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唯心主义”。含蓄一点的说法是“非实在论”。即现代物理学不承认有一个不依赖于人的认识而存在的客观世界。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讲就是:“月亮在无人看它的时候是不存在的。”
现代物理学有两大部分组成: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对论的创立者是爱因斯坦;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则是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据学派。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因为爱因斯坦不满意量子学的哲学解释,因为这种解释明显陷入唯心主义。而爱因斯坦则坚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爱因斯坦文集》一卷292页)
为此,爱因斯坦等人发表了文章《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世界的描述是完备的吗?》,对量子力学提出诘难,这就是著名的“EPR”悖论。爱因斯坦和玻尔为此反复争论了几十年,但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
两人已先后去世,但他们的争论却没有结束。那么,双方的观点谁是谁非呢?后来,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检验办法,即用“贝尔不等式”实验检验。如果实验结果违反“贝尔不等式”,则证明量子力学的哲学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则证明爱因斯坦的观点是正确的。
实验从1972年开始,到1982年共做了12个实验。其中10个实验违反“贝尔不等式”,只有一个与贝尔不等式相符,另一个则与量子力学和贝尔不等式均有偏差。
实验结果很清楚,多数实验支持量子力学的观点。即承认量子力学的哲学解释。
面对这样的实验结果,法国物理学家德斯帕纳特写道:“世界是由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构成的这种学说,却原来和量子力学相矛盾,也和为实验所确立的事实相矛盾。”(引自《哲学研究》1992年8期,何祚庥文《唯物主义是否为现代科学实验所证伪?》)美国康乃尔大学物理教授大卫:牟民的结论更通俗一些,他断言:“现在我们知道,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可以表明它并不在那里。”(同上)
在中国,金观涛在《人的哲学》一书中也写道:“从1972年到1982年10年的实验结果,却都显示了一个惊人的也是出乎唯物主义哲学家意料之外的结果:科学实验并没有再一次宣布那种直观上显而易见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胜利。相反,实验结果明显倾向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立场。”(《人的哲学》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唯物主义今天已经被证伪了!”(《人的哲学》17页)
现代物理学有两大部分组成: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对论的创立者是爱因斯坦;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则是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据学派。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因为爱因斯坦不满意量子学的哲学解释,因为这种解释明显陷入唯心主义。而爱因斯坦则坚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爱因斯坦文集》一卷292页)
为此,爱因斯坦等人发表了文章《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世界的描述是完备的吗?》,对量子力学提出诘难,这就是著名的“EPR”悖论。爱因斯坦和玻尔为此反复争论了几十年,但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
两人已先后去世,但他们的争论却没有结束。那么,双方的观点谁是谁非呢?后来,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检验办法,即用“贝尔不等式”实验检验。如果实验结果违反“贝尔不等式”,则证明量子力学的哲学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则证明爱因斯坦的观点是正确的。
实验从1972年开始,到1982年共做了12个实验。其中10个实验违反“贝尔不等式”,只有一个与贝尔不等式相符,另一个则与量子力学和贝尔不等式均有偏差。
实验结果很清楚,多数实验支持量子力学的观点。即承认量子力学的哲学解释。
面对这样的实验结果,法国物理学家德斯帕纳特写道:“世界是由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构成的这种学说,却原来和量子力学相矛盾,也和为实验所确立的事实相矛盾。”(引自《哲学研究》1992年8期,何祚庥文《唯物主义是否为现代科学实验所证伪?》)美国康乃尔大学物理教授大卫:牟民的结论更通俗一些,他断言:“现在我们知道,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可以表明它并不在那里。”(同上)
在中国,金观涛在《人的哲学》一书中也写道:“从1972年到1982年10年的实验结果,却都显示了一个惊人的也是出乎唯物主义哲学家意料之外的结果:科学实验并没有再一次宣布那种直观上显而易见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胜利。相反,实验结果明显倾向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立场。”(《人的哲学》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唯物主义今天已经被证伪了!”(《人的哲学》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