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修建于清道光26年(1846年)。整个宗祠的建筑风格与南方汉族的祖祠几乎没有差别。宗祠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房屋60余间。主体建于清道光年间。城墙壁总长约400米,高8米,厚3米,墙梯依山势逐级升高,角梯皆为整块巨石建成,依次布设枪炮孔108个,严密地封锁着所有的通道。可谓壁垒森严,固若金汤。步入这座集政权、军权、族权于一体的城堡,每个人的脸上不由得多了一层肃穆庄重的神情。宗祠中轴线上排列着三大殿是教化族人、祭祀祖先,商讨政务、军务、族务的活动中心,丰富的楹联,精美的木雕石刻,别致彩瓷浮雕图案,异彩纷呈,一片辉煌。大殿右则的讲礼堂,则是生杀予夺的“审判厅”,门前有巨石铺就的“过失桥”,中心刻着太极风纹,四周雕有蝙蝠纹,桥上建廊,左右对称,两侧功不同。过去犯了李氏族法的,跪在此“桥上”聆听“讲礼”,等待判决,如若从承恩门出去,则意味着“死刑”,将押至龙桥河悬崖摔死。判生则从“生门”放归。东侧有口小井,周围也用巨石砌起了高高的围墙,围墙壁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这也是大水井名字的来历。相传最后一任族长李盖五坚守宗祠,因水源被断,不得不投降讲和,后来才建起了这座坚实的城墙。当我们看到这口水井时,不禁有些失望,因为它太小了,而且水已经变得有些污浊不清了。文管部门在这里放了几只木勺,让游客舀一勺子井水尝尝味道,喝出那段历史的悠远回味。
“龙归井,凤栖山”是关于李盖五高祖李廷龙,李廷凤兄弟的迁栖入川的神话,揉合成了一首兴业发家的神曲,用三百余年的苦心打造了李氏封建王朝的堡垒,谱写了庞大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
“龙归井,凤栖山”是关于李盖五高祖李廷龙,李廷凤兄弟的迁栖入川的神话,揉合成了一首兴业发家的神曲,用三百余年的苦心打造了李氏封建王朝的堡垒,谱写了庞大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