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文化吧 关注:254贴子:6,444

【丹青阁】诗律及韵——我国诗词格律简释 [予曰先生讲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5-11-16 21:09回复
    。。。。。。帖子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11-16 22:11
    回复
      来占楼●▽●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11-16 22:11
      回复
        予曰先生我要听你的讲解呀●▽●!!!!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11-16 22:12
        回复
          诗词格律是每一个学习古典诗词的人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那么予就先从历史最古的古诗说起。
          唐以前的诗,也就是汉魏六朝的诗一般称为古诗(即古体诗),其中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乐府本一官署的名称,是古代时的音乐行政机关。它的职责是收集民歌并为它配上乐谱。例如汉朝著名的《陌上桑》、《东门行》,南北朝的《子夜歌》等,都是乐府。此后的一些文人还沿袭乐府或模仿乐府体裁为诗,这些诗虽然没有配乐,但是也称为乐府。如·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等。
          接下来再说说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朝时产生的诗体。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七言诗最早的是《柏梁台诗》,至于其年代、作者、内容还尚存较大的争议。但从它的用韵来看,产生的时代大约在汉代。三国时期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到了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即上平声、上声、入声、去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朓为其代表作家。到了唐代,就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但唐以后也仍有按照古诗的作法为诗的,即不讲究平仄和对仗,这种事称为古体诗,唐以前的诗都属于古体诗范畴。


          7楼2015-11-16 22:36
          回复
            古体诗不讲究平仄,不要求对偶,且还有诗句长短不一的,因此也无所谓格律。而唐代出现的近体诗是必须按一定的格律来进行写作。
            所谓近体诗,主要的形式为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绝句的形式,在唐以前已有,但大都是压仄声韵,也不讲究平仄谐和。近体诗的绝句,则要求平仄谐和,一般都压平声韵。律诗是绝句的发展。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律诗中间四句要求成为两个对句。律诗也讲究平仄谐和,一般也只押平声韵。超过八句的五七言排律,亦属律诗范畴。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规则,而四声又是平仄的基础。汉字的读音,按音调的高低升降分为平声(亦作上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此为四声。近体诗中的平就是指平声,仄则包括上、去、入三声。有规律的把平声仄声相互更替,可以使诗歌节奏和谐,富有音乐性。近体诗的平仄有固定的格式,称作“平仄谱”。为方便起见,人们通常以“一”表示平声,“丨”表示仄声。例如欧阳修的《晚过水北》(又称《晚过水花》),就是一首完全合格的五言绝句:
            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
            一一一丨丨 丨丨丨一一
            日暮人归尽,沙禽上钓舟。
            丨丨一一丨 一一丨丨一


            8楼2015-11-16 23:16
            回复
              不错,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5-11-16 23:57
              回复
                我记得现在的普通话中,对于平仄的处理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有保留的,但是入声却是已经几乎处于不好分辨状态。我对于平仄的入门依据是《白香词谱》。大家有兴趣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5-11-17 00:43
                收起回复
                  来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11-17 09:55
                  回复
                    近体诗的平仄格式,也可以有通融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七言近体诗的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务须依格。至于五言近体诗,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如杜甫的《春望》一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丨丨一一丨 一一丨一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丨一一丨丨 丨丨丨一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丨一一丨 一一丨丨一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丨一一丨丨 一丨丨一一
                    其中的第三、五、七、八句的第一个字皆不合常格,但仍不失为一首五言律诗。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严格来说,是不够全面的。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是容易出错,或者说是难免出错,且必须保证诗句不犯“孤平”和“三平”两病。如若按照没有可平可仄的格式去写,一般来讲那是绝对不会出错的。
                    近体诗有平起式、仄起式之分,予曰在这里以五律为例加以讲解
                    五律仄起式为:
                    仄丨一一丨,一一丨丨一
                    平一一丨丨,仄丨丨一一
                    仄丨一一丨,一一丨丨一
                    平一一丨丨,仄丨丨一一(汉字表可平可仄)
                    上举《春望》一诗即为此式。本式第一句如押韵,应为“仄丨丨一一”,余七句照旧


                    12楼2015-11-17 20:28
                    回复
                      徒儿,师父来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5-11-17 22:18
                      收起回复
                        这次记得来压个爪印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11-18 08:41
                        收起回复
                          点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11-18 19:41
                          收起回复
                            今天偷懒明日更orz


                            16楼2015-11-18 20:15
                            回复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平仄仄仄平平(十五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11-18 21:51
                              收起回复