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伯龙根的指环吧 关注:73贴子:994
  • 14回复贴,共1

《尼伯龙根之戒》影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轮回
镜头向水下沉去,荧幕上激起浪花,静静沉寂在勃艮地河下的美丽传说——
火焰升起,诸神与英雄共逝,载有龙骨、尸体和宝藏的船缓缓沉入水底,命运之轮旋转,恰为一个轮回。


IP属地:新加坡1楼2008-06-05 16:35回复
    ……汗,重发,1L就送BD


    IP属地:新加坡2楼2008-06-05 16:37
    回复
      轮回
      镜头向水下沉去,荧幕上激起浪花,静静沉寂在勃艮地河下的美丽传说——
      火焰升起,诸神与英雄共逝,载有龙骨、尸体和宝藏的船缓缓沉入水底,命运之轮旋转,恰为一个轮回


      IP属地:新加坡3楼2008-06-05 16:38
      回复
        “轮回”感是许多电影非常喜爱的表征手法之一,场景的相似性、境况的相似性乃至人们对此作出反应的相似性似乎天生有一种震撼之美。这种震撼属于天性拥有时间感的有朽之人——时间之流逝仅有一个方向,就是向前,一切皆不可逆,故此我们才会有这样一个强烈的概念:“命运”。“命运”之性情乖张、暴戾恣肆、不可理喻,以及世世代代的人们总希图从所谓“历史”中概括出些什么,以历史之相似试图揣测命运之相似,从而希冀把握命运、掌控命运、征服命运——这一切皆因为那失去的前一秒总不再来。《尼伯龙根之戒》便是这样一部讲述命运的电影。


        IP属地:新加坡4楼2008-06-05 16:40
        回复
          尚为孩童的西格弗里德睡梦中突然醒来,登上城墙,火焰连天,万军厮杀,一个孩子注视着这个血腥的世界,那一刻的强烈对比是这部影片第一次将它的观众深深吸引住的地方


          IP属地:新加坡5楼2008-06-05 16:43
          回复
            已成人后的西格弗里德,在龙血中沐浴过,刀枪不入,万军难敌。时隔十数年,再度登上城墙的他,早已非当年独对世界的那个孱弱孩童,轮回再现,这一次西格弗里德以为自己已经有足够的力量面对整个世界,但是面对命运,他错了


            IP属地:新加坡6楼2008-06-05 16:44
            回复
              Beast die, and men die
              All who walks the earth must die
              But true hero never dies
              In our memory he will live forever


              IP属地:新加坡7楼2008-06-05 16:44
              回复
                当影片第一次出现这段悼词时,敏感的观众定会感到——此刻吟出这些词句的人,将来必会随此词句得葬。这是伏笔,又是谶言,是命运的力量以暗喻意味隐现。此景类似于《特洛伊》中赫克托尔之死,火焰噬天中,人们也看到了阿喀琉斯的命运


                IP属地:新加坡8楼2008-06-05 16:44
                回复
                  谶言
                  尼伯龙根人的谶言作为线索,贯串整个影片,然而这谶言与其说是对贪欲之劝诫,倒不如说是对终究无法摆脱“命运”枷锁之人的悲悯。尼伯龙根人永远不死,时间对他们来说没有方向,“命运”便没有意义。对永生者来说,死亡便非最大的敌人,永恒才是。故永生者必然不重视一切恒久的、一切普遍的、一切原因与结果、一切预言与应验,因为那些是我们这些有朽之人在这个飞快流逝的世界中才努力把握的,是我们骨子里对于不确定性的深深恐惧。
                  影片的观众相对于影片中人而言,便如尼伯龙根人一样——我们超出影片中人的命运。故而西格弗里德取走指环之时,他对诅咒仅是一笑了之,我们却笑不出来——因为我们预知它一定会实现。当他放走阿贝利克而未取其性命之时,我们对他怀的却是悲悯之情——因为我们预知他必将为此小人所害。这种超乎影片中人命运的地位,反而将我们与他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因为我们都是有朽之人,天生对陷入命运不幸之中者怀有悲悯之情,只为我们自己也有可能遭此命运。这便如读《红楼梦》者预知了所有人的判词与命运,却仍要看下去,悲他人为命运操控的同时,便是对自身也无法脱离此种操控的喟叹。


                  IP属地:新加坡9楼2008-06-05 16:45
                  回复
                    爱情
                    冰岛女王的初爱如此迅速地在火雨之夜献于勃艮铁匠,这种处理固然有使剧情紧凑的目的,但亦不无深切之处。布鲁恩希尔特有诸神所赐腰带,从未有人击败过她,这便是她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寂寞的来源。
                    以战斗为生命者,战斗便是她灵魂唯一可能的对话方式。正如下棋者以棋对话,为文者以文对话,作画者以画对话,思想者以思想对话。然而国手并不总以国手为夫妻,因夫妻易求,知音则千古难有一觅。犹“我生君已老”者,今生相遇,已是幸运,而“知音千古此心同”者,则可遇不可求了。然而人生来是社会动物,对话乃灵魂之天性,布鲁恩希尔特又怎能例外?故而当她为铁匠击败之时,那一刻对她来说定然是寻获知音者的喜悦远胜于失败的懊恼。


                    IP属地:新加坡10楼2008-06-05 16:45
                    回复
                      诸神
                      影片特地点出了此片的信仰背景,并非无的放矢——对于神的理解便是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北欧的诸神较之希腊神话更接近于人——其神并非不朽,不过是力量远胜常人而已,而统辖一切的却是冥暗之神,相较更像人类国王的电神宙斯,水准却是要高一些了。这一方面因为生于北欧广袤平原者不似生于多山之地的希腊人,前者的视野处在一种无垠的空间中,故而对这世界有一无边无涯的空间感;同时,这世界对他们来说固然残酷,却并非不可抗拒,故而这些“野蛮人”的思想中混杂的是试图了解这无边涯世界的无力感与能够征服这世界的天性激昂的活力。而对希腊人来说,在亚历山大之前,“世界”仅限于其半岛,其“国家”便是城邦;山外的世界对他们来说不仅不可知,而且尤可畏。故而希腊视野注重的便是这种“可知性”与“可见性”。希腊人数学高度发达,然而从来不敢研究无理数;希腊人相信不能以几何形式表现出的数的关系便毫无意义——负数对他们而言便是如此;希腊人中最有超越理念的柏拉图,也需借助洞穴譬喻来思构其哲学理念,而不能仅凭纯抽象的推理构建。今日欧洲人的视野已不是希腊人的视野,却与其日尔曼渊源关系较深。
                      故而“诸神”在此影片中所意味的,便是英雄的行事方式,此类人不考虑生命之短暂,只在乎荣耀之永恒,他可以单身屠龙,便有理由独吞其宝藏;他不喜无所事事的荣华生活,念念不忘驯服火与铁的天职;他为女人破坏誓言,只因为他对此不耐烦或者从骨子里认为那个誓言的承诺对象不值得他尊重;他独身一人面对这个世界时也毫无惧色。一句话,他不是我们所谓的文明人,他是纯乎天然的、野味未消的自然之人,其思维未尝被生活中那些这样那样的所谓规则所扭曲,他任其好恶而为,想歌便歌、想舞便舞、想爱便爱,心中只怀有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最初的那些伟大情感——面对生活时想要有所作为,面对困难时的无惧,以及面对同和自己为有朽之人的同情与悲悯。
                      基斯汉说“今日古老众神再度复活”,他说的是现在、当下这个时刻,有西格弗里德、布鲁恩希尔特在,我们这个时代便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世间便还有英雄在。
                      而“今日古老众神随他们逝去”,那是在更宏观的时代背景下说的了。尼采所谓“奴隶的”基督教将一统天下之时,我们都成了所谓文明人,如西格弗里德他们这样熊熊烈火燃尽一生的英雄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再有。


                      IP属地:新加坡12楼2008-06-05 16:46
                      回复
                        • 221.7.203.*
                        好帖,顶


                        13楼2008-07-24 12:30
                        回复
                          • 218.28.224.*
                          理解并按其规律所行你善待命运命运也一样对你微笑


                          14楼2009-08-30 17:19
                          回复
                            布伦希尔德是奥丁神的女武神女儿,齐格弗里德据说除了是齐格琳德和齐格蒙德的儿子之外,还有一个身份,奥丁神的孙子。年龄上的差距表示这两个人都到一起不可能存在什么战胜者的喜悦或懊恼,而是纯属命运的安排,导演在处理这个细节时,有意地"篡改"了下剧情,把莱茵河底的黄金说成是Ragnarok(神之劫难)带来的一块不明金属,然后又提前了齐格弗里德和布伦希尔德之间的角斗,使得这一切更显得偶然,甚至有点唐突。当然是这样,神之劫难的来临驱使这两股非凡力量(而且遴选的两个演员身高居然也很接近),以奥丁神的血液作为纽带,碰撞到了一起。
                            按照北欧神话里女武神有责任要为奥丁神挑选保护他免遭神之劫难的Einherjar的情节,这时就可以预见,齐格弗里德必死,因为他被女武神之一的布伦希尔德看中了。在古代日耳曼的英雄主义世界观中,与其说那是因为纯粹的世俗亲热情感,毋宁说那是宿命,女武神从根本来说还是在恪尽职守,而齐格弗里德作为最勇敢,最强大的勇士,最后还是被带去了瓦尔哈拉。至于导演安排布伦希尔德切腹自杀(原版是跳进了毁灭中的瓦尔哈拉自焚),则是更加深日耳曼世界中的那种你我熟知,又非常陌生的所谓的爱情。以力量和勇气开始,以忠诚和荣耀结束。


                            15楼2010-06-10 11:06
                            回复
                              顶贴


                              16楼2012-09-29 21: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