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2d679d870c6a7efb926a82ecdfbafe9/eb6cb21c8701a18b4211ce48982f07082938fe7c.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3eee96096109c93d07f20effaf3cf8bb/6afef31fbe096b6301dd82570a338744eaf8ac2e.jpg)
宋朝 军队的建制
宋军是职业军队,理论上不应再有平时、战时编制的区别。但是实际上这套编制在战时运转并不理想。到北宋中期又发生转变。范仲淹在主持陕西防务时,为适应作战需要而重新整编军队:以5人为“伍”,5伍(25人)为“队”,5队(125人)为“阵”,20队(2500人)为“将”。“将”作为独立战术单位,直接指挥下属。
后来他的部下蔡挺在宋神宗改革时又将这一编制改动后向全军推广:10人为“火”,5火为队(50人),10队为营(即指挥,500人),若干个营组编为“将”(根据战役需要3000—10000人不等)。指挥以下完整编制调动,将的编制也尽量保持稳定,指挥官有“将”和“副将”,下属尽量不打乱。1081年全国建立起92将,号为“将兵法”。
宋皇朝在颠沛流离中匆猝建军,重新将“军”作为独立战术单位,把原来的“将”组编为若干个军,设“统制”或“统领”为军指挥官;又按照战略防御方向将“军”组编为若干个“大军”,设“都统制”或“护军”为统帅。
如韩世忠为“前护军”,以楚州(今江苏淮安)为中心组织防御,下辖11个统制、13个统领,有63将编制,约8万兵马。
刘光世为“左护军”,下辖10军,防御淮北方向,约有5万多兵马。张俊为“中护军”,有11军、99将编制,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展开,兵力约为8万人。
岳飞为“后护军”以鄂州(今武昌)为中心组织防御,辖12军,有84将编制,10万多兵马。吴玠为“右护军”,在今陕南一带展开,约7万人,编制较为混乱。
不过至1139年与北方金朝和议成功后,南宋朝廷就裁撤了“大军”的编制,由朝廷直接控制各军。军以下仍然保留将、营、队、火的基本编制。
火10 队50押队(拥队)
营100—500准备将(部将)
将500—5000正将两副将
军5000以上统制或统领(统制大于统领,统制领的“军”大于统领带的“军”)
还有按照战略防御方向将“军”组编为若干个“大军”,设“都统制”或“护军”为统帅。
按常用实职。驻屯大军的军队主官由小到大依次是:训练官(排长)部将(连长)准备将(非主力营长)副将(次主力营长)正将(主力营长)统领(团长)统制(师长)都统制(军长)制置使(省军区司令)宣抚使(大军区司令)。太尉相当于总参谋长,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统领以上还有副职。
部队人数和编制一般不固定,相同编制的部队人数能相差几倍。通常训练官为一队首长,每队50人。队下还有拥队、押队、旗头等名称,士兵也分几等,还有随军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