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陈显求老师《建盏珍品研究》文章关于兔毫与鹧鸪班的论述
(宋代的几个大诗人提到“兔毫斑”或“鹧鸪斑”。例如“忽惊午盏兔毫斑”;“鹧鸪斑碗面云萦字,兔褐匝心雪作乱”;“玉贩纹刷鹤鸽斑”等等。“兔斑”、“兔毫斑”不成问题,因为兔子身上有的是兔毫条纹,完全没有象豹子那样的圆斑点。所以“兔毫”、“兔褐”乃是黄色条纹如野兔子身上的条纹而巳,与建盏实物大多亦为黄色兔毫条纹对比也是非常相应的,所以从来也没有人怀疑,发生过甚么争论的问题。然而问题在于建窑的鹤鸽斑到底有没有?到底是否就是兔毫斑?到底是否就是油滴建盏?
古陶瓷界中许多人都知道吉州窑有一种黑釉鹧鸪斑盏,大家的印象都认为它的黑釉面上分布着的是许多圆形的白色斑点,像鹧鸪,从来就没有人说它是带条纹的黑釉盏。这是因为吉州窑没有发现过兔毫盏这类品种,想争论也争论不起来,以致有人认为:鹧鸪斑只有吉州窑有,说建窑有鹧鸪斑是错的。但古籍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说明在多数为兔毫的建盏中有更珍贵的鹧鸪斑盏品种。否定鹧鸪斑的存在,认为它就是带条纹的兔毫盏的人必然设法否定陶谷这段文字的可靠性。然而清代蒋衡咏建盏歌中写道:“或如点点鹧鸪斑,亦有蚝蚝兔毫茁,明明道出了有斑点状的鹧鸪斑(斑点)和条纹状的兔毫斑(斑纹)两个品种。鹧鸪斑是否存在,在老一辈的日本学者中早巳争论过了。他们也分为两派,即鹧鸪斑即兔毫盏一派(斑纹派)和鹤鸽斑即油滴盏的另一派(斑点派)。 近年来我国少数瓷家亦有对这一问题发表意见的,他们不过分别是这两派中的任一派的拥护者而巳。作者认为,油滴盏派比单纯依靠文献的进了一步.他们承认鹤鸽斑的花纹是斑点而不是斑纹从而否定了兔毫斑的一派。但鹧鸪斑难道就象他们所认为那样,是油滴建盏吗?他们并没有任何企图去区别有镜面反射特征的油滴斑和只有漫射没有镜面反光的鹧鸪斑.
鹧鸪斑(点)建盏能否从现实中,亦即从国际上的某些收藏单位及图片中找到呢?首先判断建窑所出的建盏有其一定的特征,即“其碗盏多是撇口,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由此可见,建窑兔毫盏除色黑和多撇口和黄色毫纹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碗外侧近碗脚处有一圈聚釉。由于建窑的烧成温度在1300一1350℃范围,巳烧至釉的流动点(FP),烧成时间一长,除了产生一圈聚釉之外,多余的釉流向较低之处然后聚成一垂垂欲滴的大滴珠.这就是所谓“滴珠大者”,这种特征是其他任何地方出产的黑色釉盏(天目)所没有的。某些学者名家往往把“滴珠”误认为釉面上的油滴,非常遗憾。如果是这样,则所有建盏都应为油滴盏才是真建盏,连兔毫建盏也被否定了。根据建盏的这一特征,我们以福建南平地区的鹧鸪标本的胸部斑点纹,与建盏实物和图片对照,同时强调鹧鸪的白色斑点是漫反射的,斑点表面是没有镜面反光的.根据这些条件,目前可以找到一只建盏,其外观与鹧鸪胸部黑底白斑点的形象极为相似那就是是东京静嘉堂所藏,属于“重要文化财”级,圈足内刻有“新”字的建盏(在日本一向叫它做“油滴天目”,但是实际观察可知其中的一切白色斑点都是漫射的,完全不似水面上漂浮的油滴那样,具有显明的镜面反射。现藏华盛顿Frecr美术馆的另一只与之相近,但斑点浓密,尺寸小得多,与鸟的鹧鸪斑在斑点大小和密度方面有差距。如果有一只藏品将来能被公认为鹧鸪斑盏,那么显然会有资格从“重文”级升为“国宝”级,因为目前它显然是建窑的唯一绝品,我们至今还没有在窑址中发现这类残片。
斑点象油滴在水中,油滴表面具有强烈的镜面反射的黑釉盏在博物馆中是常见的。在华北各地一向有生产。因此,日本的所谓油滴天目其实有两种:一种的确是具有油滴的外观(镜面反射);另一种则是黑釉白斑点(漫反射,斑点表面无镜面反光)。从建盏实物或图片看目前还未找到建盏的真正油油滴建盏)
本人论述:
这是陈老师1991年在《陶瓷学报》的文章,
关于鹧鸪斑的研究论述以当时考古标本,及建盏烧成原理的论文。
其核心论点就是关于鹧鸪斑是否为建窑所产的争论——建盏的鹧鸪斑是否存在。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 古籍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说明在多数为兔毫的建盏中有更珍贵的鹧鸪斑盏品种。
第二个核心论点是这种斑是什么斑?
陈老师认为 油滴盏聚拢形成大的斑纹(类似鹧鸪的斑纹)比单纯依靠文献的进了一步.他们承认鹤鸽斑的花纹是斑点而不是斑纹从而否定了兔毫斑的一派。但鹧鸪斑难道就象他们所认为那样,是油滴建盏吗?他们并没有任何企图去区别有镜面反射特征的油滴斑和只有漫射没有镜面反光的鹧鸪斑.所以陈老师提到了 东京静嘉堂所藏,属于“重要文化财”级,圈足内刻有“新”字的建盏(在日本一向叫它做“油滴天目”,但是实际观察可知其中的一切白色斑点都是漫射的,完全不似水面上漂浮的油滴那样,具有显明的镜面反射。)
那什么是镜面斑什么是漫射斑呢。
在陈老师论述之前,很多人把镜面的珍珠班(白釉点彩)认为是鹧鸪班,但是以烧制难度来说,珍珠斑的烧制相对容易,古人又何必把这个斑纹定得比兔毫的地位高呢?
如果日本静加堂的油滴天目,是古人所说的鹧鸪斑会不会比较贴切呢?那这种斑纹为什么会是漫射斑呢?
1991年,复烧成功兔毫,但是油滴并未真正复烧成功,后经过很多人的努力验证了油滴是在相对还原气氛下有强还原介质(一氧化碳)对于建阳釉里的fe2o3进行还原析晶,同时论证了油滴的析晶温度在1280形成析晶成核,后在1320随着釉的粘度降低形成流动,析晶随着重力作用拖成毫丝。
引述李达先生的论文,铁的析晶形成聚合,产生浮萍机理,每个小析晶有间隙,加之融入釉面形成玻面,对于光线形成漫射。因此有漫射斑。
这也印证了陈显求老师关于鹧鸪斑斑纹的猜想。
那为什么这种斑纹会那么少呢?关于笔者近年来对于龙窑结构的研究。发现古代建窑的几个特点,第一,其窑身长,窑宽窄,程s型(北宋中期建窑相对其他越窑系的龙窑做了两方面的改进:一是一座窑炉有不同的坡度,二是s型的窑身。这两个改变有效地调节了火焰的走势,及维持了一定的气氛。这时期的建窑最长达96米左右,已经是同时期龙窑结构中的领先水平)在南北宋时期建窑又从平焰式窑炉逐渐发展为分室的龙窑,已经形成了阶级窑的的雏形。分室的龙窑依靠窑身坡度形成的自然抽力控制了入窑的空气和火焰。同时建窑在窑床上分隔成诺干简易开间。这几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调节和逐步提高火焰的温度,保持火候,同时有效地控制还原气氛。
但是要控制到“鹧鸪斑”,类似静嘉堂的油滴天目的大的漫射斑。需要精准的温度,还原气氛控制。不是人力能完全控制的。
第三,随着近几年建窑烧制技术的进步。当地制盏匠人不断的努力和研究。充分模拟鹧鸪斑烧成气氛和温度(笔者对于这种烧窑方式的总结)已经烧制出类似于日本静嘉堂油滴天目相近的“鹧鸪斑”。这也反向印证了陈显求老师对于“鹧鸪斑”的论述。
总结,建窑鹧鸪斑,如果以大的油滴斑纹,及以日本静嘉堂油滴天目作为参照是存在的。
只是这种斑纹的形成难度相对较高,也印证了古人关于鹧鸪班的论述。因为古代建窑有产出鹧鸪班的必然条件。
该文论述为本人原创,首发于建盏交流吧。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张腾蛟
2015年9月22日
于鉴盏堂研究室。
(宋代的几个大诗人提到“兔毫斑”或“鹧鸪斑”。例如“忽惊午盏兔毫斑”;“鹧鸪斑碗面云萦字,兔褐匝心雪作乱”;“玉贩纹刷鹤鸽斑”等等。“兔斑”、“兔毫斑”不成问题,因为兔子身上有的是兔毫条纹,完全没有象豹子那样的圆斑点。所以“兔毫”、“兔褐”乃是黄色条纹如野兔子身上的条纹而巳,与建盏实物大多亦为黄色兔毫条纹对比也是非常相应的,所以从来也没有人怀疑,发生过甚么争论的问题。然而问题在于建窑的鹤鸽斑到底有没有?到底是否就是兔毫斑?到底是否就是油滴建盏?
古陶瓷界中许多人都知道吉州窑有一种黑釉鹧鸪斑盏,大家的印象都认为它的黑釉面上分布着的是许多圆形的白色斑点,像鹧鸪,从来就没有人说它是带条纹的黑釉盏。这是因为吉州窑没有发现过兔毫盏这类品种,想争论也争论不起来,以致有人认为:鹧鸪斑只有吉州窑有,说建窑有鹧鸪斑是错的。但古籍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说明在多数为兔毫的建盏中有更珍贵的鹧鸪斑盏品种。否定鹧鸪斑的存在,认为它就是带条纹的兔毫盏的人必然设法否定陶谷这段文字的可靠性。然而清代蒋衡咏建盏歌中写道:“或如点点鹧鸪斑,亦有蚝蚝兔毫茁,明明道出了有斑点状的鹧鸪斑(斑点)和条纹状的兔毫斑(斑纹)两个品种。鹧鸪斑是否存在,在老一辈的日本学者中早巳争论过了。他们也分为两派,即鹧鸪斑即兔毫盏一派(斑纹派)和鹤鸽斑即油滴盏的另一派(斑点派)。 近年来我国少数瓷家亦有对这一问题发表意见的,他们不过分别是这两派中的任一派的拥护者而巳。作者认为,油滴盏派比单纯依靠文献的进了一步.他们承认鹤鸽斑的花纹是斑点而不是斑纹从而否定了兔毫斑的一派。但鹧鸪斑难道就象他们所认为那样,是油滴建盏吗?他们并没有任何企图去区别有镜面反射特征的油滴斑和只有漫射没有镜面反光的鹧鸪斑.
鹧鸪斑(点)建盏能否从现实中,亦即从国际上的某些收藏单位及图片中找到呢?首先判断建窑所出的建盏有其一定的特征,即“其碗盏多是撇口,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由此可见,建窑兔毫盏除色黑和多撇口和黄色毫纹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碗外侧近碗脚处有一圈聚釉。由于建窑的烧成温度在1300一1350℃范围,巳烧至釉的流动点(FP),烧成时间一长,除了产生一圈聚釉之外,多余的釉流向较低之处然后聚成一垂垂欲滴的大滴珠.这就是所谓“滴珠大者”,这种特征是其他任何地方出产的黑色釉盏(天目)所没有的。某些学者名家往往把“滴珠”误认为釉面上的油滴,非常遗憾。如果是这样,则所有建盏都应为油滴盏才是真建盏,连兔毫建盏也被否定了。根据建盏的这一特征,我们以福建南平地区的鹧鸪标本的胸部斑点纹,与建盏实物和图片对照,同时强调鹧鸪的白色斑点是漫反射的,斑点表面是没有镜面反光的.根据这些条件,目前可以找到一只建盏,其外观与鹧鸪胸部黑底白斑点的形象极为相似那就是是东京静嘉堂所藏,属于“重要文化财”级,圈足内刻有“新”字的建盏(在日本一向叫它做“油滴天目”,但是实际观察可知其中的一切白色斑点都是漫射的,完全不似水面上漂浮的油滴那样,具有显明的镜面反射。现藏华盛顿Frecr美术馆的另一只与之相近,但斑点浓密,尺寸小得多,与鸟的鹧鸪斑在斑点大小和密度方面有差距。如果有一只藏品将来能被公认为鹧鸪斑盏,那么显然会有资格从“重文”级升为“国宝”级,因为目前它显然是建窑的唯一绝品,我们至今还没有在窑址中发现这类残片。
斑点象油滴在水中,油滴表面具有强烈的镜面反射的黑釉盏在博物馆中是常见的。在华北各地一向有生产。因此,日本的所谓油滴天目其实有两种:一种的确是具有油滴的外观(镜面反射);另一种则是黑釉白斑点(漫反射,斑点表面无镜面反光)。从建盏实物或图片看目前还未找到建盏的真正油油滴建盏)
本人论述:
这是陈老师1991年在《陶瓷学报》的文章,
关于鹧鸪斑的研究论述以当时考古标本,及建盏烧成原理的论文。
其核心论点就是关于鹧鸪斑是否为建窑所产的争论——建盏的鹧鸪斑是否存在。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 古籍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说明在多数为兔毫的建盏中有更珍贵的鹧鸪斑盏品种。
第二个核心论点是这种斑是什么斑?
陈老师认为 油滴盏聚拢形成大的斑纹(类似鹧鸪的斑纹)比单纯依靠文献的进了一步.他们承认鹤鸽斑的花纹是斑点而不是斑纹从而否定了兔毫斑的一派。但鹧鸪斑难道就象他们所认为那样,是油滴建盏吗?他们并没有任何企图去区别有镜面反射特征的油滴斑和只有漫射没有镜面反光的鹧鸪斑.所以陈老师提到了 东京静嘉堂所藏,属于“重要文化财”级,圈足内刻有“新”字的建盏(在日本一向叫它做“油滴天目”,但是实际观察可知其中的一切白色斑点都是漫射的,完全不似水面上漂浮的油滴那样,具有显明的镜面反射。)
那什么是镜面斑什么是漫射斑呢。
在陈老师论述之前,很多人把镜面的珍珠班(白釉点彩)认为是鹧鸪班,但是以烧制难度来说,珍珠斑的烧制相对容易,古人又何必把这个斑纹定得比兔毫的地位高呢?
如果日本静加堂的油滴天目,是古人所说的鹧鸪斑会不会比较贴切呢?那这种斑纹为什么会是漫射斑呢?
1991年,复烧成功兔毫,但是油滴并未真正复烧成功,后经过很多人的努力验证了油滴是在相对还原气氛下有强还原介质(一氧化碳)对于建阳釉里的fe2o3进行还原析晶,同时论证了油滴的析晶温度在1280形成析晶成核,后在1320随着釉的粘度降低形成流动,析晶随着重力作用拖成毫丝。
引述李达先生的论文,铁的析晶形成聚合,产生浮萍机理,每个小析晶有间隙,加之融入釉面形成玻面,对于光线形成漫射。因此有漫射斑。
这也印证了陈显求老师关于鹧鸪斑斑纹的猜想。
那为什么这种斑纹会那么少呢?关于笔者近年来对于龙窑结构的研究。发现古代建窑的几个特点,第一,其窑身长,窑宽窄,程s型(北宋中期建窑相对其他越窑系的龙窑做了两方面的改进:一是一座窑炉有不同的坡度,二是s型的窑身。这两个改变有效地调节了火焰的走势,及维持了一定的气氛。这时期的建窑最长达96米左右,已经是同时期龙窑结构中的领先水平)在南北宋时期建窑又从平焰式窑炉逐渐发展为分室的龙窑,已经形成了阶级窑的的雏形。分室的龙窑依靠窑身坡度形成的自然抽力控制了入窑的空气和火焰。同时建窑在窑床上分隔成诺干简易开间。这几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调节和逐步提高火焰的温度,保持火候,同时有效地控制还原气氛。
但是要控制到“鹧鸪斑”,类似静嘉堂的油滴天目的大的漫射斑。需要精准的温度,还原气氛控制。不是人力能完全控制的。
第三,随着近几年建窑烧制技术的进步。当地制盏匠人不断的努力和研究。充分模拟鹧鸪斑烧成气氛和温度(笔者对于这种烧窑方式的总结)已经烧制出类似于日本静嘉堂油滴天目相近的“鹧鸪斑”。这也反向印证了陈显求老师对于“鹧鸪斑”的论述。
总结,建窑鹧鸪斑,如果以大的油滴斑纹,及以日本静嘉堂油滴天目作为参照是存在的。
只是这种斑纹的形成难度相对较高,也印证了古人关于鹧鸪班的论述。因为古代建窑有产出鹧鸪班的必然条件。
该文论述为本人原创,首发于建盏交流吧。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张腾蛟
2015年9月22日
于鉴盏堂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