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观察者吧 关注:1,911贴子:36,965
  • 36回复贴,共1

广州与古番禺的地缘继承及港澳之地缘结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广东地缘结构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1-13 15:08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11-13 15:11
    回复
      2025-08-08 02:24: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首先我们还是要从最原始的地理结构着手。正如我们在《秦.南越地缘结构图》上所看到的那样,二千多年前南海郡的郡治“番禺”,也就是现在的广州老城区,是一个背山面海的海港城市。内陷于两广丘陵腹地的位置,可使番禺城在海湾深处最大限度的躲避海洋气候所带来的灾害。比之东南沿海丘陵的其他沿海平原(包括瓯、闽、潮等地),这种优势是十分明显的。而经过二千多年的河流冲积,当日秦人所见到的那个珠江口,已经大为缩小的,而地缘标签变化为“广州”的番禺城,也由海港城市变身为河港城市了。
        实际上从农业文明的角度来看,是十分乐见海湾中“沧海桑田”的变化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农田,人类甚至会主动在内湖、海湾处围堰造田,加速这个进程。而珠江三角洲平原的发育,也使之成为了中央之国主要的粮食基地之一;其农业生产效能,在同纬度地区也居于首位。因此,在古典时期的珠三角地区,其在中央之国的地缘影响力也伴随着平原面积的扩大,而逐渐提升。与珠三角平原的不断变化相对应的,却是“番禺——广州”的地缘中心位置,二千多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广州地缘中心位置得以稳固,得益于它建城时的另一项优势——临山。在古典时期的平原地区,无论是出于规避内(河)外(海)水患的需要;还是军事防御的要求,山地与平原相交处,都更容易受到政治家和风水大师们的青睐。而广州的北部,恰恰有一个凸入平原内部的山体——白云山。有了这座靠山,广州城址的脱颖而出就不足为怪了。这点和关中平原上,长安城址与骊山的依存关系是一样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11-13 15:12
      回复
          以海洋文明的视角来选择地缘支点的话,已经内陆化的广州并不是唯一的选择。相比之下,那些依山伴海,缺少大片耕地,却又有建港条件的地点,往往更为符合海洋贸易的需要。当然,出于对外来文明的防范,中央之国的统治者们,也不愿意这些长得奇形怪状的外夷,进入到自己农业文明的腹地。正是在这种“你视之如鸡肋,我纳之如珍宝”的心态之下,葡萄牙人奇迹般的在450多年前(公元1557年,明帝国时期),就在珠江口取得了一小块租界,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澳门 ”。与后来那些在中央之国战败之后,基于武力威胁而分割的“殖民地”有所不同的是,澳门这个欧洲文明的切入点,是在公平的外交原则下设立的。在中央之国看来,让这些西洋人,住在这种不入流的土地上,为政府带来额外的海洋贸易收入,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11-13 15:12
        回复
          港澳地缘结构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11-13 15:14
          回复
            珠三角地缘结构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11-13 15:15
            回复
              香港的历史机遇是在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的政权轮换,使得香港成为了人才和资本的避风港,这为香港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虽说从实力对比和地缘关系上来看,如果红色中国想乘势从英国人手中收入回香港的话,并不会碰到有如台湾问题那样的难度。但对于已经当时已经决定站在铁幕之后,之后甚至又想自成体系的中国来说,留下香港这个与西方世界接触的窗口,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对于香港来说,这个历史机遇的价值则在于,它居然有机会将整个中国作为辐射的腹地(英国人最初的设想,也无非是让它能够辐射广东地区)。这种因地缘政治因素,而获得的机会,使得弹丸之地的香港,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想象一下在长达三十年时间里,大陆地区进出口西方的货物,大部分都需要跑到一个点上去转口是什么概念),并有机会让粤语和香港文化,长时间风靡整个中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11-13 15:36
              回复
                从地缘特点来看,中央之国岭南地缘中心的地位,以及鲜明的海洋属性,让广州和珠三角,一直有机会承担为中央之国沟通海外的任务。在古典时期,这项任务是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形式出现的;而在上个世纪,让中国正式融入世界的改革开放,成就了珠三角最为辉煌的历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11-13 15:37
                回复
                  2025-08-08 02:18: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就香港和澳门二者而言,双方在地理纵深上的差距,虽然没有在政治地位上体现出来,但更为客观的经济数据,已经使得二者的地缘影响力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了,这甚至直接影响到与二者对接的深圳和澳门两地的地缘潜力(深圳与珠海目前的GDP相差近七倍)。在网络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关制度的争论,比较典型的观点是认为制度决定一切,或者说只有要有了合适的制度,就一定与其他奉行同等制度的区域,取得同样的成就。就这个贴子所秉持的主线而言,并无异于加入这种看不到结果的论战中去。不过就目前所分析的内容而言,倒是可以涉及到一点这方面的内容。在政治层面上,深圳和珠海其实都是特区,二者设立的时间也都是在1980年。就当时决策者的决策背景而言,也正是将香港、澳门定位为同级的地缘板块,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缘结构的差异逐渐在经济发展上显现出来了。也许再过诺干年,珠江口两侧的这两个点,在经济及地缘影响力上会趋于平衡(前提上整个珠三角,在政治制度上无差异),毕竟二者在地理位置和形态上,的确是对应而生的,但就目前这个历史阶段而言,香港因为地缘政治优势所累积出来的优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并将因此而影响到珠江口两岸的地缘实力对比。另外说一下,目前中国已经设立有6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喀什。每一个特区的发展前景好坏,并不在于自身的条件如何,而在于它所对接的地缘板块,有多大的潜力。从这个角度上看,当年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海南”特区,之所以成为一场泡沫,就在于它并没有与之互补、对接的强势地缘板块。而海南今后由于它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位置,还是会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但这时的发展思路,已经与当日所设定“特区”制度的初衷无关了。
                  既然从地理结构上看,珠江口两岸的地理优势是同级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假设,即当年葡萄牙人看中的是珠江口东岸的香港岛,而后来的英国人,则相应的把目标锁定在现在的澳门一带,那么现在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结构,会不会来相应的发生变化呢?理论上的确如此。这种假设也许会让珠海有朋友感到兴奋,虽然将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殖民者实力的高低相联系,会让我们在民族自尊心上有些接受不了。但不妨从地缘经济的角度看看待一下这个问题,毕竟就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没有人会认为红色中国的前三十年,走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11-13 15:38
                  回复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包括深圳、东莞在内的整个珠三角地区,因历史背景而产生,相对于整个内地的先发优势,已经趋于平淡了。因为这一波热潮而兴盛的新老城市体,需要立足于珠三角原始的地缘辐射能力,而重新审视各自的定位了。换句话说,就是珠三角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内部整合,以应对来自长三江,以及内地其他地缘板块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之前因外向型经济而各自赚得盆满钵满的珠三角城市们,突然意识到,要想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珠三角的竞争力,它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二千多年来的历史中,从来不成为问题的问题,那就是谁才是珠三角的地缘核心?
                    作者:森淼ET
                    为什么同样是通过美西战争得到的地方,波多黎各成为了美国的正式领土,古巴却成为反美的大本营?不知楼主能否从地缘角度解释.
                      ===================================================================
                      控制一个地区,不一定要直接划为领土的,尤其是在以商业规则为基础的西方社会,成本核算很重要。如果间接控制能够达到效果的,也不一定要成为直接领土的(成了就要给公民权)。象现在通行民族自决,大国就更不能直接吞并领土了。从体量上来看,控制波多黎各的成本要低。所以在美西战争后,一个成为了直接控制的土地(目前法律地位还不算正式的邦);另一个则成为了独立的国家。按最初的民族状态,这些由西、葡移民后代控制的岛屿,都是不愿意加入盎格鲁——萨克逊体系的美国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5-11-13 15:41
                    回复
                        按照美国在北美乃至全球的控制力,古巴本来是没有机会成为异类的。而之所以会有目前的情况出现,还是因为美苏争霸这个大地缘背景存在。如果没有俄国人的支持,古巴革命就算胜利了,也会被颠覆的。只是,从地缘关系来看,古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是会被美国间接控制的。这一切的到底什么时候开始,还是要看卡斯特罗家族的生命力了。
                      不管珠三角的地缘政治格局有多么复杂(又是特别行政区,又是经济特区,又是省会的),依照珠三角的原始地理结构,以穗、港、澳这三个政治地位最高的城市为基点的区域,在竞争地缘中心这个问题上,有着同等的机会。而就目前的地缘整合上,也在按照这个规律在进行。处在珠江口顶点的广州,它的自然融合对象,对定位为其西侧的佛山。目前这两者的融合,即“广佛同城”的计划,在珠三角地缘融合的诸多方案中,也是最靠前的。其地缘背景,自然与广州省城的政治地位有关。要想维系自己的地缘中心地位,行政区域的大小,和综合实力是息息相关的;而从地理关系上来看,深、港两个城市的一体化,其实也是势在必行的。这也是深圳、香港两地目前都遇到瓶颈的必然之路。只是在政治层面上,要想完全整合成一个城市,却是难上加难。也许最终的走向,也是一城两制的特殊形式。这个一城倒不一定要象“一个中国”的提法那样,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但却意味着可以在非政治层面上,做最大的统一协调(交通、产业结构等)。而对于生活在深港两地的居民,似乎也能在这种特殊政治结构下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就象年初内地物价上涨的厉害时,有深圳的朋友得意的表示,我们可以跟到香港去享受低价“酱油”一样。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5-11-13 15:42
                      收起回复
                          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东江口的“东莞”,可以选择向西与广州融合,也可以向南,与深港走的更近。而从实际地缘关系来看,同属于珠三角东部,共饮东江水的港、莞三地,更有机会率先走到一起。为了使这个以“东江”为纽带的地缘板块,具有更多的层次和合作空间,位于东江中下游分界点的“惠州”,也被作为腹地一并列入了整合计划。其实象惠州这样的,珠三角外围城市,还有位于北江的“清远”、西江的“肇庆”。它们共同的地理特征,就是都位于所在流域,山地向平原的切换点,地理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珠三角向内部纵深进行产业转移时,也最有机会最先受益。不过政治层面的因素,并不总是和地理结构完全合拍的。在广东省2003年所做的“珠三角经济区”规划中,惠州和肇庆两个外围城市依照地缘规律,被吸收进了这个大珠三角的概念中,而清远却暂时被挡在了外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北江流域与西、东两江相比,在地缘影响力上要弱上许多。西江作为珠江流域的干流,其辐射力甚至可了覆盖到广西盆地、云贵高原。被珠三角先富起来的城市们看中,并不会让人感到奇怪;而东江流域则有些另一个独特的地缘标签,来扩散它的地缘影响力,那就是“客家”,因此也有资本与珠三角核心区的城市,坐在一起规划未来。相比之下,清远以北的粤北山区,所能提供的资源就相对少了。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嫌贫爱富的表现,毕竟广东目前所规划的珠三角经济区(2004——2020年规划),是希望保住珠三角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优势互补程度的高低是会被优先考虑的。如果清远这个点,仅仅是一个城市,而不需要按照地级市的标准,向北管辖大片经济潜力较弱的粤北山区,那么珠三角这个一类地缘板块,应该还是很愿意将之吸收进来的,并作为广州向北发展的腹地的。而现在,在城市一体化的计划中,能够以外围城市身份,跻身“广佛同城”圈的,就只有西江的“肇庆”了。以地缘关系来看,如果广、佛、肇一体化最终能够实现的话,那么清远还是应该会在下一期规划中,被主动吸收进这个城市圈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5-11-13 15:42
                        收起回复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5-11-13 19: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