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香港和澳门二者而言,双方在地理纵深上的差距,虽然没有在政治地位上体现出来,但更为客观的经济数据,已经使得二者的地缘影响力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了,这甚至直接影响到与二者对接的深圳和澳门两地的地缘潜力(深圳与珠海目前的GDP相差近七倍)。在网络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关制度的争论,比较典型的观点是认为制度决定一切,或者说只有要有了合适的制度,就一定与其他奉行同等制度的区域,取得同样的成就。就这个贴子所秉持的主线而言,并无异于加入这种看不到结果的论战中去。不过就目前所分析的内容而言,倒是可以涉及到一点这方面的内容。在政治层面上,深圳和珠海其实都是特区,二者设立的时间也都是在1980年。就当时决策者的决策背景而言,也正是将香港、澳门定位为同级的地缘板块,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缘结构的差异逐渐在经济发展上显现出来了。也许再过诺干年,珠江口两侧的这两个点,在经济及地缘影响力上会趋于平衡(前提上整个珠三角,在政治制度上无差异),毕竟二者在地理位置和形态上,的确是对应而生的,但就目前这个历史阶段而言,香港因为地缘政治优势所累积出来的优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并将因此而影响到珠江口两岸的地缘实力对比。另外说一下,目前中国已经设立有6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喀什。每一个特区的发展前景好坏,并不在于自身的条件如何,而在于它所对接的地缘板块,有多大的潜力。从这个角度上看,当年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海南”特区,之所以成为一场泡沫,就在于它并没有与之互补、对接的强势地缘板块。而海南今后由于它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位置,还是会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但这时的发展思路,已经与当日所设定“特区”制度的初衷无关了。
既然从地理结构上看,珠江口两岸的地理优势是同级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假设,即当年葡萄牙人看中的是珠江口东岸的香港岛,而后来的英国人,则相应的把目标锁定在现在的澳门一带,那么现在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结构,会不会来相应的发生变化呢?理论上的确如此。这种假设也许会让珠海有朋友感到兴奋,虽然将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殖民者实力的高低相联系,会让我们在民族自尊心上有些接受不了。但不妨从地缘经济的角度看看待一下这个问题,毕竟就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没有人会认为红色中国的前三十年,走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