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事吧 关注:21,179贴子:76,956
  • 12回复贴,共1

简单实用的处事心法:“一二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讲案例,慢慢总结。
我们因为工作,几个人一起在外出差,由一个组长负责。时间长了,大家都想回家。组长说,现在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得抓紧时间,干完才能回家。可到周末活没干完,我们都在抱怨,大周末了干啥了,找个地方竭着吧。有个同事突然说:“抱怨啥了,只要组长不回家,我都没啥可说的;如果他偷偷跑回家,他前脚走,我后脚都蹿,赶紧干活”。


1楼2015-09-05 08:57回复
    我常感于单位的伙食不行。有天午饭,有腐乳肉等“硬菜”,我在餐厅里随口大声说道:“今天伙食真不错啊!”。在旁边管伙食的同事大声说:“咱们的伙食天天都不错!”


    2楼2015-09-05 08:58
    回复
      我和同事聊天,我说,早上吃姜好,暖胃。同事说他不能吃姜,味太大,说他小时候胃就特别不好,吃不了。我想,小孩子的胃不如成年人健全,能吃的东西当然不能和成年人比。我说:“我小时候吃腐竹还吐了”。说完,同事无语了。


      3楼2015-09-05 08:59
      回复
        我们单位发书,有个同事负责从上级单位领取并向我们发放。我在外地出差知道别的单位已经领取并发到个人手中了。一个月后,回到单位发现我们竟然没发,其它人还不知道有这回事。随后,开会前另一个同事当着领导的面就责问负责发书的同事。开完会后,书就被送到每个人手中。


        5楼2015-09-05 10:12
        回复
          案例十:
          我好板着脸,用方言叫嗔色,可我心里真没啥。
          点评: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我的嗔色就是给别人的“一”,别人的“二”就是,“这家伙对我不满”,“我是不是欠他一百块钱?”,自然还以嗔色。特别是我感觉自己有道德的优越感的时候(其实我是没胆量和条件不道德),更是嗔色得紧。实际证明我不道德时更不道德,这是人性使然。台湾名嘴张锦贵说过,你板着脸就是带着“削面”,别人会怎样?当然带“刀”,合起来就是“刀削面”。


          7楼2015-09-10 08:03
          回复
            案例十一:
            我桌上放着水果,同事来了拿出一个,我说,“吃吧,昨天刚买的”。
            点评:有时候表达是一种态度,不表达是另一种态度。别人吃你的东西用你的东西是与你要好的表现。同事拿出来一个,他不是要吃,他的“一”是:“要不要和我互动?”;我说,“吃吧,昨天刚买的”,我的“二”就是:“我们关系好”;如果我不及时说,吃吧、用吧,我的“二”就是:“不满意,我和你关系不咋地”。与人相处必须敏感,“一”与“二”及时的互动才会有效果。


            8楼2015-09-10 08:49
            回复
              有一位30岁的专业人士,因过度缺乏自信而患上了忧郁症。他清晰地记得,同样是专业人士的父母,几乎从不听他讲话,偶尔勉强聆听,也每每抱怨他婆婆妈妈、说话啰嗦。22岁时的一件事,最令他痛苦和伤心。当时,他写过一篇毕业论文,论述当时广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他的论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对他有过高期望的父母,也为他的优异表现感到骄傲。遗憾的是,尽管他把论文影印本放在家里,而且是位置最明显的客厅,但整整一年时间,父母都视而不见。他再三暗示父母:有时间去读一读,但他们根本未曾翻过一次。“要是我主动开口,要求他们阅读我的论文,他们一定不会拒绝。”在治疗即将结束时,他说,“只要我鼓起勇气说,‘拜托你们读读我的论文好吗?我希望你们了解我写的东西,评价一下我的想法。’他们一定会答应的。可是,那样做,无疑是哀求他们听我说话。我都22岁了,还主动要求他们关注我,这让我无法接受。靠哀求才能如愿,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少有人走的路》“关注的艺术”)
              点评:作者讲的是“倾听”,是爱的表现,讲的非常精彩,建议您有空读一读。我想说的是那位30岁的专业人士“把论文影印本放在家里,而且是位置最明显的客厅”,不就是向父母传达一个好大的“一”字么?而他说,“只要我鼓起勇气说,‘拜托你们读读我的论文好吗?我希望你们了解我写的东西,评价一下我的想法。’他们一定会答应的。可是,那样做,无疑是哀求他们听我说话。我都22岁了,还主动要求他们关注我,这让我无法接受。靠哀求才能如愿,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他直接把意图说出来,不就是要直接做“三”么?是父母的不敏感,才造成他的痛苦。可见只有“一”与“二”的互动才是幸福人生的基础。


              9楼2015-09-10 09:22
              回复
                案例十三:
                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非常好,想与我兄弟们分享――用qq号发给他们,我就找他们要了qq号。我在qq上传完后,想在qq上把这本书赞扬一番,想想,我最后没这么做。
                点评:找他们要qq号,人家已经知道我有事,传完已经达到目的,如果再说些什么,就是废话。书的好坏,每人观点不同,得到的评价自然不同,何况有人还不爱看这类书。“一”是点到为止,别人听明白、看明白就好。


                10楼2015-09-10 09:24
                回复
                  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而婚姻是其最佳的表达场所。遗憾的是,很多配偶不懂得倾听。对婚姻出现障碍的夫妻进行治疗,心理医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他们学会倾听。夫妻双方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对各自的不良习惯加以约束。也正因如此,治疗才常常遭遇失败,这并不奇怪。当患者听到医生提出要求,让他们特地安排时间倾心交谈时,他们通常都感到这难以理解。他们觉得这样太过正经,缺少浪漫。事实上,除非专门为倾听安排时间,并选择适合的场合和地点,不然的话,治疗就难以顺利进行。可以想象,假如夫妻一方正在驾驶汽车、准备饭菜,或下班后感觉疲倦,双方就难以深入交谈。他们彼此的倾听,不是敷衍了事,就是草草结束。如果接受心理医生的安排,完成一两次像样的倾听,他们会更多地理解和关注对方,夫妻一方甚至可能激动地对另一方说:“我们结婚29年了,但似乎直到今天,我才真正了解你。”这时我们就可以相信,他们的婚姻正在出现转机。(《少有人走的路》“关注的艺术”)
                  点评:作者讲的是倾听要专注,我的理解是互动要专注。忙了一天,我们回到家在干啥?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我们和谁在互动?别人传来的“一”字,我们总是头也不转地把“二”回过去,或者甚至装作听不见;更别提我们能发出个“一”字,长此以往,这样的“三”――婚姻和谐,能和谐得了么?以前看湖南台《变形记》有期节目,城市里的问题少年说,“我们晚上回家,没有说话,也没啥可说的。全家人就是看电视,看完电视就睡觉。”有个年长点的同事说,“我儿子我就阻止他玩手机,玩手机有什么用?看看呵呵一笑,啥都没了。回到家我们也几乎不看电视,就是说话。我就问他在学校里的事、他的想法等,如果一发现有情况我就及时想办法纠正。”


                  11楼2015-09-10 09:52
                  回复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关注意味着陪伴,注意力越多,关注的质量就越高。父母与孩子相处得越久,给予的关注越多,就越能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对待家庭作业;如何读书和学习;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什么时候勇敢,什么时候害怕……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经常和孩子共同活动,父母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生活技巧,帮助他们培养自尊自爱的品质。在活动中随时观察和教诲,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少有人走的路》“关注的艺术”)
                    点评:我爸去得早,上学时我妈忙,经常早出晚归,晚上回来就是照顾我的生活起居。那时我和我妈都认为,只要我好好读书就好了,其它都不重要。后来,我大学也没考上,工作、结婚后才发现我的性格和为人处事都有问题。上学时我觉得我妈卖猪肉很丢脸,很少去她摊上,去了也是找她要钱去打游戏。现在想想错在我,我的学业真的不至于忙到没时间去摊上找我妈,至少周末去给我妈帮忙也绝对是应该做的。可是我没有,我做的是在屋里胡思乱想。结果证明,做人做不好,书也读不好。我妈不能来陪我,我可以去陪她,和她在“一”与“二”的互动中共同成长,可是我没有。算了,那是以前的蠢事。现在妈年龄大了,我要多陪她,多和妈互动。


                    12楼2015-09-10 10:29
                    回复
                      《少有人瞳的路》整本书解释了你为什么要“三”和你要一个怎样的“三”。


                      13楼2015-09-10 11:16
                      回复
                        1.给我说2中午吃饭没有等她
                        1生气了
                        我给2说了,现在2知道了心理不舒服
                        怎么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9-10 15: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