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为什么会有低速、中速、高速之分?
我知道没有镇楼图你们是不会进来的……
在没有黑科技、纳米太空神秘材料支撑的今天,同样的磅数、同样的拉距、甚至同样的省力比,怎么会箭速不同呢?
IBO为什么标330的弓,实测只能230呢?
ok!
且听我慢慢道来!
1.同一款弓,箭速的差异在哪里?
其实,射箭的过程,就是一个能量释放的过程。
而释放的能量,来自开弓过程中的储能。
因此,牵涉到同一款弓的箭速,就是磅数、拉距
磅数越高,很容易理解能量越大;拉距越大,扣除弓档距离,做功的行程就越长,储能就越多。
因此同一款弓,磅数越大、拉距越大,箭速就越高
2.不同款弓,同样磅数、拉距,为什么箭速有高中低?
这里,就牵涉到好几个环节了。其实现在所有复合弓,尤其采用层压技术的弓片,就技术上,以及材料回弹速度上,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真正的重点,还是轮组的设计上。
--首先是拉力峰值的到来。一般亚洲人胳膊的发力峰值,在15-16英寸左右比较舒服。太早的峰值,会让人胳膊有种无法发力的感觉,也就是俗称的“这把弓好硬”。这在PSE的烈火战车上表现尤为充分……
一般要拉感柔和、舒服,最好是从轻-重-轻有一个舒缓的拉力过程,让人的肌肉充分舒展,并且发力一气呵成。
举例看个图:
这是入门级弓,趾行的测试拉力曲线。这样的拉力曲线,属于比较折衷的方案。峰值到来,基本在胳膊开弓过程的中间部分。
做个比较夸张的“全程峰值暴力弓”的拉力曲线图,夸张了一些,但这样比较一目了然。
说实话,我感觉烈火战车差不多就是这样……完全拉不动的感觉……
当然这样的追求大储能,就会牺牲掉拉感,也因此,烈火战车有人号称“70磅的弓,80磅的拉感”……
值不值得?见仁见智吧……我个人倾向于柔和的拉力曲线,毕竟没必要和自己较劲不是……
---其次,是能量的分配。入门级的弓,往往轮子比较重,类似烈火战车这样的极限速度,就需要更轻、更镂空的轮组。
这对设计、材料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上图是同属PSE的针刺X和烈火战车的轮组
重量的差距一目了然吧?
优势是轮组会消耗更小的能量,也就保留了更多的能量给箭;坏处是,拉距无法调节,固定了轮组,牺牲了通用性……
能量的分配,在追求极限的玩家眼里,还包括:
弓片减震、弦减震、窥孔、弦的自重、D绳重量等等……
不要小瞧这些,一个铜扣,就能相差到2FPS,累计起来,对箭速的影响也不能说小……
这里可以说个反面典型,就是猛禽、掠食者这一类的弓~
双弦、钢珠座、磁铁、窥孔、双弦设计等等,即是为了打钢珠的设计,也是为了解决消耗能量,这样才能经得起近似“空放”的钢珠重量太小的问题。
用掠食者射箭,我曾经测试过,只能说……同磅数……甚至不如美猎的速度快……
3.IBO是神马?
IBO是在30英寸拉距、70磅的情况下,测350格令的箭的速度。
且不说30英寸需要多高的个子,多大的臂展,70磅是否拉得开,350格令的箭是否伤弓片……
单单说在这个条件下,各个厂家还会去掉窥孔、去掉所有弓片、弦减震、甚至去掉D绳……把弦的股数减少……一切只为了那个IBO……
这样得到的数据,就好像手机的“理论待机时间”、汽车的“理论油耗”一样,对于我们用户、玩家有多大意义呢??
也正源于此,我决定,吃力不讨好,做一个“最亲民”的测试平台
磅数:54。2磅(为什么这个磅数?呃……因为我测的第一把弓就是54。2磅,以后就都这样吧……好随意的感觉……)
拉距:28英寸(ATA标准,推弓点到主弦满弓搭箭点+1.75英寸)
用箭:每组三支,不同的国碳,我会标注清楚
具体见本版另一精华帖:http://tieba.baidu.com/p/4066811802
我知道没有镇楼图你们是不会进来的……
在没有黑科技、纳米太空神秘材料支撑的今天,同样的磅数、同样的拉距、甚至同样的省力比,怎么会箭速不同呢?
IBO为什么标330的弓,实测只能230呢?
ok!
且听我慢慢道来!
1.同一款弓,箭速的差异在哪里?
其实,射箭的过程,就是一个能量释放的过程。
而释放的能量,来自开弓过程中的储能。
因此,牵涉到同一款弓的箭速,就是磅数、拉距
磅数越高,很容易理解能量越大;拉距越大,扣除弓档距离,做功的行程就越长,储能就越多。
因此同一款弓,磅数越大、拉距越大,箭速就越高
2.不同款弓,同样磅数、拉距,为什么箭速有高中低?
这里,就牵涉到好几个环节了。其实现在所有复合弓,尤其采用层压技术的弓片,就技术上,以及材料回弹速度上,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真正的重点,还是轮组的设计上。
--首先是拉力峰值的到来。一般亚洲人胳膊的发力峰值,在15-16英寸左右比较舒服。太早的峰值,会让人胳膊有种无法发力的感觉,也就是俗称的“这把弓好硬”。这在PSE的烈火战车上表现尤为充分……
一般要拉感柔和、舒服,最好是从轻-重-轻有一个舒缓的拉力过程,让人的肌肉充分舒展,并且发力一气呵成。
举例看个图:
这是入门级弓,趾行的测试拉力曲线。这样的拉力曲线,属于比较折衷的方案。峰值到来,基本在胳膊开弓过程的中间部分。
做个比较夸张的“全程峰值暴力弓”的拉力曲线图,夸张了一些,但这样比较一目了然。
说实话,我感觉烈火战车差不多就是这样……完全拉不动的感觉……
当然这样的追求大储能,就会牺牲掉拉感,也因此,烈火战车有人号称“70磅的弓,80磅的拉感”……
值不值得?见仁见智吧……我个人倾向于柔和的拉力曲线,毕竟没必要和自己较劲不是……
---其次,是能量的分配。入门级的弓,往往轮子比较重,类似烈火战车这样的极限速度,就需要更轻、更镂空的轮组。
这对设计、材料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上图是同属PSE的针刺X和烈火战车的轮组
重量的差距一目了然吧?
优势是轮组会消耗更小的能量,也就保留了更多的能量给箭;坏处是,拉距无法调节,固定了轮组,牺牲了通用性……
能量的分配,在追求极限的玩家眼里,还包括:
弓片减震、弦减震、窥孔、弦的自重、D绳重量等等……
不要小瞧这些,一个铜扣,就能相差到2FPS,累计起来,对箭速的影响也不能说小……
这里可以说个反面典型,就是猛禽、掠食者这一类的弓~
双弦、钢珠座、磁铁、窥孔、双弦设计等等,即是为了打钢珠的设计,也是为了解决消耗能量,这样才能经得起近似“空放”的钢珠重量太小的问题。
用掠食者射箭,我曾经测试过,只能说……同磅数……甚至不如美猎的速度快……
3.IBO是神马?
IBO是在30英寸拉距、70磅的情况下,测350格令的箭的速度。
且不说30英寸需要多高的个子,多大的臂展,70磅是否拉得开,350格令的箭是否伤弓片……
单单说在这个条件下,各个厂家还会去掉窥孔、去掉所有弓片、弦减震、甚至去掉D绳……把弦的股数减少……一切只为了那个IBO……
这样得到的数据,就好像手机的“理论待机时间”、汽车的“理论油耗”一样,对于我们用户、玩家有多大意义呢??
也正源于此,我决定,吃力不讨好,做一个“最亲民”的测试平台
磅数:54。2磅(为什么这个磅数?呃……因为我测的第一把弓就是54。2磅,以后就都这样吧……好随意的感觉……)
拉距:28英寸(ATA标准,推弓点到主弦满弓搭箭点+1.75英寸)
用箭:每组三支,不同的国碳,我会标注清楚
具体见本版另一精华帖:http://tieba.baidu.com/p/40668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