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上面讲述的那些故事都是从一本上看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是《东食西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作者是英国人AJG罗伯茨。我跟他有着相似的兴趣,想了解不同人的饮食偏好,以及不同的人对另外一种陌生饮食文化的看法。
一方面,随着交流的通畅,与信息的无碍,关于饮食的芥蒂慢慢消弭,在北京也能吃到地道的法式大餐,在纽约吃到一家川菜的餐厅,味道比四川还四川。而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二元体质实际上的消解,故乡的概念也慢慢消逝,有时候我回到那个我生活了十几年的老家,处处都在拆迁,搞房地产,修路,城市建设... ...回忆中的故乡不复存在,只能在舌尖上复活。
一个人小时候的口感,决定了他一生的口味偏好。我喜欢看汪曾祺回忆故乡吃食的散文,讲野菜,讲乡愁,可是看他讲北京的烤肉和豆汁,文字固然清淡雅致,字里行间却少了那种种细腻的故乡感。
我有不少吃货朋友,我喜欢听他们讲故乡的吃食。有一个姑娘,出生在甘南,成长在云南,工作于北京,她吃着北京的烤鸭,细细怀念甘南的美味。那个地方盛产羊肉,回民做的羊肉与藏民做的羊肉就有许多不同,两大锅摆在面前就会有区别,主要是形状上的区别“回民习惯切成长条,藏民则是切成方块。”每天早上卖羊肉的市集上人声鼎沸,但是挑选羊肉又是个学问,她的小舅是此中行家,他挑选的羊肉就是别人买的好吃;去藏民家里吃藏包,吃一口嘴角泛出油花;甘南盛产沙棘,如何拿沙棘捣成酱,放在一个罐头瓶里,加入一点蜂蜜,做成沙棘酱,每天早上用温水冲服... ...种种生活的细节,似乎可以见到80年甘南景象,以至于我都十分想在今年夏天去一次甘南,在拉卜楞寺边上,找一个向阳的山坡躺下,晒着太阳,嘴里嚼着一根青草,旁边是一群孩子嬉闹,远处有牛羊和风,这个姑娘就混迹在这群孩子中间,衣服有点脏,脸上的皮肤被晒得有点高原红,没心没肺的傻乐,我跟着他们去吃手抓羊肉,喝一点青稞酒,醉了之后跟藏民一起唱歌。在我幻想的时候,我的甘南姑娘跟我说:如果你要从兰州坐大巴去甘南,路上会路过一个临夏的地方,那个地方有一种面,叫大卤面,不是北京的打卤面,特别好吃,一定要下车去吃,吃两碗,替我吃一碗。
事实上,即便我去了甘南,也找不到那个女孩回忆中的甘南了。就像即便我穿越到1988年的故乡,轻轻敲我们家的房门,年纪尚轻的妈妈给我开门,热情的欢迎我这个陌生人,热情的给我准备白菜汤,同样加了胡椒粉和辣椒油,我也不会吃到小时候的那种感觉,甚至会觉得不怎么好吃。
回忆总是能美化现实,食物也是一样,被时间的滤镜柔化,当年的折箩菜也胜过如今的大龙虾。有一次,我陪着我的老婆回到她上高中的校园,去找她读书时经常吃的麻辣烫。是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叫城建新村,麻辣烫在一栋楼的一层,狭仄而破败。做麻辣烫的阿姨居然还认识她,还记得在十多年前,她和一群小姑娘整天混迹在这里吃麻辣烫。当时是一毛钱一串,几块钱就能吃得很饱。
我们又点了麻辣烫,据说味道没有丝毫变化,还是旧时的味道,不是那么辣,而是有点甜,她吃的津津有味,最后还打包了一点作料。其实有那么好吃吗?她也仅仅是在从中吃到了自己十几岁时候的滋味,心生感慨罢了。至少这些打包的带回去,没有吃,就顺手丢掉了。
人在异乡,回忆故乡的吃食,回忆小时候的味道,这是人生固定程序,证明自己活过爱过。
上面讲述的那些故事都是从一本上看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是《东食西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作者是英国人AJG罗伯茨。我跟他有着相似的兴趣,想了解不同人的饮食偏好,以及不同的人对另外一种陌生饮食文化的看法。
一方面,随着交流的通畅,与信息的无碍,关于饮食的芥蒂慢慢消弭,在北京也能吃到地道的法式大餐,在纽约吃到一家川菜的餐厅,味道比四川还四川。而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二元体质实际上的消解,故乡的概念也慢慢消逝,有时候我回到那个我生活了十几年的老家,处处都在拆迁,搞房地产,修路,城市建设... ...回忆中的故乡不复存在,只能在舌尖上复活。
一个人小时候的口感,决定了他一生的口味偏好。我喜欢看汪曾祺回忆故乡吃食的散文,讲野菜,讲乡愁,可是看他讲北京的烤肉和豆汁,文字固然清淡雅致,字里行间却少了那种种细腻的故乡感。
我有不少吃货朋友,我喜欢听他们讲故乡的吃食。有一个姑娘,出生在甘南,成长在云南,工作于北京,她吃着北京的烤鸭,细细怀念甘南的美味。那个地方盛产羊肉,回民做的羊肉与藏民做的羊肉就有许多不同,两大锅摆在面前就会有区别,主要是形状上的区别“回民习惯切成长条,藏民则是切成方块。”每天早上卖羊肉的市集上人声鼎沸,但是挑选羊肉又是个学问,她的小舅是此中行家,他挑选的羊肉就是别人买的好吃;去藏民家里吃藏包,吃一口嘴角泛出油花;甘南盛产沙棘,如何拿沙棘捣成酱,放在一个罐头瓶里,加入一点蜂蜜,做成沙棘酱,每天早上用温水冲服... ...种种生活的细节,似乎可以见到80年甘南景象,以至于我都十分想在今年夏天去一次甘南,在拉卜楞寺边上,找一个向阳的山坡躺下,晒着太阳,嘴里嚼着一根青草,旁边是一群孩子嬉闹,远处有牛羊和风,这个姑娘就混迹在这群孩子中间,衣服有点脏,脸上的皮肤被晒得有点高原红,没心没肺的傻乐,我跟着他们去吃手抓羊肉,喝一点青稞酒,醉了之后跟藏民一起唱歌。在我幻想的时候,我的甘南姑娘跟我说:如果你要从兰州坐大巴去甘南,路上会路过一个临夏的地方,那个地方有一种面,叫大卤面,不是北京的打卤面,特别好吃,一定要下车去吃,吃两碗,替我吃一碗。
事实上,即便我去了甘南,也找不到那个女孩回忆中的甘南了。就像即便我穿越到1988年的故乡,轻轻敲我们家的房门,年纪尚轻的妈妈给我开门,热情的欢迎我这个陌生人,热情的给我准备白菜汤,同样加了胡椒粉和辣椒油,我也不会吃到小时候的那种感觉,甚至会觉得不怎么好吃。
回忆总是能美化现实,食物也是一样,被时间的滤镜柔化,当年的折箩菜也胜过如今的大龙虾。有一次,我陪着我的老婆回到她上高中的校园,去找她读书时经常吃的麻辣烫。是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叫城建新村,麻辣烫在一栋楼的一层,狭仄而破败。做麻辣烫的阿姨居然还认识她,还记得在十多年前,她和一群小姑娘整天混迹在这里吃麻辣烫。当时是一毛钱一串,几块钱就能吃得很饱。
我们又点了麻辣烫,据说味道没有丝毫变化,还是旧时的味道,不是那么辣,而是有点甜,她吃的津津有味,最后还打包了一点作料。其实有那么好吃吗?她也仅仅是在从中吃到了自己十几岁时候的滋味,心生感慨罢了。至少这些打包的带回去,没有吃,就顺手丢掉了。
人在异乡,回忆故乡的吃食,回忆小时候的味道,这是人生固定程序,证明自己活过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