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沟域经济”三部曲
初秋的太行山,绿波荡漾,林涛低吟。站在前南峪村山头俯瞰,水保林戴帽,经济林缠腰,水果林住坡脚,走进绿水环绕的村庄,一栋栋小楼错落有致,白墙、红顶、绿树汇成一幅山水画。
地处太行山区的邢台,曾因山而困。一片片荒山秃岭,无雨则旱、雨大成洪,百姓怎么脱贫?从最初“治山造田,打好生存仗,实现由荒变绿”,到“林果当家,念好致富经,实现由绿变富”,再到“转型升级,走好生态路,实现由富变美”,邢台市实施太行山区综合开发,一道道“生态经济沟”让穷乡僻壤变了模样。
治山造田:让荒山变绿,山区森林覆盖率达44%
北店村,邢台县宋家庄镇的一个小山村。回忆过去光景,老村长霍梅书深有感触:“吃粮靠救济,花钱靠接济,穷啊!”荒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村里人靠打点麦子,给别的村栽核桃树赚钱,1994年人均纯收入才200元。
“脱贫先治荒山。”到前南峪、岗底等先进村学习后,霍梅书坚定了信心。他带领村民挖出30多万米水平沟,平整出3500亩山场,种上了7万株板栗、1.4万株核桃树,在2200亩山场种植了9万株经济林。
荒山绿了,致富希望来了。2001年,村集体栽植的50亩苹果树试种成功,霍梅书动员群众利用山地、整治河滩地种果树。短短几年,仅苹果树就种植了1200多亩,四成以上农户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4万元。
财政投入给力:今年4个山区县市财政投入3000万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打捆使用。社会资本参与:在沙河市红石沟生态经济示范区,曾经的“煤老板”曾利刚承包下2万亩荒坡,栽植果树60余万株。“拿矮化密植苹果来说,第二年就能挂果,盛果期亩产可达2500公斤。”曾利刚对未来充满信心。
“山区综合开发取得成效,邢台市已建成经济沟531条,目前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4%,形成薄皮核桃、苹果和板栗三大果品基地。”市林业局局长钮庆武介绍说,以前南峪村为代表的“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的经济沟治理模式被确定为小流域治理国家标准。
初秋的太行山,绿波荡漾,林涛低吟。站在前南峪村山头俯瞰,水保林戴帽,经济林缠腰,水果林住坡脚,走进绿水环绕的村庄,一栋栋小楼错落有致,白墙、红顶、绿树汇成一幅山水画。
地处太行山区的邢台,曾因山而困。一片片荒山秃岭,无雨则旱、雨大成洪,百姓怎么脱贫?从最初“治山造田,打好生存仗,实现由荒变绿”,到“林果当家,念好致富经,实现由绿变富”,再到“转型升级,走好生态路,实现由富变美”,邢台市实施太行山区综合开发,一道道“生态经济沟”让穷乡僻壤变了模样。
治山造田:让荒山变绿,山区森林覆盖率达44%
北店村,邢台县宋家庄镇的一个小山村。回忆过去光景,老村长霍梅书深有感触:“吃粮靠救济,花钱靠接济,穷啊!”荒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村里人靠打点麦子,给别的村栽核桃树赚钱,1994年人均纯收入才200元。
“脱贫先治荒山。”到前南峪、岗底等先进村学习后,霍梅书坚定了信心。他带领村民挖出30多万米水平沟,平整出3500亩山场,种上了7万株板栗、1.4万株核桃树,在2200亩山场种植了9万株经济林。
荒山绿了,致富希望来了。2001年,村集体栽植的50亩苹果树试种成功,霍梅书动员群众利用山地、整治河滩地种果树。短短几年,仅苹果树就种植了1200多亩,四成以上农户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4万元。
财政投入给力:今年4个山区县市财政投入3000万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打捆使用。社会资本参与:在沙河市红石沟生态经济示范区,曾经的“煤老板”曾利刚承包下2万亩荒坡,栽植果树60余万株。“拿矮化密植苹果来说,第二年就能挂果,盛果期亩产可达2500公斤。”曾利刚对未来充满信心。
“山区综合开发取得成效,邢台市已建成经济沟531条,目前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4%,形成薄皮核桃、苹果和板栗三大果品基地。”市林业局局长钮庆武介绍说,以前南峪村为代表的“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的经济沟治理模式被确定为小流域治理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