。)
          在酣眠中自然黑暗(大灵)看见自然光(大我),在醒状态同一个自然黑暗(即大灵)成为不自然黑暗(即心)。
          也就是说,在醒状态大灵与心联系,身体和宇宙便存在;但在酣眠状态身体和宇宙则不存在,(因为)心融入了大灵。
          所以,在酣眠状态,心融入大灵(不是证悟)。但如果在醒状态心融入大灵,那么宇宙身体便存在,而心不存在。
          如前所述,心存在时,身体和宇宙就存在。也就是说,当宇宙和身体存在时,心便存在。
          但在这里(在醒状态心融入大灵时),宇宙和身体存在,心却不存在;也就是说,心与大灵脱离,这就是证悟。
          ――――
          因此心(假我,自我)成为大灵,大灵每时每刻都看见大我,现已成为大灵的心(自我,假我)看见大我并且说,“我已看见神,我已证悟大我。”
          因此心(即假我,自我)不是大灵时(即未融入大灵),看见身体和世界;当它成为大灵时(即融入大灵)时,它便看见大我。因此心成为大灵(即空性,自然黑暗,它作为普遍光的存在,是普遍性的)时,它是普遍性的(赛特普如希,存在);心受限时,它是正常人。因此受限心,即受限的自我,现在成为不受限的,即普遍的、(我)自性,并且说,“我无处不在,”“阿那尔-哈克(Anal Haq),”“阿哈姆-卜若玛斯弥(Aham Brahmaasmi)。”
          ――――
          因此作用时假我是受限的;止息时假我是普遍的。也就是说,作用时心感到,“我只是这个身体,”止息时则感到,“我是不受限的。”
          所以总而言之,大灵作用时是心;心作用时是身体和宇宙。
          因此:
          无限(anant):不受限的真我(自然光)
          无限(anant):不受限的大假我(自然黑暗)
          有限(ant):受限的假我(不自然黑暗)
          不自然光=
          身体和
          宇宙
          不受限的自性(大假我)看见不受限大我,受限的自我(假我)看到身体和宇宙。
          身体和宇宙必须存在(即醒状态),受限的假我必须成为不受限的大假我;才能证得(看见)大我。
          因此在醒状态,受限的假我必须成为不受限的大假我,即心在醒状态止息(如在酣眠状态),即它必须在醒状态体验酣眠。
          ――――
                7个层面
          大我 大灵―――――――― 心  身体  世界
                神圣之梦
          至此我们认识到,作用的心,即受限的自我(假我),看见身体和宇宙;不受限的心,即不受限的自性(大假我),看见大我。
          心作用时说:“我是有限的(这个身体)。”心不受限时说“我是无限的。”心作用时是受限的,心止息时是无限的;所以心为了证得无限大我,就必须在醒状态止息。
          在作用的心与止息的心之间,即在受限的假我与不受限的大假我之间,即在心与大灵之间,有七个阶段,七个层面,七个世界(bhuvan)。


          IP属地:吉林13楼2015-05-20 01: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