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一桩说来容易做来困难的活动。说它是科学,却连学术界的诺贝尔奖得主们也驾驭不了;说它是艺术,却又需要众多学科的研究和分析的支持。金融投资之所以困难,恰恰是因为人的行为既受理性的支配,也受情绪的支配。作为投资者,我们既贪婪,又胆怯。”的确,我们看到,无论是散户、基金经理还是企业高管们,他们的投资决策多不尽如人意,行为常常有悖理性。
涨时多赚钱,跌时不亏钱,可谓众投资者皆期许的美好愿望和梦寐以求的终极投资水平。然而常见的是,散户投资者们往往会选择在泡沫形成,风险集聚的时候杀入市场,在黎明即将到来之时黯然退场,最终……投资者们的美好愿望与金融科学的无情和冷静之间渐行渐远。一言以蔽之,预测股市涨跌不是件容易的事,唯一能预测的是股价在不停波动。历史数据有限、环境变迁和技术进步,选择最佳时机调整自己投资的风险敞口,要比选股能力难得多,比想象的要难得多。
回首金融市场风云变幻,一次次泡沫、幻灭、惊涛骇浪,投资者们常常陷入了种种心理误区而难以自拔:
“家花不如野花香”
不珍惜已拥有的,对未到手的则持有过于美好的想象。
过度自信
在这一点上基金经理表现尤甚,他们自认为有能力预测公司的未来成长性,以致所谓增长型股票普遍被高估。
仓位思维(confirmation bias)
大多数人常先有结论,再找论据,而对反面的论据视而不见。投资者们则是有了仓位,自然思维上会变得不客观。
锚固偏见(anchoring bias)
投资者潜意识会把原有估价当成合理、当成参照的锚点。而实际上,一个股票便宜与否,看估值比看近期涨跌更可靠。基本面大幅超预期时可越涨越便宜,反之可越跌越贵。
短期趋势长期化
把过去的增长过度外推到未来,把不可持续当做可持续,是成长股现金和周期股现金的共性,即过度外推(over-extrapolation)。
亏损厌恶症
股票的投资价值,与买入成本无关。该不该卖,也与是否亏损无关。简单说,夸大亏损,始终认为“1万元亏损带来的痛苦是1万元盈利带来的喜悦的2倍”。
标题党
投资者往往容易对新闻标题做出过度反应。
榔头症
针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用一种模式生搬硬套。在一个榔头看来,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是钉子。
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memory)
对自己的正确决策印象深刻,对自己的错误却记忆模糊,是人脑自我保护的一种措施。表现在投资过程中,大多数人对持有的牛股都津津乐道,对踩过的地雷却避而不谈,不汲取经验教训,这样会严重阻碍投资水平的提高。粗略统计,股市中能从自己的教训中吸取经验的人实为罕见。
后视镜
世事变迁,牛熊交替,前一年正确的做法在下一年可能是不合时宜的。投资人会总结,只可惜的是总是从“后视镜”中总结。
羊群效应
现实生活中,基金经理抱团取暖,散户跟风炒作,羊群效应无处不在。不管是集体看空还是集体看多,最一致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而那些在高处有如临深渊的谨慎,在低谷有仰望星空的勇气的人,皆非平常人。
心理账户(mental budget)
人们喜欢在脑袋中把钱分成不同部分(如买房的钱和投资教育的钱),而投资人最常见的心理账户是把钱分为本钱和赚来的钱,并且对这两部分的钱体现出非常不同的风险偏好,因而无形中把买入成本作为决策依据之一。
显而易见,投资者的情绪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投资行为。每天的市场波动,都是掺杂了诸多投资者情绪和心理变化的结果。投资者情绪和心理变化,以致陷入某种心理误区,则皆根源在于人类行为中的代表性的行为偏差(representativeness bias)。故而,投资成功的关键从理性决策转而变成克服自身人性的弱点和心理倾向性。投资者所面对的敌人不是市场,而是投资者自己。时至今日,行为金融学可谓指导和帮助投资者认识自我,完善其投资决策的一剂良药。
何为行为金融学?很长一段时间里,金融学研究忽略了对投资者、金融机构、企业和政策制定者行为的研究和分析。现实生活里,越想赚钱的投资者,越容易蒙受损失;投资者交易得越多,其投资表现也越差。因为,这类投资者更易受行为偏差的影响。和其他决策过程一样,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容易受其他人和“社会共识”的影响。每个投资者的收益或者损失,看似只是随机产生的投资结果,实际上对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正是投资者的狂热、惊恐或绝望,招致了一次次的泡沫及其幻灭。
行为偏差,人人不可避免,投资者亦不能免俗,预测市场实属不易。基于这样的逻辑,若没有“白雪公主童话里的镜子”,投资者最稳妥的办法依旧是多元化投资,在不同国家、板块、股票之间的多元化,在投资时间上的多元化。资产配置尤为重要,消极投资乃事半功倍之投资策略。看重长期收益和交易成本,那些保持长期正收益的才是优异的投资项目,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交易费用之后的净收益,因为那些才是投资者最终到手的真金白银。
涨时多赚钱,跌时不亏钱,可谓众投资者皆期许的美好愿望和梦寐以求的终极投资水平。然而常见的是,散户投资者们往往会选择在泡沫形成,风险集聚的时候杀入市场,在黎明即将到来之时黯然退场,最终……投资者们的美好愿望与金融科学的无情和冷静之间渐行渐远。一言以蔽之,预测股市涨跌不是件容易的事,唯一能预测的是股价在不停波动。历史数据有限、环境变迁和技术进步,选择最佳时机调整自己投资的风险敞口,要比选股能力难得多,比想象的要难得多。
回首金融市场风云变幻,一次次泡沫、幻灭、惊涛骇浪,投资者们常常陷入了种种心理误区而难以自拔:
“家花不如野花香”
不珍惜已拥有的,对未到手的则持有过于美好的想象。
过度自信
在这一点上基金经理表现尤甚,他们自认为有能力预测公司的未来成长性,以致所谓增长型股票普遍被高估。
仓位思维(confirmation bias)
大多数人常先有结论,再找论据,而对反面的论据视而不见。投资者们则是有了仓位,自然思维上会变得不客观。
锚固偏见(anchoring bias)
投资者潜意识会把原有估价当成合理、当成参照的锚点。而实际上,一个股票便宜与否,看估值比看近期涨跌更可靠。基本面大幅超预期时可越涨越便宜,反之可越跌越贵。
短期趋势长期化
把过去的增长过度外推到未来,把不可持续当做可持续,是成长股现金和周期股现金的共性,即过度外推(over-extrapolation)。
亏损厌恶症
股票的投资价值,与买入成本无关。该不该卖,也与是否亏损无关。简单说,夸大亏损,始终认为“1万元亏损带来的痛苦是1万元盈利带来的喜悦的2倍”。
标题党
投资者往往容易对新闻标题做出过度反应。
榔头症
针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用一种模式生搬硬套。在一个榔头看来,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是钉子。
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memory)
对自己的正确决策印象深刻,对自己的错误却记忆模糊,是人脑自我保护的一种措施。表现在投资过程中,大多数人对持有的牛股都津津乐道,对踩过的地雷却避而不谈,不汲取经验教训,这样会严重阻碍投资水平的提高。粗略统计,股市中能从自己的教训中吸取经验的人实为罕见。
后视镜
世事变迁,牛熊交替,前一年正确的做法在下一年可能是不合时宜的。投资人会总结,只可惜的是总是从“后视镜”中总结。
羊群效应
现实生活中,基金经理抱团取暖,散户跟风炒作,羊群效应无处不在。不管是集体看空还是集体看多,最一致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而那些在高处有如临深渊的谨慎,在低谷有仰望星空的勇气的人,皆非平常人。
心理账户(mental budget)
人们喜欢在脑袋中把钱分成不同部分(如买房的钱和投资教育的钱),而投资人最常见的心理账户是把钱分为本钱和赚来的钱,并且对这两部分的钱体现出非常不同的风险偏好,因而无形中把买入成本作为决策依据之一。
显而易见,投资者的情绪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投资行为。每天的市场波动,都是掺杂了诸多投资者情绪和心理变化的结果。投资者情绪和心理变化,以致陷入某种心理误区,则皆根源在于人类行为中的代表性的行为偏差(representativeness bias)。故而,投资成功的关键从理性决策转而变成克服自身人性的弱点和心理倾向性。投资者所面对的敌人不是市场,而是投资者自己。时至今日,行为金融学可谓指导和帮助投资者认识自我,完善其投资决策的一剂良药。
何为行为金融学?很长一段时间里,金融学研究忽略了对投资者、金融机构、企业和政策制定者行为的研究和分析。现实生活里,越想赚钱的投资者,越容易蒙受损失;投资者交易得越多,其投资表现也越差。因为,这类投资者更易受行为偏差的影响。和其他决策过程一样,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容易受其他人和“社会共识”的影响。每个投资者的收益或者损失,看似只是随机产生的投资结果,实际上对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正是投资者的狂热、惊恐或绝望,招致了一次次的泡沫及其幻灭。
行为偏差,人人不可避免,投资者亦不能免俗,预测市场实属不易。基于这样的逻辑,若没有“白雪公主童话里的镜子”,投资者最稳妥的办法依旧是多元化投资,在不同国家、板块、股票之间的多元化,在投资时间上的多元化。资产配置尤为重要,消极投资乃事半功倍之投资策略。看重长期收益和交易成本,那些保持长期正收益的才是优异的投资项目,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交易费用之后的净收益,因为那些才是投资者最终到手的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