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绝对不是为了哗众取宠。看题目大家都会知道这篇文章的源头在哪里,的确地震之后,我一直有一种无力感。IT系统无法快速切换到灾难状态,于是,很多的信息管理又再次回到笔和纸的时代。但是,信息管理系统在灾难中其实更为重要,比如救灾物资的跟踪、发放,遇难人员身份确认和统计,GPS导航等等。尤其是我们的Mobile移动终端设备,其实能够发挥比平时更大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试图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我们的IT系统在灾难面前更加有效的运行起来?至今我没找到答案,不过,我希望能够让大家重视灾难环境下的IT信息管理。
灾难后还剩下什么?
逃出生天的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检查一下肢体是否还完整,同样,一个灾难过后的IT系统,我们也要首先知道,哪些部分可用,哪些部分不可用。首先是不可用的:
1, 电源:
前24小时将完全依赖电池或后备电源供电,24小时后可能会间断性电源或发电机供电;
2, 信息网络:
灾难核心区,有线网络将无法使用,边缘地区的网络将在24小时后恢复;依赖移动电信网络的无线网络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3, 计算机设备:
因为无法移动,所以在灾难过程中计算机设备会遭到摧毁,而之后的电源、网络等问题会造成信息孤岛。
可用部分:
1, 便携设备:
不依赖AC电源供电的PDA等设备更容易适应灾难后的环境,但要考虑电源问题。
PDA能做什么?
在便携设备中,PDA是最能适应灾难环境的电子产品,只要有相应的软件配置,就可以快速切换到灾难救援之中。工业标准的PDA(或EDA)本身就可以工作在野外环境中,对于灾难环境来说,硬件本身不是问题。PDA设备能够提供的功能:
1, 信息管理平台
可以完成灾难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如灾民统计、遇难人员统计、物资统计、物资发放明细记录;
2, GPS导航平台
外接GPS设备后,可以用于指示救援人员位置、记录被困人员位置、获取地理信息等;
3, 信息交换平台
配合RFID,作为信息交换平台,如交换救灾物资的信息,记录和快速浏览伤员情况等;
4, 图像采集平台
采集视频、音频和图片信息,如遇难者身份确认等;
5, 信息查询平台
用于查询遇难者信息、寻亲、救灾物资信息、灾情通报等。
PDA的限制和应对之道
尽管PDA是最适合救灾的信息设备,不过PDA也有其局限性,接下来,我们试图来想办法解决:
1, 电源
灾区不会有电,所以
1)我们必须配备大功率的电池,并且配备手机电源伴侣,能够让PDA、GPS等电子设备坚持72小时以上。
2)并且配备各种充电设备,增强电子设备的可用时间,考虑太阳能、汽车电源、发电机等备用充电方式。
2, 网络
已有数据网络,比如有线网络、GPRS、CDMA等肯定会被摧毁。
1) 我们可以搭建依赖卫星地面站的无线网络,卫星地面站可以完成与外界通讯,而无线网络可以完成某个覆盖范围内电子设备的信息交换。
2) 更为残酷的现实是,很多电子设备必须通过点对点通讯来完成数据交换。
3, 数据库
因为网络的关系,外界的中心数据库是无法访问的。
1) 使用PDA本身自带的移动数据库存储信息;
2) 使用RFID等标签设备存储信息,如病人的医疗信息等;
3) 在有机会的情况下,PDA通过网络和中心数据库进行信息交互,比如PDA设备被带出灾区时。
4, 外设
必须能够连接的设备如下:
1) GPS:
地理信息的获取对于救援工作的作用毋庸置疑,我们还需要能够标记等待救援人员的方位等信息;
2) 蓝牙、红外:
在外部网络不通的情况下,作为短距离通讯手段,即可以连接外设,又可以作为PDA之间的通讯手段;
在这篇文章中,我试图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我们的IT系统在灾难面前更加有效的运行起来?至今我没找到答案,不过,我希望能够让大家重视灾难环境下的IT信息管理。
灾难后还剩下什么?
逃出生天的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检查一下肢体是否还完整,同样,一个灾难过后的IT系统,我们也要首先知道,哪些部分可用,哪些部分不可用。首先是不可用的:
1, 电源:
前24小时将完全依赖电池或后备电源供电,24小时后可能会间断性电源或发电机供电;
2, 信息网络:
灾难核心区,有线网络将无法使用,边缘地区的网络将在24小时后恢复;依赖移动电信网络的无线网络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3, 计算机设备:
因为无法移动,所以在灾难过程中计算机设备会遭到摧毁,而之后的电源、网络等问题会造成信息孤岛。
可用部分:
1, 便携设备:
不依赖AC电源供电的PDA等设备更容易适应灾难后的环境,但要考虑电源问题。
PDA能做什么?
在便携设备中,PDA是最能适应灾难环境的电子产品,只要有相应的软件配置,就可以快速切换到灾难救援之中。工业标准的PDA(或EDA)本身就可以工作在野外环境中,对于灾难环境来说,硬件本身不是问题。PDA设备能够提供的功能:
1, 信息管理平台
可以完成灾难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如灾民统计、遇难人员统计、物资统计、物资发放明细记录;
2, GPS导航平台
外接GPS设备后,可以用于指示救援人员位置、记录被困人员位置、获取地理信息等;
3, 信息交换平台
配合RFID,作为信息交换平台,如交换救灾物资的信息,记录和快速浏览伤员情况等;
4, 图像采集平台
采集视频、音频和图片信息,如遇难者身份确认等;
5, 信息查询平台
用于查询遇难者信息、寻亲、救灾物资信息、灾情通报等。
PDA的限制和应对之道
尽管PDA是最适合救灾的信息设备,不过PDA也有其局限性,接下来,我们试图来想办法解决:
1, 电源
灾区不会有电,所以
1)我们必须配备大功率的电池,并且配备手机电源伴侣,能够让PDA、GPS等电子设备坚持72小时以上。
2)并且配备各种充电设备,增强电子设备的可用时间,考虑太阳能、汽车电源、发电机等备用充电方式。
2, 网络
已有数据网络,比如有线网络、GPRS、CDMA等肯定会被摧毁。
1) 我们可以搭建依赖卫星地面站的无线网络,卫星地面站可以完成与外界通讯,而无线网络可以完成某个覆盖范围内电子设备的信息交换。
2) 更为残酷的现实是,很多电子设备必须通过点对点通讯来完成数据交换。
3, 数据库
因为网络的关系,外界的中心数据库是无法访问的。
1) 使用PDA本身自带的移动数据库存储信息;
2) 使用RFID等标签设备存储信息,如病人的医疗信息等;
3) 在有机会的情况下,PDA通过网络和中心数据库进行信息交互,比如PDA设备被带出灾区时。
4, 外设
必须能够连接的设备如下:
1) GPS:
地理信息的获取对于救援工作的作用毋庸置疑,我们还需要能够标记等待救援人员的方位等信息;
2) 蓝牙、红外:
在外部网络不通的情况下,作为短距离通讯手段,即可以连接外设,又可以作为PDA之间的通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