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制度的重要变化
以上地缘政治方面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全局性的。很多制度的变化,必须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解释。下面重点谈下五代时期制度发生的重要变化。
竺沙雅章称后梁政权“充满革新精神”,这个说法可从政治制度方面得到印证。后梁统治区域虽然不广,但对河南地区的统治却非常牢固。对河南藩镇的控制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中央除授藩镇幕僚,以武臣为知州和“刺史得以专达”,分割势力雄厚的藩镇。后唐同光二年(924)八月,中书门下上奏建议,除节度副使、两使判官由中央除授外,其他幕职“并任本道、本州各当辟举”。奏议中提到:幕职官“爰自伪梁,颇乖斯义,皆从除授,以佐藩宣”。后梁时期,实现了辖区内藩镇幕僚由中央除授的做法,这无疑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开平四年(910)五月,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去世,次子罗周翰继位,朱温强化了对魏博的控制,当年九月下诏:魏博诸州“并依河南诸州例,刺史得以专达”。后梁末帝时期,赵岩为租庸使,“直以租庸帖调发诸州,不关观察”。藩镇割据的重要基础之一,是牢牢控制本藩镇下辖的州府。“刺史得以专达”,削弱了藩镇对支州的控制。这个措施在河南地区的实施效果应当不错,在魏博地区实行的效果不会太好,不过朝廷以此为手段加强对魏博地区控制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刺史得以专达”能够实现,与“武臣知州”有密切联系。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以文臣为知州。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随便翻检唐末至宋初的史料,武臣知州的弊病数不胜数。即使如此,仍要看到,武臣知州曾对强化中央集权起了非常正面的作用。后梁统治区域内的一些州府,特别是边州,或新攻下来的州,很容易受到敌对势力的攻击,由武臣担任这些州府的最高长官,自然有利于中央对州府的控制。另外,节度使一般是武将,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如果支州长官为文臣,就无法摆脱节度使的控制,武臣知州却能做到这一点。武臣知州到底发挥怎样的作用,要看所处的时代,时代不同,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发生变化,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会是截然不同的。对强藩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是很容易想到的削藩措施。唐朝昭义军辖泽、潞、邢、洺、磁五州,开平二年六月,割邢、洺、磁三州为保义军;唐护国军领河中、晋、绛、慈、隰五州,开平四年四月升晋州为定昌军节度,“以绛、沁二州隶之”。分割藩镇的做法也给后梁带来统治危机,末帝贞明元年,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去世,末帝听信赵岩等人的建议,分割魏博为两镇,魏军发动叛乱并投降晋国,后梁政权的衰弱肇始于此。后梁统治时期,河南地区没有发生大的叛乱,这是后梁统治的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