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吧 关注:518贴子:2,045
  • 3回复贴,共1

格非:文学的危机和可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忽略文学的力量固然有问题,但过高估计它的力量同样有问题。

    ●现在中国的小说没有作者,有的只是叙事者。

    ●一个作家如果没有勇气和担当,就谈不上任何才华。

    日本有个重要的学者叫柄谷行人,我们请他来清华做讲座时,他重申了他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前言中的基本观点:文学正在遭遇空前的危机,而同时希望也恰恰就在危机当中。对这样一种危机的状况进行反思,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对我来说,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文学在过去的一两百多年中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


1楼2008-05-20 21:08回复
    文学的科学化及其后果

     这个状况是怎么造成的?

     我们来简单看看西方文学的发展。“文学”这个概念进入学院研究,是在18世纪以后的事情。我们今天谈论的19世纪文学巅峰,是人类历史上的绝无仅有的特例,以前没有过,我想今后恐怕也不会有。问题是,为什么文学会突然在这个时候变得如此重要呢?

     过去的大学,有语文学科,但没有文学。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学一直是一种秘传的经验。文学不仅不能成为一个严格的学科,而且并不存在知识上的科学性。我们谈论文学,往往是经验主义的印象式描述,而解释权仅仅掌握在极少部分人手中。也可以这么说,文学是一种神秘的知识。可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启蒙运动的展开,文学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功能被重新发现: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的安慰剂和粘合剂。

     社会产生的巨变,对每个人都构成了很深的威胁。在这个重要的关节点上,文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鲁滨孙漂流记》到《包法利夫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社会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前者的乐观情绪一目了然,可是,福楼拜描绘的19世纪的那个世界就已经很可怕了。福楼拜怎么写包法利夫人呢,他觉得这个社会已经没有任何浪漫可言。资本主义的生产机制,是不允许浪漫的。资产阶级已经张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噬着那些被历史的车轮甩出来的人。到皮兰德娄、荒诞派戏剧、加缪,文学与社会变化的内在紧张关系更为明显。


    3楼2008-05-20 21:09
    回复
      2025-08-08 20:31: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问题是,科学化的后果相对于实践者的初衷却构成了悖论和反讽。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我们为了研究人的血液循环系统,最终却不得不把人杀死。”

       第一,本来我们借重于文学是为了反对僵化,反对生活的无意义,是希望给机械的社会提供某种安慰或情感,可是科学化造成了新的机械和僵化。

       第二,文学的科学化是为了破除神秘,希望通过科学化对它进行祛魅和解密,可是今天文学正在被重新变成了一种更大的神秘。举例来说,如果你不读理论,不了解日益复杂化的形式和技巧,你根本不知道作家们和学者在说什么。要指望人人都能像雅各布森那样来解读文学,本身就是一个神话。某种意义上,文学已经成为了少部分人的文字游戏。

       第三,对社会现实的干预。20世纪,很多人把政治化的想法全部放入文学理论。我个人认为文学既不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也不是说不重要。你把很多它根本不能承担的任务一定要它来承担,它就导致了泛政治化。忽略文学的力量固然有问题,但过高估计它的力量同样有问题。我们套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文学理论所留下的基本上是一个原样的世界。

       第四,文学变革也是对主体性的强调和呼吁,结果这种强调却导致主体性全面的丧失。因为不论是从现代主义文学实践,还是从文学科学化的理论成果来看,人的主体性根本上就是一个幻觉。


      4楼2008-05-20 21:11
      回复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方面来回顾这一变化。从俄国形式主义开始,一直到后.结.构.主.义,西方文学理论一直致力于文学的科学化。这种科学化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解神秘化”,.原来我们所习以为常的所有概念都遭到了全方位的质.疑,比如经.验、主.体.性、自.我、个人、作者等等。这一发展进程,尤其是叙事学的产生和演变,固然有形.式主义的嫌疑,但其背后的动机和社会批判意识也不难识别。即如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什克...斯基,其“陌生化”理论主要针对的是社会的“代数化”、“自动化”所导致的主.体.性.丧.失。另外,文学的科学化过程与学.院.体...制.的知识生产也有深刻的互动关系。当然,文学在当前的..学..院..格局中的地位也早已今非昔比。


        6楼2008-05-20 21: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